《皇漢醫學》~ 別論 (288)
別論 (288)
1. 大黃甘草湯之注釋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食後即嘔吐者,以本方為主治也。由下說,可得詳解(尚可參照太陽病篇甘草醫治效用條)。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所謂:『欲求南風,先開北牖也。』導胃中壅閉於大便而止上逆之嘔吐也。妊娠惡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雖與此方異法,而理卻同,其他一切之嘔吐,屬於胃腸熱者,皆可用之。
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6.4克,甘草3.2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鷓鴣菜湯方
前方中加鷓鴣菜(一名海人草)8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驅逐蛔蟲及胃腸之宿毒(立方者不明)。
《聖濟總錄》曰:「大黃甘草湯,治水黃狀,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聲不出者。」
《古今醫鑒》曰:「老軍散(求真按:『即以大黃甘草湯為散也』),治發背癰疽,疔毒惡瘡,一切無名腫毒,焮熱初起,未潰者。」
《張氏醫通》曰:『大黃甘草湯,治痘為痰悶,不能發出者。』
東洞翁大黃甘草湯定義曰:「治大便秘閉而急迫者。」
《方機》大黃甘草湯主治曰:「大便不通急迫者。食已即吐,大便不通者。」
《芳翁醫談》曰:「若食則不得不吐,故自探吐得稍安,或時腹痛,或時下利者,全屬反胃,宜大黃甘草丸(求真按:『即大黃甘草湯之丸方』)。」
《古方丸散方》曰:「鷓鴣菜湯,治有蟲而見吐下諸證者。」
《類聚方廣義》大黃甘草湯條曰:「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倍加鷓鴣菜,名鷓鴣菜湯,治蚘蟲心腹痛,噁心唾沫者。小兒蛔證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
鷓鴣菜之醫治效用
本藥有驅蛔作用,為世人皆知之事實,不敢再贅。但此外如下說,有治腹痛,排除黏液之作用,不可忘之。
《方伎雜志》曰:「鷓鴣菜,謂出自薩州,亦有出自紀州者。此物歷代本草不載,閩書《南山漳州府志》始載下蛔妙。又雖無蛔,亦治腹痛不久,善祛腸垢。」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之注釋
如果吃完東西就吐,可以用大黃甘草湯來治療。這主要是透過通利大便,來止住胃氣上逆造成的嘔吐。就像要吹南風,先打開北邊的窗戶一樣。
孕婦的妊娠嘔吐,如果同時有便秘,也可用此方。這個道理和用催吐法來治療小便不通的原理相同,都是讓上竅通暢,下竅也能跟著通暢。其他因胃腸有熱而引起的嘔吐,也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判斷是不是胃熱,可以看是否有大便乾結、吃完就吐、手腳心發熱、眼睛黃赤、上衝頭痛等現象。如果針對這些胃熱上衝的症狀來用藥,就不會有太大的錯誤。即使是虛弱的病人,只要有大便長期乾燥結塊的情形,也可以用這個方子,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不需拘泥。
以前有人將此方做成藥丸來使用,就是現在的大甘丸。也有人將調胃承氣湯做成藥丸,來治療吐水病,兩者原理相通。
大黃甘草湯的組成
大黃6.4克,甘草3.2克。
將藥材切碎,用水約270毫升煎煮至約150毫升,去除藥渣,一次服下。
鷓鴣菜湯的組成
在原方大黃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鷓鴣菜8克(又名海人草)。煎煮方法和服用方式與原方相同。
主要功效
能驅除蛔蟲和胃腸內的積垢(此方是誰發明的,已不可考)。
《聖濟總錄》說,大黃甘草湯能治療黃疸病,病人的臉色青黃,胡言亂語,說不出話。
《古今醫鑒》說,老軍散(其實就是大黃甘草湯做成的散劑),能治療背部癰疽、疔瘡惡瘡、各種無名腫毒,在紅腫剛開始還沒潰爛的時候使用。
《張氏醫通》說,大黃甘草湯能治療出痘時因痰阻礙而無法順利發出來的情況。
東洞翁認為,大黃甘草湯是用來治療大便秘結且有急迫感的。
《方機》中提到,大黃甘草湯主要治療大便不通且有急迫感,以及吃完東西就吐,同時又有大便不通的情形。
《芳翁醫談》說,如果吃東西就吐,而且自己催吐後會覺得稍微舒服一些,或是有時候腹痛、有時候拉肚子,這都是屬於反胃,適合用大黃甘草丸(也就是大黃甘草湯的丸劑)。
《古方丸散方》說,鷓鴣菜湯是用來治療有蟲引起的嘔吐、下痢等症狀的。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大黃甘草湯可以治療胃部反逆、打嗝、胸悶痛、大便困難。如果加倍鷓鴣菜,就叫做鷓鴣菜湯,能治療蛔蟲引起的肚子痛、噁心想吐。對於小兒的蛔蟲症、胎毒引起的腹痛、夜啼、頭瘡、眼睛疾患也有效。
鷓鴣菜的藥效
鷓鴣菜具有驅蛔蟲的作用,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事實。此外,它還能治療腹痛,排除腸道黏液。這些功效也不可以忽略。
《方伎雜志》說,鷓鴣菜有的產於薩州,也有的產於紀州。歷代的本草書都沒有記載這種藥材,只有福建的《南山漳州府志》首次記載它能有效驅除蛔蟲。即使沒有蛔蟲,也能治療短暫的腹痛,並且可以清理腸道中的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