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四 (7)
卷四 (7)
1. 淋濁
清煎三帖。
介按:陰虧而濕熱下墜,致尿管阻痹而為血淋,初方宗分清飲意,再加琥珀、赤苓。以通血利竅,是通則不痛,痛隨利緩之義,故能澀痛較差,次方雖是四物湯加減,適與錢氏導赤之意相符,以清小腸火腑之熱,乃是滋陰涼血之方。但其陰未固攝,濕未退淨,以致過勞即發。
且濕熱蘊蓄不解,屢次化熱劫液,又進清熱滲濕,兼以涼血之劑,而血餘炭尤擅一方之長,在愚見尚堪兼用陳棕灰,則更為特效。至第四診,濕化痰涎,阻痹肺氣,又用栝蔞薤白湯以除胸次之痰。此等方案,洵堪作為後學之師範。
茅蓬陳,濕火下注,莖腫作痛已潰,脈弦濡,舌白厚。宜龍膽瀉肝湯治之。(四月十七日。)
龍膽炭(七分),銀花(三錢),澤瀉(三錢),綿茵陳(三錢),當歸(錢半),生甘梢(七分)條芩(錢半),生米仁(四錢),炒車前(三錢),赤茯苓(四錢),海金沙(四錢)
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下注前陰,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膽之濕熱,但恐過於滲利,耗傷津液,故佐當歸以養肝。
長巷沈,濁流未除,小便仍屬澀痛,脈濡,氣口滑,舌根黃,咳逆,仍遵前法加減為妥。(元月二十九日)
瞿麥(三錢),栝蔞仁(三錢),西琥珀(八分),川萆薢(三錢),車前(三錢),木通(錢半)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甘草梢(八分),海金沙(四錢),血餘炭(一錢),(引)陳淘米泔水(並煎)
四帖。
介按:肺主氣化,今被濕熱阻滯,以致濁流未止,故治以清肺滲濕,通血利竅為主。
東關金,心腎不交,陰分尚虧,脈細數,手心熱,精竭形怯,小溲乍赤。宜養陰清熱為主。(七月一號五月十七日。)
細生地(三錢),釵斛(三錢),夜交藤(三錢),川薢(三錢),川柏(一錢,鹽水炒),茯神(四錢),遠志肉(八分),生甘梢(八分),淡秋石(八分沖),地骨皮(三錢),生米仁(四錢)
清煎四帖。
復診,養陰清熱,精濁較差,脈尚細數,耳鳴,寢寐恍惚,仍遵前法加減為主。(五月二十四日。)
細生地(四錢),釵斛(三錢),川萆薢(三錢),茯神(四錢),懷山藥(三錢),炒遠志(八分),澤瀉(三錢),生米仁(四錢),淡秋石(八分,沖),骨碎補(三錢),夜交藤(三錢),鮮帶心蓮子(七粒)
八帖。
介按:此係心神常動,腎精暗泄,以致有形敗濁,阻於隧道,隨尿而出。前後兩方,均是安神寧心,養陰通濁之品,洵屬對症之藥。
白話文:
淋濁
案例一:最初開立三劑藥方。
說明:因陰虛導致濕熱下墜,造成尿道阻塞而出現血尿。第一方參考分清飲的思路,再加入琥珀、赤苓,以利尿通竅,使阻塞解除,疼痛自然減輕。第二方是加減四物湯,與錢氏導赤散用意相符,清瀉小腸濕熱,滋陰涼血。但患者陰虛未固,濕熱未除,過度勞累就會復發。
由於濕熱積聚不解,反覆化熱傷陰,於是再次使用清熱滲濕、涼血的藥方,血餘炭是其中有效的藥物,我認為再加入陳棕灰效果會更好。第四次診斷,發現濕熱化為痰涎,阻塞肺氣,於是使用栝蔞薤白湯化痰。這些治療方案,非常值得後學參考。
案例二:茅蓬陳,濕熱下注,生殖器腫脹疼痛並潰爛,脈象弦細而濡滑,舌苔白厚。宜用龍膽瀉肝湯治療。(四月十七日)
藥方:龍膽炭(七分)、銀花(三錢)、澤瀉(三錢)、綿茵陳(三錢)、當歸(一錢半)、生甘草(七分)、黃芩(一錢半)、生米仁(四錢)、炒車前子(三錢)、赤茯苓(四錢)、海金沙(四錢)。
清煎四劑。
說明:濕熱下注於前陰,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濕熱,但擔心過度利尿耗傷津液,所以加入當歸養肝。
案例三:長巷沈,淋濁未愈,小便仍澀痛,脈象濡滑,呼吸急促,舌根黃苔,咳嗽氣逆,仍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加減。(元月二十九日)
藥方:瞿麥(三錢)、栝蔞仁(三錢)、西琥珀(八分)、川萆薢(三錢)、車前子(三錢)、木通(一錢半)、丹皮(二錢)、杏仁(三錢)、甘草(八分)、海金沙(四錢)、血餘炭(一錢)、淘米水(引藥同煎)。
四劑。
說明:肺主氣化,現因濕熱阻塞,導致淋濁未愈,所以治療以清肺滲濕,通血利竅為主。
案例四:東關金,心腎不交,陰虛,脈象細數,手心發熱,精氣虧損,面色萎黃,小便偶爾發紅。宜養陰清熱為主。(七月一日/五月十七日)
藥方:生地黃(三錢)、石斛(三錢)、夜交藤(三錢)、川萆薢(三錢)、側柏葉(一錢,鹽水炒)、茯神(四錢)、遠志(八分)、生甘草(八分)、淡硃砂(八分,沖服)、地骨皮(三錢)、生米仁(四錢)。
清煎四劑。
複診:繼續養陰清熱,淋濁症狀減輕,脈象仍細數,耳鳴,睡眠不安,仍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加減。(五月二十四日)
藥方:生地黃(四錢)、石斛(三錢)、川萆薢(三錢)、茯神(四錢)、山藥(三錢)、炒遠志(八分)、澤瀉(三錢)、生米仁(四錢)、淡硃砂(八分,沖服)、骨碎補(三錢)、夜交藤(三錢)、蓮子心(七粒)。
八劑。
說明:這是由於心神不安,腎精暗耗,導致精液混濁,阻塞尿道,隨小便排出。前後兩個藥方,都是安神寧心,養陰通淋的藥物,非常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