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三 (11)
卷三 (11)
1. 泄瀉
清煎二帖。
又,時瘄後,便瀉腹痛,右脈弦,潮熱似瘧。宜和中清利。(七月十三號五月二十九日。)
豬苓(三錢),六一散(四錢),青蒿子(八分),炒川連(八分),澤瀉(三錢),大腹皮(三錢),蔻殼(錢半),新會皮(錢半),赤苓(四錢),扁豆衣(三錢),通草(錢半)
清煎三帖。
又,瘄後便瀉化利,腹痛不爽,胃納較增,舌滑微黃。宜清熱、化氣、分利。(七月十七號丁未初四日)
炒川連(八分),萊菔子(三錢),大腹皮(三錢),冬瓜皮(三錢),生白芍(錢半),六一散(四錢),廣皮(錢半),焦六曲(四錢),枳殼(錢半),青木香(八分),生米仁(四錢)
清煎二帖。
介按:麻疹又名曰痧,吾紹通稱曰瘄,江蘇總名曰疹。其實皆一病也,無非因地異名耳。葉氏治法,分晰四時,最為簡明。其言曰:春令發痧,從風溫治,夏季從暑風,暑必兼濕,秋令從熱爍燥氣,冬月從風寒。又曰:疹宜通泄,泄瀉為順。下痢五色者亦不妨。惟二便不利者,最多凶症,治法大忌止瀉。
今此案適在夏月,吸受暑熱,兼挾濕食化瀉,治以清暑,最屬正當。逮日久而濕熱內陷,移於大腸,治以導滯而清濕熱,大旨近是。
白話文:
泄瀉
第一次治療:服用兩帖藥。患者麻疹痊癒後,出現腹瀉腹痛,右脈弦細,發熱像瘧疾一樣。應該調理脾胃,清熱利濕。 藥方:豬苓三錢、六一散四錢、青蒿子八分、炒川連八分、澤瀉三錢、大腹皮三錢、蔻殼一錢半、新會皮一錢半、赤苓四錢、扁豆衣三錢、通草一錢半。 服用三帖藥。
第二次治療:麻疹痊癒後,持續腹瀉,腹痛不適,食慾略增,舌苔光滑微黃。應該清熱、化氣、通利大便。藥方:炒川連八分、萊菔子三錢、大腹皮三錢、冬瓜皮三錢、生白芍一錢半、六一散四錢、廣皮一錢半、焦六曲四錢、枳殼一錢半、青木香八分、生米仁四錢。服用兩帖藥。
說明:麻疹又稱痧、瘄、疹,各地名稱不同,實際上都是同一種疾病。葉氏的治療方法,依據四季不同而有所區別,非常簡明。他說:春天發麻疹,從風溫治療;夏天從暑風治療,暑熱必兼夾濕邪;秋天從熱燥之氣治療;冬天從風寒治療。又說:麻疹應該通利大便,腹瀉是正常的,即使大便顏色異常也沒有關係。只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才是最凶險的症狀,治療時絕對不能止瀉。
這個病例發生在夏天,患者吸收了暑熱,又兼夾濕邪導致腹瀉,因此用清暑利濕的藥物治療是正確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濕熱內陷,影響到大腸,所以改用導滯清濕熱的藥物治療,治療方向大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