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二 (12)
卷二 (12)
1. 不寐
生首烏(三錢),炒棗仁(三錢),炒杜仲(三錢),生牡蠣(四錢),杞子(三錢),茯神(四錢,辰砂拌),炒狗脊(三錢),澤瀉(三錢),甘菊(二錢),遠志肉(八分炒),生米仁(四錢)
清煎四帖。
又,暈眩已減,夜寐稍安,睡中汗出,脈虛,力怯,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二月念三日)
生首烏(三錢),炒棗仁(三錢),煨天麻(八分),懷山藥(三錢),杞子(三錢),茯神(四錢),白蒺藜(三錢),杜仲(三錢),甘菊(錢半),生牡蠣(四錢),桑椹子(三錢)
清煎八帖。
介按:肝陰已虧而不藏魂,則暈眩少寐,心神不安則心悸力怯。更兼濕熱滯於下焦而致跗腫,故於補養肝腎之中,而佐牡蠣、澤瀉以祛濕。用藥既已雙方兼顧,投劑自然得效。次診又形寢汗,仍是陰液未固而外泄之候,但此時跗腫已除,故只以柔肝補腎而安神為治。
西莊沈,胃氣仍鈍,夜不安寐,脈濡細,舌黃滑,濕猶未罷,宜溫膽湯加減。(元月十二日。)
姜半夏(錢半),枳殼(錢半),綿茵陳(三錢),雞內金(三錢),新會皮(錢半),棗仁(三錢),生米仁(四錢),炒穀芽(四錢),茯神(四錢,辰砂拌),通草(錢半),蔻殼(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膽為清靜之腑,茲以痰濕未清,胸膈之餘熱未退,而致夜寐不安,胃納尚純。治以溫膽湯加減,兼清濕熱而養胃。
安昌徐,濕熱較減,胃納略增,脈右弦濡,左虛細。夜寐少安,大便艱澀。宜和胃安神為妥。(六月六號乙巳二十日。)
仙半夏(錢半),炒川連(六分),柏子仁(三錢),夜交藤(三錢),新會皮(錢半),炒棗仁(三錢),炒遠志(八分),通草(錢半),茯神(四錢,辰砂拌),丹參(三錢),穀芽(四錢)
五帖。
介按:濕熱方退,腎液已耗,未能上注於心,是以夜寐不安,胃津未復,是以大便艱澀,故治以和胃安神,補心滋腎,略佐滲濕,俾胃氣得和,則臥寐自安。
白話文:
不寐
第一方:治失眠,處方包含生地黃、炒棗仁、炒杜仲、生牡蠣、枸杞子、茯神(用辰砂拌)、炒狗脊、澤瀉、甘菊、炒遠志、生米仁,水煎服,服用四劑。
第二方:患者眩暈減輕,睡眠略好轉,但睡中出汗,脈象虛弱,體力虛弱。繼續服用上方,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此方包含生地黃、炒棗仁、煨天麻、淮山藥、枸杞子、茯神、白蒺藜、杜仲、甘菊、生牡蠣、桑椹子,水煎服,服用八劑。 醫生認為,肝陰不足導致魂魄不能收斂,出現眩暈失眠,心神不安導致心悸乏力,下焦濕熱導致腳腫,因此治療方案兼顧補肝腎和祛濕。
第三方:患者胃氣虛弱,夜不能寐,脈象濡細,舌苔黃膩,濕氣未盡消除。使用溫膽湯加減。此方包含姜半夏、枳殼、綿茵陳、雞內金、陳皮、棗仁、生米仁、炒穀芽、茯神(用辰砂拌)、通草、蔻殼,水煎服,服用三劑。醫生認為,膽為清淨之腑,因痰濕未清,胸膈餘熱未退,導致失眠,胃口尚可,因此使用溫膽湯加減,兼清濕熱,養胃。
第四方:患者濕熱減輕,胃口略增,脈象右側弦而濡細,左側虛弱。睡眠略好轉,大便不通暢。宜和胃安神。此方包含半夏、炒川連、柏子仁、夜交藤、陳皮、炒棗仁、炒遠志、通草、茯神(用辰砂拌)、丹參、穀芽,水煎服,服用五劑。醫生認為,濕熱退去,但腎液虧損,不能上注於心,所以失眠,胃液不足,所以大便秘結,因此治療方案以和胃安神,補心滋腎,略佐滲濕為主,使胃氣和順,則睡眠自然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