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三十五(外科) (5)
卷三十五(外科) (5)
1. 梅瘡
《廣筆記》云:凡父母正患黴瘡時,生兒鮮有完者。其證渾身破爛,自頂至踵,兩目外幾無完膚,日夜號泣,或吐或瀉,似瘧似驚,變態百出。若別作治療,十無一全。治法以牛黃為君,量加犀角、羚羊角、硃砂、冰片,和入茯苓粉,生蜜調服,使兒日日利出惡毒。見有他證,隨宜治之。
母亦隨宜用藥。其外用大粉草、金銀花,為極細末二三升,破爛處洗淨,大握敷之。半月後再易,神效。敷藥,再敷數日愈。愈後一兩月,當復發。再後兩三月,當再復發,發漸輕,仍如法治之,自愈。愈後,或口角眉角,或肛門,存二三餘毒,不必治矣。其渾身或癬或瘡,忽聚忽散,敷之便愈。
大抵年餘,始得除根。若母不禁口,或兒漸大,不能禁口,有延至二三年者,然不斃足矣。胎中之毒,徹骨入髓,焉能旦夕除哉?
升藥五靈散方,膽礬治筋而滋肝,辰砂養血而益心,雄黃長肉而補脾,明礬理脂膏而入肺,磁石榮骨而壯腎。此方見焦氏。外加水銀一兩,與前五味,等分和勻,入陽城罐內,打火三炷香,取出加入敷藥中,用之效。
又神效敷藥方,合花白者良,陰乾;象皮同黃砂炒,候軟切片,再炒,候冷方研;降香炒研;乳香、沒藥各去汗;血竭、兒茶,濕紙包煨;花蕊石、五倍子色帶紅者良,半生半煆,各一兩;白蠟八錢,珍珠五錢,冰片一錢。各研極細末,方入白蠟研勻,最後入冰片。
如欲去腐,每兩加五靈散二錢;欲生肌,每兩加前散三分或五分;如治痘後膿水淋漓、下疳等瘡,只加一二分;治湯火傷,每兩加絲綿灰二錢,剔牙松皮煆存性五六錢,鉛粉煆黃五六錢,或干糝,或香油調。一切外症俱效。
白話文:
梅瘡
古籍記載,父母若患梅毒,所生子女多半難以倖免。患兒全身潰爛,從頭到腳,幾乎沒有完好的皮膚,日夜哭鬧,或嘔吐或腹瀉,症狀似瘧疾又似驚厥,變化多端。若不積極治療,十個孩子也難有一個能痊癒。治療方法以牛黃為主藥,再加入犀角、羚羊角、硃砂、冰片,與茯苓粉混合,用蜂蜜調服,使患兒每日排出毒素。若出現其他症狀,則需隨症治療。
母親也需根據病情用藥。外用藥物則以大粉草、金銀花研成極細的粉末(約二三升),清洗患處後,取大量藥粉敷於患處。半月後更換藥粉,療效神奇。敷藥數日即可痊癒。但痊癒後一兩個月,可能復發;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又可能再次復發,但病情會逐漸減輕,仍需按此方法治療,最終自愈。痊癒後,即使口角、眉角、肛門等處殘留少量毒素,也不必再治療。全身的癬或瘡,即使忽聚忽散,敷藥也能痊癒。
一般來說,大約一年時間才能根治。但如果母親飲食不節制,或孩子漸長,無法控制飲食,則可能延至二三年才能痊癒,但總歸不會致命。因為胎毒深入骨髓,豈能很快就能消除呢?
另有一方名為「升藥五靈散」,其組成是:膽礬(治筋骨,滋養肝臟)、硃砂(養血,益心)、雄黃(生肌,補脾)、明礬(理脂膏,入肺)、磁石(榮養骨骼,壯腎)。此方出自焦氏。另加水銀一兩,與前五味藥等量混合均勻,放入陽城罐內,用火加熱三炷香的時間,取出後再加入敷藥中使用,效果顯著。
還有一個神效敷藥方:選用花白(藥材名,需陰乾)、象皮(與黃砂同炒至軟,切片再炒,冷卻後研磨)、降香(炒研)、乳香、沒藥(需去除汗液)、血竭、兒茶(用濕紙包起來煨)、花蕊石(色澤紅潤者佳,半生半焙)、五倍子(色澤紅潤者佳,半生半焙),各一兩;白蠟八錢,珍珠五錢,冰片一錢。所有藥材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與白蠟混合均勻,最後加入冰片。
如果需要去腐,每兩藥粉中加入五靈散二錢;如果需要生肌,每兩藥粉中加入五靈散三分或五分;如果治療痘疹後的膿水淋漓、下疳等瘡瘍,只需加入一二分;如果治療湯火灼傷,每兩藥粉中加入絲綿灰二錢,剔牙松皮(經煆制存性)五六錢,鉛粉(經煆制呈黃色)五六錢,可用干飯或香油調和。此藥方對一切外症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