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六·痘證 (1)
卷二十六·痘證 (1)
1. 卷二十六·痘證
2. 諸家痘瘡方論
讀前人之書,當知其立言之意。苟讀其書,而不知其意,求通於用,不可得也。痘瘡之論,錢氏為詳,歷舉源流經絡,分明表裡虛實,開陳其施治之法,而又證以論辨之言,深得著書垂教之體。學者讀而用之,如求方圓於規矩,較平直於準繩,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可為無窮之應用也。
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之意,倉猝之際,據症檢方,漫爾一試,設有不應,並其書而廢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問》之學不講,抱疾談醫者,類皆喜熱惡寒,喜補而惡解利。忽得陳氏方論,皆燥熱補劑,其辭確文簡,歡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為錢氏不及陳氏遠矣。或曰:子以為陳氏方不足歟?曰:陳氏方誠一偏之論,然亦可謂善求病情者矣。
其意大率歸重太陰一經。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足太陰屬脾,主肌肉。肺金惡寒而易於感,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朮、半夏,所以治脾之濕也。
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濕而兼有虛,量而與之,中病即止,何傷之有哉?今也不然,徒見其瘡之出遲者,身熱者,泄瀉者,驚悸者,氣急者,渴而思飲者,不問寒熱虛實,率投木香、異功等散,間有偶中,隨手獲效。設或誤投,禍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藥制方,有嚮導,有監製,有輔佐,有因用。
錢氏方固未嘗廢細辛、丁香、白朮、參、耆,率有監製輔佐之藥,不專務於溫補也。然其用寒冷者多,而於輔助一法,略開端緒,未曾深及。癡人之前,不可說夢,錢氏之慮至矣。亦將以候達者,擴充廣而用之。雖渴者用溫藥,癢塌者用補藥,自陳氏發之,回出前輩。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熱,恐未為適中也。
何者?桂、附、丁香輩,當有寒而虛者,固是的當。虛而未必寒者,其為害當何如?陳氏立方之時,必有夾寒而痘瘡者,其用燥熱補之,固其宜也。今未夾寒而用一偏之方,寧不過於熱乎?予嘗會諸家之粹,求其意而用之,實未敢據其成方也。
王節齋曰:近時小兒痘瘡,多用陳文中木香異功散,殊不知彼時立方,時為運氣在寒水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
又曰:丹溪痘瘡治法,最為明備。近世通用陳文中異功等方,乃一偏之術。若痘瘡虛怯淡白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若發熱壯盛,齊湧紫色燥癢,此屬熱毒,宜涼血解毒。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是解毒,然氣血虛則毒氣不出,反不能成漿,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所未備者。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一邊。
白話文:
研讀前人的痘瘡醫書,必須理解作者的立論用意。只讀文字而不理解其意圖,就無法靈活運用。錢氏的痘瘡論述最為詳盡,他詳細闡述了痘瘡的病源、經絡循行,清楚區分表裡虛實,並說明治療方法,還佐以論證,是教學典範。學習者運用此法,如同用規矩畫方圓,用準繩量平直,可以觸類旁通,應用無窮。
現代人不懂得致病的原因,不探究方劑的用意,遇到病例就急著翻書找方子,隨便一試,若無效就棄之不用,這是很不可取的。由於《局方》的治療方法流行已久,《素問》的學說卻被忽視,許多醫生都只知道患者喜熱惡寒,喜歡補而不喜歡瀉下。一旦看到陳氏的痘瘡方論,都是溫燥補劑,文字簡潔明瞭,就欣然使用並深信不疑,認為錢氏的療法遠不如陳氏。有人問我:你認為陳氏的方子不夠好嗎?我說:陳氏的方子確實偏於一端,但也算是善於診斷病情。
他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太陰經。因為手太陰肺經主皮毛,足太陰脾經主肌肉。肺金怕寒易受寒邪侵襲,脾土怕濕,什麼東西都能影響它。觀察他的處方,丁香、官桂是用來治療肺寒的;附子、蒼朮、半夏是用來治療脾濕的。
如果肺確實有寒,脾確實有濕,且兼有虛證,根據病情用藥,藥到病除,有什麼傷害呢?但現在不是這樣,只看到痘瘡發疹遲緩、發熱、泄瀉、驚悸、氣急、口渴想喝水等症狀,而不問寒熱虛實,就一味使用木香、異功散等方劑,偶爾湊巧有效,就沾沾自喜。如果用錯了藥,禍患馬上就來。為什麼呢?古人用藥制方,有主藥、有輔藥、有佐藥,有引經藥,它們之間相互配合。
錢氏的方劑並沒有廢棄細辛、丁香、白朮、人參、黃耆等藥物,這些藥物有主藥、輔藥、佐藥,並非單純注重溫補。但他用的寒涼藥較多,而對輔助藥物的運用,也只是略微提及,沒有深入探討。對愚笨的人不能講道理,錢氏考慮得很周到,他也是希望有理解能力的人,可以進一步擴充應用他的方法。雖然口渴可以用溫藥,皮膚癢可以用補藥,但自從陳氏的療法流行後,就回歸到前輩的經驗。然而,陳氏過多使用桂枝、附子、丁香等溫燥藥物,恐怕並不適中。
為什麼呢?桂枝、附子、丁香等藥,在患者有寒邪且虛弱時,確實有效。但如果虛弱但不一定有寒邪,用這些藥物會有什麼危害呢?陳氏制定這些方劑的時候,一定是遇到夾雜寒邪的痘瘡患者,用溫燥補藥治療,這是很適宜的。現在不是夾雜寒邪,卻使用這種偏頗的方劑,豈不是太熱了嗎?我曾經綜合各家學說的精華,理解其用意後再運用,實際上不敢直接套用其成方。
王節齋說:近來小兒痘瘡,多用陳文中木香異功散,殊不知當時制定這個方劑,正值寒水司天之運,時令又值嚴冬大寒,是因為寒邪鬱遏,痘瘡不紅不綻,所以用辛熱之劑來發散它。現在的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而論,誤治的人太多了。
他又說:朱丹溪的痘瘡治療方法,最為詳盡完善。近世通用陳文中異功散等方,只是一種偏頗的療法。如果痘瘡虛弱、顏色淡白、發癢、凹陷,這是虛寒證,應該用陳文中方。如果發熱旺盛、痘疹齊發、顏色紫紅、乾燥發癢,這是熱毒證,應該用涼血解毒的方法。自從陳文中方盛行以後,虛寒證的患者大多治癒,熱毒證的患者卻沒有一個能治好。痘瘡是胎毒,古人的治療方法,只是解毒,但是氣血虛弱,毒氣就排不出來,反而不能成膿,所以陳文中方,也是千載難逢的妙方,彌補了前人的不足。但是溫補之法流行後,解毒的本意就被隱藏了,所以救活了一部分人,又害死了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