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五·產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產後 (11)

1. 感暑

藥甫入口,厥蘇暈止,再進而惡露行。蓋產時樓小人多,炎敲之際,益助其熱,乍虛之體觸之,豈能不病?經云:暑傷心。又云:心主血。為熱冒而暈厥,此中暑而非惡露明矣。或曰:舍症從時,理固然矣。然血熱則行,冷則凝,亦古訓也。今用寒涼而惡露反去何也?曰:熱行冷瘀,以血喻水,道其常耳。

子獨不觀失血者,有用溫緩藥而得止,則瘀血者,豈無用苦寒而得行,豈造化之微,權逆從之妙理也,安可執乎?(雄按:病雖因暑,而惡露不行,必佐清痰之品,斷非單以黃連治之也,諸讀者須默會之。)

白話文:

感暑

藥一入口,昏厥和暈眩就停止了,接著惡露也排出體外。這是因為產婦當時所在的地方人多擁擠,天氣又炎熱,更加助長了體內的熱氣,產後虛弱的身體受到暑熱侵襲,怎麼可能不生病呢?經書上說:「暑熱傷及心臟。」又說:「心臟主管血液。」因為暑熱侵襲而導致昏厥,這顯然是中暑而非惡露不通。

有人可能會說:疾病的症狀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血液遇熱則運行,遇冷則凝固,這也是古訓。現在用了寒涼的藥物,惡露反而排出來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熱邪運行,寒涼則瘀血消散,用血液比作水,這就說明了它的常理。

你難道沒有見過失血的人,用溫和的藥物就能止血嗎?那麼瘀血的人,難道就不能用苦寒的藥物來使其運行嗎?這不就是造化的奧妙,權衡利弊、順應變化的妙理嗎?怎麼可以執著於一端呢?(雄按:雖然疾病是因為暑熱引起,但是惡露不通,就必須配合一些清熱化痰的藥物,絕對不能單單只用黃連來治療。各位讀者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2. 火熱

易思蘭治一婦,產後半月餘,胃中有清水,作逆而吐,以為胃寒,令煮雞,倍用椒、姜,初覺相宜。(凡內熱虛火之人,初服辛熱之藥,亦有小效。)至三五日,清水愈多,以薑、椒煎湯,時時飲之。近一月,口氣漸冷,四肢發厥,晝夜作逆,腹中冷氣難堪,有時戰慄,用四君子湯,人參一錢至二錢,初服少安,久則不應。又加炮姜,亦不效。

眾議用附子理中湯。(庸俗必趨之道。)易診之,六脈俱無,以食指覆按尺部,中指無名指之後,(診法妙。)脈來實數有力,左右皆同,發言壯厲,一氣可說三五句,唇焦頰赤,大便五六日一次,小便赤少,此實熱症也。詢之,其俗產後以食胡椒炒雞為補,此婦日食三次,半月後,遂得此疾。

乃用三黃湯治之,連進四盞,六脈俱現,姜椒湯不欲食矣。又進四盞,身不戰慄,清水減半。服四日,口中熱氣上升,滿口舌尖俱發黃小粟瘡,大便八日不通,以四苓合涼膈散,空心一服。至午不動,又以甘草煎湯,調元明粉五錢熱服。一時許,腹中微鳴,吐出酸水一二碗,大便連去二次。

又復元明粉五錢,下燥矢十數枚。後以四苓、三黃、山梔、枳殼,調理全愈。主人曰:荊人之病,醫皆以為虛,而用薑、附,先生一診而遂用大劑三黃湯,更加元明粉寒涼之劑以通之,不以產為掣肘,公何見也?易曰:脈症明顯,不詳察耳。《脈法》云:極大極微,最宜斟酌。

凡診脈遇極大無力者,須防陽氣浮散於外。若極微之脈,久久尋而得之,手指稍稍加力,按之至骨,愈堅牢者,不可認作虛寒。今脈左右三部,初按悉無,再以食指按其尺部,中指無名指按其尺後,脈來實數有力,所謂伏匿脈是也。此乃陽匿於下,亢之極矣。又大便秘結,小便赤少,唇焦頰赤,氣壯言高,自脈與症視之,其為實熱明矣。

若果虛寒,脈當浮大無力,何以實數有力?症當氣息微弱,何以言貌壯強?其口氣冷,吐清水,四肢厥,時戰慄者,正熱極似水,陽遏陰浮之義也。戰慄則熱入血室,熱極則生風矣。熱在肝腎,不在心經,故言語真誠,而不妄也。其致病之由,本於食椒雞過多,胡椒性味辛熱,能散寒逐敗,雞屬巽而入肝,性溫能活滯血而養新血。雞可常食,椒性大熱有毒,不可過多,多則熱毒積於腸胃,而諸怪症作矣。

至於服薑、椒而反現寒症者,正古云:服黃連多而反熱者,服薑、附多而反寒之謂也。用三黃者,黃連味苦入心,苦能下泄,如天氣下降,自能引地氣上升。黃芩利大腸之熱毒,黃柏生腎水以制火,甘草稍解諸藥之毒,元明粉軟堅,四苓散合涼膈散清利大小便。此藥一服,故口舌生瘡,其毒自口而出,雖不補產後之虛,然內邪既去,則正氣自昌,而虛弱者充實矣。是不補之中,而有大補者在也。

白話文:

[火熱]

一位婦女生產後一個多月,胃中湧出清水,嘔吐不止。醫生誤以為是胃寒,讓她喝加了大量胡椒、薑的雞湯,一開始感覺好些。(內熱虛火的人,服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初期也可能暫時有效。)但三五天后,清水更多了,醫生繼續讓她喝薑、椒湯。大約一個月後,她口氣變冷,四肢冰冷發麻,晝夜嘔吐,腹部冰冷難忍,有時還會發抖。醫生用了四君子湯,加了一到兩錢人參,一開始效果還不錯,後來卻無效,又加了炮薑,還是沒用。

大家建議用附子理中湯。(這是庸醫慣用的方法。)易醫生診斷後發現,患者六脈全無,但用食指按壓尺脈(寸關尺中的尺脈)部位,中指無名指按壓尺脈後方(獨特的診斷方法),脈象卻有力且頻數,左右手都一樣。患者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一口氣能說好幾句話,嘴唇乾燥,臉頰發紅,大便五六天才一次,小便顏色深少,這明顯是實熱症。詢問後得知,產後她為了補身體,每天吃三次胡椒炒雞,半個月後就病了。

於是易醫生用三黃湯治療,連服四碗後,六脈都恢復了,她也不想喝薑椒湯了。又服了四碗後,發抖的情況消失了,清水也減少了一半。服藥四天後,她口中出現熱氣,舌頭和口腔裡長了很多黃色的小膿皰,大便八天不通。易醫生便用四苓散合涼膈散,空腹服用一次。直到中午都沒反應,又用甘草湯調和元明粉熱服。大概一個小時後,腹部微微作響,吐出酸水好幾碗,大便也解了两次。

又服用五錢元明粉,瀉下很多乾燥的糞便。之後再用四苓散、三黃湯、山梔子和枳殼調理,最終痊癒。病人家人說:荊州的醫生都認為她是虛症,用薑、附子治療,易醫生卻只診脈一次就用大劑量的三黃湯,還用寒涼的元明粉通便,不把產後的情況當作限制,您是如何判斷的呢?易醫生說:脈症都很明顯,只是沒有仔細觀察而已。《脈法》說:極大極微的脈象,最需要仔細斟酌。

凡是診脈遇到極度虛弱無力的脈象,就要小心陽氣散佈於外。如果脈象極其微弱,需要仔細尋找才能摸到,手指稍加用力,按到骨頭上,脈象反而更堅實的,不能認為是虛寒。這位患者的左右三部脈象,一開始都摸不到,但用食指按壓尺脈,中指無名指按壓尺脈後方,就能摸到有力頻數的脈象,這就是所謂的伏匿脈。這是陽氣潛伏於下,達到極點的表現。再加上大便秘結,小便顏色深少,嘴唇乾燥,臉頰發紅,氣壯聲高,從脈象和症狀來看,都是實熱的表現。

如果真是虛寒,脈象應該浮大而無力,怎麼會有力頻數呢?症狀也應該氣息微弱,怎麼會神態強壯呢?她口氣冷,吐清水,四肢冰冷發麻,有時發抖,正是熱極似寒,陽氣被遏制,陰氣浮於表面的表現。發抖是熱邪侵入血室,熱極則生風。熱邪在肝腎,不在心經,所以她說話誠懇,不胡言亂語。她生病的原因,主要在於吃太多胡椒雞,胡椒辛熱,能散寒祛邪,雞性溫,能活血化瘀,養新血。雞可以經常吃,但胡椒性大熱有毒,不能多吃,多吃就會熱毒積聚在腸胃,導致各種怪病。

至於服用薑、椒反而出現寒症,正如古人所說:服用黃連太多反而發熱,服用薑、附子太多反而發寒。使用三黃湯,黃連苦寒入心,苦能瀉下,如同天氣下降,就能引導地氣上升。黃芩瀉大腸的熱毒,黃柏滋養腎水以制火,甘草稍微解毒,元明粉軟堅散結,四苓散合涼膈散清利大小便。服藥後口舌生瘡,是藥物毒性從口中排出,雖然不能補益產後的虛弱,但內邪已去,正氣就能恢復,虛弱的身體也會慢慢恢復。這是不補之中,有大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