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二 (2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27)

1. 針灸刺砭

2. 九針形

鑱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

圓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

鍉針(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

鋒針(兩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

䤵針(一名鈹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

圓利針(尖如毫,且圓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

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芒,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病疾。)

長針(鋒如刺,長十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此。)

燔針(一名焠針,長四寸。風虛合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此。)

白話文:

九針形

  1. 鑱針: 針身平直,長約1.6公分,針頭較大,末端尖銳。適用於頭身部位的熱症。

  2. 圓針: 針身圓滑,針尖呈卵形,長約1.6公分。適用於肌肉充實、氣血旺盛的病症。

  3. 鍉針: 針尖細如黍米,長約3.5公分。適用於脈氣虛弱的病症。

  4. 鋒針: 針尖呈雙三棱形,長約1.6公分。用於瀉熱、出血,以及治療頑固性疾病。

  5. 䤵針(鈹針): 針尖如劍鋒,寬約2.5公分,長約4公分。用於治療癰腫,排出膿血。

  6. 圓利針: 針尖細如毫毛,圓滑且鋒利,針身中間略粗,長約1.6公分。用於調節陰陽,治療急性痹症。

  7. 毫針: 針尖細如蚊子針芒,長約3.6公分。用於調節經絡,治療疾病。

  8. 長針: 針尖如刺,長約10公分。適用於深層痹症,以及治療腰脊關節等深層組織病症。

  9. 燔針(焠針): 長約4公分。用於治療風邪侵入骨骼與皮膚之間的病症。

3. 禁刺

病與相逆者,皆不可刺:大渴,大飽,大飢,新內,大怒,大勞,大醉,大驚,大風,大雨,大寒,大熱,大虛,大困,大竭,濃雲,色脈不順,大患,危疾,漉漉之汗,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交爭,五行刑制(如心病遇癸日,余仿此。)

望不補,晦不瀉,弦不奪,朔不濟。

白話文:

身體狀況與針灸治療原則相違背時,都不可施針。例如:極度口渴、飽食、飢餓、剛進食不久、盛怒、過度勞累、大醉、極度驚恐、大風、暴雨、嚴寒、酷熱、極度虛弱、極度疲倦、元氣衰竭、烏雲密布的天氣、面色和脈象不正常、重症、危急重症、大汗淋漓、脈象紊亂、高燒不止、陰陽失衡、五行相剋(例如:心臟疾病在癸日行針,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病情未見好轉時不宜進針補益,陰雨天不宜瀉法,脈象弦急時不宜強行奪其氣勢,月朔不宜施以補益之法。

4. 禁針穴

腦戶,囟會,神庭,絡卻,玉枕,角孫,顱囟,承泣,承靈,神道,靈臺,膻中,水分,神闕,會陰,橫骨,氣衝,箕門,承筋,青靈,三陽絡,手五里(凡二十二穴。),合谷,三陰交(二穴孕婦不宜針。),石門(女子忌之,如針之,令無子。),雲門,鳩尾,缺盆,客主人(四穴不宜針深。)肩井(此穴針深,令人悶倒,三里補之。)

白話文:

禁針穴:腦戶、囟會、神庭、絡卻、玉枕、角孫、顱囟、承泣、承靈、神道、靈臺、膻中、水分、神闕、會陰、橫骨、氣衝、箕門、承筋、青靈、三陽絡、手五里(以上二十二個穴位不宜針灸)。合谷、三陰交(這兩個穴位孕婦不宜針灸)。石門(女性禁止針灸此穴,否則可能導致不孕)。雲門、鳩尾、缺盆、客主人(以上四個穴位不宜針灸太深)。肩井(此穴針灸深度需謹慎,針太深可能導致昏厥,需用三里穴補救)。

5. 禁灸穴

承光,啞門,風府,天柱,素窌,臨泣,睛明,攢竹,迎香,禾窌,絲竹空,白環腧,顴窌,頭維,下闕,脊中,肩貞,心腧,天之牖,人迎,乳中,周榮,天府,中衝,陽關,陽池,隱白,漏谷,地五會,陰陵泉,條口犢,陰市,伏兔,髀關,委中,殷門,申脈,承扶(凡四十五穴。)

白話文:

禁止灸治的穴位:承光、啞門、風府、天柱、素髎、臨泣、睛明、攢竹、迎香、禾髎、絲竹空、白環俞、顴髎、頭維、下關、脊中、肩貞、心俞、天窗、人迎、乳中、周榮、天府、中衝、陽關、陽池、隱白、漏谷、地五會、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委中、殷門、申脈、承扶(共四十五穴)。

6. 傷寒灸之可否

《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見寒症,身汗出,身常偎縮,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可灸。

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菑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症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宜灸之,不可拘於面色赤而禁之也。(劉純。)

白話文:

傷寒灸之可否

《內經》說:脈象顯示了邪氣的位置。脈沉表示邪氣在裡;脈浮表示邪氣在外。以前的醫生只懂脈象的道理,卻不懂得疾病的禁忌。如果出現表證寒症,比如出汗、畏縮、發冷、不渴、想蓋厚衣服、怕冷、手腳冰冷、皮膚乾燥,脈象必定沉細遲。但只要出現其中一兩種症狀,就應該灸治,因為陽氣下陷的緣故。如果出現發熱怕熱、煩躁、面紅或黃、咽喉乾燥口渴、舌苔黃赤、口渴咽喉痛等,都是熱邪在外。只要出現其中一兩種症狀,就絕對不能灸治。

脈象必定浮數,或者只是脈數也絕對不能灸治,灸治的話禍害馬上就會產生。如果出現嗅覺失靈、流清涕、眼瞼發癢、打噴嚏、怕冷,脈象必定沉,這是脈象和症狀相符的。或者輕輕按脈就感覺弦緊,這是陰邪伏於陽氣之中,即使臉色紅潤也應該灸治,不能拘泥於臉色紅潤而禁止灸治。(劉純)

7. 辨傷寒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者,為頭上五行,以克越諸陽之熱也。大杼膺腧,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白話文:

五十九刺法,是針對頭部五個穴位,以抑制過盛的陽熱。大杼、膺腧、缺盆、背腧這八個穴位,用來瀉去胸中的熱邪。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來瀉去胃中的熱邪。雲門、髀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來瀉去四肢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