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

1. 卷十八

2.

張子和治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巘。張曰:血實者宜決之。以䤵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元順帝之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墜馬得一奇疾,兩眼黑睛俱無,而舌出至胸,諸醫罔知所措。廣惠司卿聶濟爾,乃伊囉勒琨人也,嘗識此症,遂剪去之。頃間復生一舌,亦剪之。又於真舌兩邊各去一指許,卻塗以藥而愈。(《輟耕錄》。)

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分,乾摻而愈。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蒲黃活血涼血,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芝隱方本《本草綱目》。)

《仙傳外科》云:有人偶含刀在口,割舌已垂未斷,一人用雞子白皮袋之,糝止血藥於舌根,以蠟化蜜調沖,和膏敷雞子皮上。三日接住,乃去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若無速效,以金創藥參治之。用雞子白皮,但取其軟而薄,護舌而透藥也。(《本草綱目》。)

凌漢章治一男子,病後舌吐。凌兄亦知醫,謂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陰攻陽。凌曰:然。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凌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補數劑,舌漸復故。(《明史》。)

何首庸治前鋒賴將軍,舌本腫,出不能縮。何曰:心氣亟熱也,倘久則飲食不下死矣。炙飲器灼之,腫消,再投以湯劑立愈。(《雲南通志》。)

龔子才治一人舌腫,舒出口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經絡連舌本,散舌下,其熱當責諸心脾二經,經所謂熱勝則腫也。用萆麻子去殼,紙裹捶出油透紙,作燒捻煙燻之,內服清利心脾之劑而愈。(不外益元合導赤。)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熱劇也。欲以舌貼土壁上稍可。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為制一方,名清心散,服之即效。赤茯苓、棗仁、麥冬、胡麻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木通、連翹各八分,甘草三分,清水煎。

一膏粱之人患舌腫,敷服皆消腫之藥,舌腫勢急。與刺舌尖及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二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去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去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浮洪而數,此邪雖去而元氣愈傷。與補中益氣倍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鄭秋官過飲,舌本強腫,語言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

白話文:

[舌]

張子和治療南鄰朱老翁,六十多歲,發燒好幾天都沒好,舌根腫起來,舌尖也腫,腫到滿口,比原來的舌頭大了一倍。一位外科醫生用燒紅的針刺他舌頭兩旁下廉泉穴,病情卻更加惡化,危在旦夕。張子和說:血瘀積聚的應該放血。他用鋒利的針,輕輕地刺出血,每天刺八九次,放出的血大概有一到兩杯。這樣做了三次,出血漸少,疼痛減輕,腫也消了。

舌頭是心臟的外部表現,心臟主血,所以放血就能治癒。又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過盛,用燒紅的針和艾灸,這是什麼道理呢?

元順帝的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為墜馬得了怪病,兩個眼珠子都看不見了,舌頭還伸到胸部,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廣惠司卿聶濟爾,是伊囉勒琨人,曾經見過這種病症,於是把舌頭剪掉了。過了一會兒又長出一條舌頭,他又剪掉了。還在真舌頭兩邊各剪掉一指寬,然後塗上藥就治好了。(《輟耕錄》)

宋度宗想賞花,一夜之間舌頭突然腫滿了嘴巴,蔡御醫用蒲黃、乾薑粉末等量混合,乾敷就治好了。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部表現,手厥陰相火是心臟的輔助,蒲黃活血涼血,加上乾薑,是陰陽互補。(《本草綱目》芝隱方本)

《仙傳外科》記載:有人不小心把刀含在嘴裡,割傷了舌頭,舌頭快斷了沒斷。有人用雞蛋清的薄膜包住,在舌根撒上止血藥,用融化的蠟和蜂蜜調成膏狀,敷在雞蛋膜上。三天後接上了,就取下雞蛋膜,只用蜜蠟勤加敷貼,七天就好了。如果效果不快,就再用金創藥一起治療。用雞蛋清的薄膜,是因為它柔軟又薄,可以保護舌頭並讓藥物滲透。(《本草綱目》)

凌漢章治療一個男子,生病後舌頭伸出來。凌漢章的哥哥也是醫生,說:這是病後過早行房造成的。舌頭是心的苗芽,腎水不足,不能控制心火,病在陰虛,穴位在左腿太陽穴,應該用陰來攻克陽。凌漢章說:對。按照穴位針灸,舌頭還是伸出來。凌漢章說:這是只知道瀉法,不知道補法。補幾劑藥後,舌頭漸漸恢復原狀。(《明史》)

何首庸治療前鋒賴將軍,舌根腫了,伸出來縮不回去。何首庸說:這是心氣過熱,如果時間長了,就不能吃東西,會死。用炙熱的器物灼燒,腫消了,再服用湯藥就痊癒了。(《雲南通志》)

龔子才治療一個舌頭腫了,伸出嘴外的病人。舌頭是心的苗芽,又是脾的經絡連著舌根,散佈在舌下,這種熱應該歸咎於心脾二經,經書上說熱盛則腫。他用萆麻子去殼,用紙包起來捶出油滲透紙上,做成燒的棉線熏,內服清利心脾的藥物就好了。(藥方是益元合導赤湯)

一個人舌頭青黑有刺,這是熱症。想要把舌頭貼在土牆上稍微緩解。是因為思慮過度,怒氣引起的。為他開了一個方子,名叫清心散,服用後就見效。赤茯苓、棗仁、麥冬、胡麻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木通、連翹各八分,甘草三分,清水煎服。

一個富貴人家的人得了舌頭腫,敷藥服藥都是消腫的藥,但舌頭腫得厲害。於是刺破舌尖和兩側,放出紫色的血一杯,腫消了。半夜服用犀角地黃湯兩劑,第二天早上又腫了。再次刺破放出紫色的血一杯,也消了一些。繼續服用之前的湯藥,過了一會兒舌頭又腫得很厲害,又刺出黑色的血兩杯,腫漸漸消了。突然寒熱嘔吐,頭痛頭暈,脈浮大而數,這是邪氣雖然去除了,但元氣卻受損了。於是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參、耆、歸、術加倍,四劑就好了,又服幾劑就痊癒了。

鄭秋官飲酒過度,舌根腫得很厲害,說話不清楚。這是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麴、麥芽、葛根、澤瀉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