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22)
卷十六 (22)
1. 頭
《廣筆記》治半邊頭風,屬火症者,用之大黃末三分,黃芩末一錢,二味和生白酒一碗,頓熱調勻服之即愈。
立齋治一婦人,腦左腫痛,左鼻出膿,年餘不愈,時或掉眩,如坐舟車,正許叔微所謂肝虛風邪襲之而然也。以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覆花、細辛、蔓荊子、防風、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曲、乾地黃、甘草各五錢,乃制一料,每服一兩,姜水煎服而愈。
劉云密曰:一婦季冬受寒,至於中春,巔頂並左後腦痛。是原病手足太陽寒水,寒久郁化熱上行,以病於手太陽,因風升之化不達,而病亦在左厥陰也。經謂過在巨陽、厥陰者誠然。診者云:手太陽熱甚於風,足厥陰熱勝於濕,更謂脾肺亦有鬱熱。余止治手太陽而微兼肺,以手太陽之氣化在肺,主氣者也。
心有微熱,並治足厥陰,以風升之化達,而手太陽之氣化乃暢,更微利小腸,以通血脈而和其氣,並心經之熱亦去,故不必多治他經也。按此亦治巔頂之一,因見寒者溫治之未盡耳。酒片芩二分半,酒枯芩分半,蔓荊子二分半,防風分半,萸連二分半,柴胡三分,藁本三分,升麻二分,川芎二分,酒黃柏三分,當歸三分,木通四分,牛膝三分,水煎一劑立愈。
嘉祐初仁宗寢疾,藥未驗。間召草澤醫,始用針自腦後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翼日聖體良已。自爾以穴目為之惺惺穴,經初無此名,或曰即風府也。(《書謾煉》宋·張舜民。)
吳橋治方簡妻病五年,食饘不盡一器,至夜則頭岑岑遞絕遞蘇,達旦乃定。橋至曰:食少久臥肌宜脧,今且腴,而脈不數,奚病為?或婦當娠大損血於頭,審是,治二年可受胎,復產男而起矣。蓋婦嘗妊哭姑,髮根有疣如豆大,出血數升,匿勿令人知,尋免男,弗育也。治不補氣,專補血,累二年而舉子,命之曰去病,遂如常。(《太函集》。)
白話文:
[頭]
《廣筆記》記載治療半邊頭痛(屬火症)的方法:取大黃末三分,黃芩末一錢,與一碗生白酒混合加熱調勻服用,即可痊癒。
立齋治療一位婦女,其左腦腫痛,左鼻流膿,持續一年多未癒,經常頭暈目眩,如同乘船坐車。這應是肝虛加上風邪侵襲所致。處方: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覆花、細辛、蔓荊子、防風、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曲、乾地黃、甘草各五錢,為一劑藥量,每次服用一兩,用薑湯煎服,服用後痊癒。
劉云密記載:一位婦女在冬季受寒,到了春季,就出現頭頂和左後腦疼痛。這是由於手足太陽經寒邪久留化熱上行所致,病在手太陽經,因風邪上升而不能疏通,病也在左厥陰經。經書上說病在巨陽、厥陰經確是如此。診斷認為手太陽經的熱勝於風,足厥陰經的熱勝於濕,脾肺也有鬱熱。治療只針對手太陽經,略兼顧肺經,因為手太陽經的氣化在肺經,肺主氣也。
由於心經略有微熱,也治療足厥陰經,使風邪上升而疏通,手太陽經的氣化就能暢通,再略微通利小腸,以通血脈和調氣,心經的熱也會消除,所以不必多治其他經脈。這個方法也是治療頭頂疼痛的方法之一,只是先前溫熱治療不足而已。處方:酒制黃芩二分半,酒制乾黃芩一分半,蔓荊子二分半,防風一分半,吳茱萸二分半,柴胡三分,藁本三分,升麻二分,川芎二分,酒制黃柏三分,當歸三分,木通四分,牛膝三分,水煎一劑即愈。
嘉祐年間,仁宗皇帝臥病,藥物無效。後召見民間醫生,用針從腦後刺入,針頭剛拔出,皇帝就睜眼說:「好舒服啊!」第二天,身體就康復了。從此,那個針刺的穴位就被稱為「惺惺穴」,經書上原本沒有這個穴位名稱,有人說就是風府穴。(出自宋代張舜民的《書謾煉》)
吳橋治療其妻子五年來的疾病:病人食慾不振,吃稀飯都吃不完一碗,晚上頭昏沉,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直到天亮才恢復正常。吳橋診斷後說:病人食慾少,久臥,肌肉應該消瘦,但現在卻肥胖,脈搏也不快,這是什麼病呢?可能是婦女懷孕時大量出血損傷了頭部,如果是這樣,治療兩年後就可以懷孕。之後果然生下兒子,病就好了,恢復正常。原來,這位婦女懷孕時曾因為哭泣而導致頭髮根部出現豆粒大小的疣,出血數升,她隱瞞此事,生下的男孩夭折,且不能生育。治療不注重補氣,專注於補血,兩年後就生下了孩子。吳橋將此治療方法命名為「去病法」,此後病人就恢復正常了。(出自《太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