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26)
卷十三 (26)
1. 腫脹
黃錦芳曰:水腫之症,至為繁雜,有風有水,風濕、風痰、風熱、風毒,與夫水濕、水氣、濕熱、食積,諸虛夾雜等症,然總不越以水為害。大約陽臟多熱,熱則多實;陰臟多寒,寒則多虛。先滯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表而後及於里者多虛。小便紅赤,大便閉結者多實;小便清利,大便稀溏者多虛。
脈滑而不遠者多實,脈浮而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聲音如常者多實;形色憔悴,聲音短促者多虛。少壯氣道壅滯者多實,中衰勞倦氣怯者多虛。若但腫而不脹,則病在水,而氣不堅。凡一切枳實、檳榔、枳殼、丁香、白蔻、故紙、沉香,下氣迅利之藥,切勿輕投。猶之臌脹在氣,則一切升提呆補之藥,亦勿輕用也。
余族一人病水腫,六脈浮濡滿指,而右寸尤甚。按其腫處浮而不起,知其水溢於肺,所服之藥,皆破氣破血之品,病安得愈?以連翹、梔子、茯苓、澤瀉、牛膝、滑石、葶藶、木通、防風、蒼朮,輕平之藥投之,數服而愈。
葉天士治陳某腫脹,進神芎導水丸,二日所下,皆黏膩黃濁形色。前議腑氣窒塞,水濕黏滯,濁攻犯肺為痰嗽,水漬脈隧為浮腫。大凡經脈六腑之病,總以宣通為是。《內經》云:六腑以通為補。今醫不分臟腑經絡,必曰參、術是補,豈為明理?然肢節足跗之濕,出路無由,必針刺以決其流,內外冀可皆安。戊己丸三錢,用二日後,再進前藥一服。
徐靈胎曰:句句名言,腹滿等症,必須有出路,故人兼以針刺為治。但其道甚微,不知其理而蠻針之,反有大害。又曰:脹滿之為病,即使正虛,終屬邪實,故古人慎用補法。又脹必有濕,有濕則有熱,《內經》所以指為熱症。若用溫補之藥,即兼通利之品,而臣不勝主,貽誤必多。又曰:脹滿必有有形之物,宜緩緩下之。
葉天士治朱某,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渾濁,時或點滴,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其濕熱布散三焦,明眼難以決勝矣。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
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此症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飛滑石錢半,大杏仁去皮尖十粒,生薏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此手太陰肺經藥也,肺氣窒塞,當降不降,杏仁微苦則能降,滑石甘涼滲濕解熱,薏仁、通草淡而滲氣分,枇杷葉辛涼能開肺氣,茯苓用皮,謂諸皮皆涼,梔、豉宣其陳腐鬱結。凡此氣味俱薄,為上焦藥,仿齊之才輕可去實之義。
白話文:
腫脹
黃錦芳認為,水腫的症狀非常複雜,包含風、水等因素,例如風濕、風痰、風熱、風毒,以及水濕、水氣、濕熱、食積,還有各種虛症夾雜,但總歸都是水為患。大致來說,陽氣旺盛者多熱,熱則多實證;陰氣不足者多寒,寒則多虛證。先從內臟阻塞然後才蔓延到外表的,多為實證;先從體表腫脹然後才波及內臟的,多為虛證。小便顏色紅赤、大便乾燥閉結的,多為實證;小便清澈、大便稀溏的,多為虛證。
脈象滑利而無力感的多為實證,脈象浮弱細小的多為虛證。面色紅潤或黃染,聲音如常的多為實證;面色憔悴,聲音短促的多為虛證。年輕力壯,氣機壅滯的多為實證;年老體衰,勞累氣虛的多為虛證。如果只是腫脹而不疼痛,則病在於水濕,而氣不足。凡是枳實、檳榔、枳殼、丁香、白蔻、故紙、沉香等快速瀉氣的藥物,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如同臌脹是氣機問題,那麼所有升提補益的藥物,也不可以輕易使用。
我的一位族人患水腫,六脈浮腫且充實,尤以右寸脈最為明顯。按壓腫脹部位,感覺浮腫且不易凹陷,知道是水液停留在肺部。他之前所服用的藥物,都是破氣破血的藥物,病情當然不會好轉。我便用連翹、梔子、茯苓、澤瀉、牛膝、滑石、葶藶、木通、防風、蒼朮等輕柔平和的藥物治療他,服用幾劑藥後就痊癒了。
葉天士治療陳某的腫脹,使用神芎導水丸,服藥兩天後,排出的大便黏膩、顏色黃濁。之前判斷是腑氣阻塞,水濕黏滯,濁邪犯肺導致咳嗽痰多,水液停滯經脈導致浮腫。總而言之,經脈六腑的疾病,都以疏通為要旨。《內經》說:「六腑以通為補。」現在有些醫生不分臟腑經絡,就認為人參、黃芪是補藥,這怎麼算是明白道理呢?然而,如果肢體關節和足部積聚濕邪,沒有排出途徑,就必須用針刺來疏通水道,內外才能同時痊癒。先服用戊己丸三錢,服用兩天後,再服用之前的藥物一劑。
徐靈胎說:腹部脹滿等症,必須要有排洩的途徑,所以古人常配合針刺治療。但是針刺的方法很微妙,如果不懂得其原理而盲目施針,反而會有很大的危害。又說:脹滿雖然有虛症,但終究是邪氣實證,所以古人很謹慎使用補法。而且脹滿一定有濕邪,有濕邪就一定有熱邪,《內經》所以把它歸類為熱證。如果使用溫補的藥物,即使加入通利之品,補藥的效力也無法發揮,反而容易導致延誤病情。又說:脹滿一定有形體的病邪,應該慢慢地把它排出。
葉天士治療朱某,一開始是面部腫脹,邪氣侵犯陽位,氣機壅塞不通,大小便都減少。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無效,於是使用導滯藥物。因為滯證是有形的,而濕熱是無形的,濕熱侵犯肺部導致喘息,侵犯脾臟導致脹滿,六腑開合功能都受損,大小便不通暢,小便短少混濁,有時只有一點點,舌頭紅絳,口渴。腑臟疾病導致背部脹滿,臟腑疾病導致腹部脹滿,而且病人倚靠著身體,左右兩側腫脹,腫脹部位隨之而變,濕熱遍佈三焦,很難判斷病情。經書說:「從上而下的疾病,治療上焦。」又說:「從上而下,下焦更為嚴重的疾病,一定要先治療上焦,然後再治療下焦。」這個病症錯綜複雜,毫無頭緒,都是因為不能區分有形無形病邪所致,姑且先清肅上焦,使用:滑石半錢,杏仁(去皮尖)十粒,薏苡仁三錢,通草一錢,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半錢,梔子殼一錢,用急火煎煮五分服下。這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肺氣壅塞,應該下降卻不下降,杏仁微苦可以幫助下降,滑石甘涼可以滲濕解熱,薏苡仁、通草淡而利水,枇杷葉辛涼可以開肺氣,茯苓用皮是因為所有藥材的皮都性涼,梔子、豆豉可以宣通陳腐鬱結之邪。這些藥材的氣味都比較平和,是治療上焦的藥物,仿效齊桓公輕車簡從去除實邪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