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癱瘓
)
朱丹溪治一肥人,憂思氣鬱,右手癱,口喎,與補中益氣湯。有痰加半夏、竹瀝、薑汁,煎服。
程云來曰:里中一老醫,右手足廢,不能起於床者二年矣。忽遇諸塗,詢之曰:吾之病幾危,始服順氣行痰之劑了無應,薄暮則神志輒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遂日服之,浹數月能杖而起,無何則又能捨杖而步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
余曰:有是哉?使進順氣疏風之劑不輟者,墓木拱矣。然此猶拘於成方,不能因病變通,隨時消息,故奏功稍遲。使吾為之,當不止是也。(程云來《醫眼卮言》。)
據程說只用大劑人參,有痰者宜竹瀝,少加薑汁佐之。其用四物、二陳、膽星、天麻者大謬。
俞東扶曰:偏枯之症,昔人謂左屬血虛,右屬氣虛,自得喻氏之論,其理始明。而隨時換藥及刺四末,尤見巧妙。因思幼讀《內經·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又曰,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
然猶是因虛受風,故《靈樞》又有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之說。偏枯難療,二語盡之。再讀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撲擊,(撲擊者,如人被擊而撲,即今之卒倒也。)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條暗包痰飲濕熱,陰虛陽虛諸候,未嘗偏中於邪風矣。
蓋肥貴人自然慎避邪風,而膏粱之變,風從內生,劉、李、朱三家從此悟入。大凡治病必求於本,擊撲偏枯,以虛為本也。從讀劉宗厚《玉機微義》暨王宇泰《靈蘭要覽》二書,益信塞外多真中,江南多類中。至繆仲淳立論,謂真陰虧而多熱,甚者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致卒然僵撲,類乎中風,此即內虛暗風。初用清熱順風化痰,次用治本,或益陰,或補陽。
其藥以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首烏、柏仁、蒺藜、花粉、參、耆、歸、芍、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人乳、童便等,出入互換、另出機軸。今《臨證指南》中風一門,大半宗此,又可補劉、李、朱、張所未備矣。
白話文:
癱瘓
朱丹溪治療一位肥胖的病人,因為憂思導致氣鬱,右手癱瘓,嘴巴歪斜,於是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因為有痰,又加了半夏、竹瀝、薑汁一起煎服。
程云來說:村裡一位老醫生,右手腳都癱瘓了,臥床不起已經兩年了。偶然遇到一位遊方郎中,詢問病情,說自己病情危急。一開始服用順氣行痰的藥物完全沒有效果,傍晚時分神志就昏迷,感覺快要不行了。於是讓家人煎服十全大補湯,立刻覺得神清氣爽,於是每天服用,一個多月後就能拄著拐杖站起來了,不久之後就能扔掉拐杖走路了。經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我治療他的虛弱,不理會邪氣,邪氣自然就消失了,這就是我能夠治好他的原因。
我說:真是這樣啊!如果一直服用順氣疏風的藥物,恐怕早就死了。但是,這還是拘泥於成方,不能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運用,隨時調整藥物,所以療效比較慢。如果我來治療,效果肯定不止這樣。(出自程云來《醫眼卮言》)
據程云來所說,只要大量使用人參,如果有痰就應該用竹瀝,少加一些薑汁輔助。使用四物湯、二陳湯、膽星、天麻之類的藥物是大錯特錯的。
俞東扶說:半身不遂的症狀,古人認為左側屬血虛,右側屬氣虛,自從理解了喻氏的理論之後,道理才清楚了。而隨時更換藥物以及針刺四肢末端,尤其精妙。我想到小時候讀《內經·生氣通天論》記載:風是百病的開始,如果人體清淨,則肌膚毛孔緊閉,即使遇到很大的風邪,也傷害不了人。又說,風雨寒熱等邪氣,不能傷害沒有虛弱之處的人,邪氣不能單獨傷害人。又說,虛邪之風,與身形兩虛相互作用,才能侵犯人體,這明確指出了只有虛弱的人才會中風邪。
然而,這還是因為虛弱而受風寒,所以《靈樞》又有真氣消失,邪氣獨留,就發作成為半身不遂的說法。半身不遂難治,這兩句話已經說盡了。我又讀到通論虛實的評論說:凡是治療消瘦、跌撲、半身不遂、痿厥、氣滿逆氣等症狀,肥胖尊貴的人則屬於膏粱厚味所致的疾病。這段話暗含痰飲、濕熱、陰虛、陽虛等症狀,並沒有偏重於邪風。
肥胖尊貴的人自然會謹慎避免風邪,但膏粱厚味所導致的病變,風邪卻是從內生發出來的,劉、李、朱三家醫家從此悟到了這個道理。大凡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上入手,半身不遂,其根本在於虛弱。從閱讀劉宗厚《玉機微義》和王宇泰《靈蘭要覽》兩本書之後,我更加相信北方人多屬真寒,南方人多屬類中風。直到繆仲淳提出了他的理論,認為真陰虧損而多熱,嚴重者會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阻塞氣道,不能通暢,熱極生風,也會導致突然僵直癱瘓,類似於中風,這就是內虛暗風。治療時,先用清熱順氣化痰的藥物,然後再治本,或者益陰,或者補陽。
藥物使用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何首烏、柏子仁、蒺藜、花粉、人參、黃耆、當歸、芍藥、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人乳、童尿等,互相加減,另有妙法。現在《臨證指南》中風一門,大部分都沿襲了這個方法,這也彌補了劉、李、朱、張幾家醫家沒有闡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