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原》~ 卷下 (3)
卷下 (3)
1. 燥氣論
又見習俗,遇有霍亂,不辨燥濕,但見腹痛吐瀉,輒用藿香正氣散,甚有用香、砂、桂、附、吳萸諸燥藥,其在濕邪,自可冀以溫中止瀉,若是燥邪,不獨瀉不能止,必致耗液亡陰,內閉外脫,或上焦之邪,走入中下,氣分之邪,走入營分,每見大便下紅,形如血膋,遂不可救。
又見習俗,遇有腸澼,不辨燥濕,輒用敗毒散升陽、芍藥湯通里。其在風濕致痢,用敗毒散升陽轉氣,逆流挽舟,自可獲效;濕熱致痢,用芍藥湯酸苦泄熱、苦辛通降,亦可獲效。若是燥邪,治以辛燥、苦燥,必致傷及血液,剝盡腸膏。如此類推,不可枚舉。
或曰;治法何如?曰:病有燥濕,藥有燥潤;病有風燥、寒燥、暑燥、燥火、燥郁夾濕之分,藥有辛潤、溫潤、清潤、咸潤、燥潤兼施之別。且六氣之邪,初無形質,以氣傷氣,首先犯肺,必用輕藥,乃可開通,汗出而解。經曰:輕可去實,信不誣也。況人之汗,為津液所化,而汗之出,乃氣機所傳。
一經感邪,阻遏肺氣,氣為邪阻,不能布津外通毛竅,故身無汗、寒熱、疼痛;氣為邪阻,不能布津上濡清竅,下通胃腸,故口乾、舌燥、胸懣、氣逆、二便不調。治者當辨燥濕二氣何氣致病?所兼何邪(兼風、兼寒、兼暑)。所化何邪?(化火、未化火)。所夾何邪?(夾水、夾痰、夾食、夾本病)。
對病發藥,使之開通,(開字橫看,是由肺外達皮毛,與升散之向上行者不同。通字豎看,是由肺下達胃腸,通潤、通和,皆謂之通,非專指攻下言也),邪一開通,津液流行,而汗自解,何必泥定風藥發汗耶?且風藥不獨不能發汗,反耗傷津液,絕其化汗之源,尚冀其化汗耶?
以燥氣論,燥邪初起,在未化熱時,宜用辛潤開達氣機,如杏仁、牛蒡、桔梗之屬。兼寒加以溫潤,如豆豉、前胡、薑、蔥之類;邪機閉遏,加以通潤,如白芥子、細辛之類;咳嗽不止,胸前懣悶,加蘇子、紫菀、百部之類,辛中帶潤,自不傷津。而且辛潤又能行水,燥夾濕者宜之;辛潤又能開閉,內外閉遏者宜之。
其裡氣不和者,佐以栝蔞皮、鮮薤白之類,辛滑流利氣機,氣機一通,大便自解,濁邪解而清邪失所依附,亦必化汗而解。其化熱者,於辛潤劑中,酌加清潤輕虛之品二三味,如梨皮、蔗皮、梨汁、蔗汁、荸薺、蘆根、石膏、知母、川貝母、南沙參、桑葉、菊花、銀花、花粉之類,以泄其熱,熱泄則清肅令行,氣機流利,亦必化汗而解。
其陰虛者,於辛潤劑中,酌加生地、元參、沙參、麻仁、黑脂麻、蜂蜜之類,養陰潤腸,但不宜多用,恐膩著邪氣。其夾濕者,於辛潤劑中,酌加蔻仁、通草、茯苓、半夏之類,辛淡滲濕,亦不宜多用,恐燥傷津液。其夾濕而化熱者,於辛潤劑中,酌加滑石、淡竹葉之清滲,連翹、山梔之微苦微燥,重者酌加薑汁炒木通,炒芩、連之類,苦降辛通,開化濕熱。其邪已傳裡,依附胃腸渣滓者,則攻下一法,又未可緩施,但下宜適中,不可太過。
白話文:
燥氣論
過去的醫療習俗,遇到霍亂,不分辨燥濕,只見病人腹痛吐瀉,就使用藿香正氣散,甚至還加入香薷、砂仁、桂枝、附子、吳茱萸等燥熱藥物。如果病人是濕邪作祟,用溫熱藥物止瀉,或許還有效果;但若是燥邪,不僅瀉痢止不住,還會耗傷津液、陰精,導致內閉外脫,甚至上焦的邪氣入侵中下焦,氣分邪氣侵入營分,常會看見大便帶血,像血塊一樣,那就沒救了。
過去的醫療習俗,遇到腸絞痛,不分辨燥濕,就使用敗毒散升陽、芍藥湯通里。如果是風濕導致的痢疾,用敗毒散升陽轉氣,逆轉病情,或許能見效;如果是濕熱導致的痢疾,用芍藥湯酸苦泄熱、苦辛通降,也能見效。但若是燥邪,用辛燥、苦燥的藥物治療,必然會傷及血液,耗盡腸道津液。其他類似情況,不勝枚舉。
有人問:治療方法應該如何?答曰:疾病有燥濕之分,藥物有燥潤之別;疾病又有風燥、寒燥、暑燥、燥火、燥郁夾濕等不同種類,藥物則有辛潤、溫潤、清潤、咸潤,以及燥潤兼施等不同用法。而且六氣邪氣,最初並無形體,是以氣傷氣,首先侵犯肺臟,必須使用輕劑,才能疏通開洩,汗出而解。經書說:「輕可去實」,這句話確實不假。況且人的汗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而汗液的排出,是氣機運行的結果。
一旦感染邪氣,就會阻遏肺氣,氣機受邪氣阻礙,不能將津液布散到體表毛竅,所以就會出現無汗、寒熱、疼痛等症狀;氣機受邪氣阻礙,不能將津液上輸到頭面清竅,下達胃腸,所以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胸悶、氣逆、大小便不調等症狀。治療者應該辨別是燥邪還是濕邪致病?兼夾什麼邪氣(兼風、兼寒、兼暑)?邪氣是否化火(化火、未化火)?夾雜什麼邪氣(夾水、夾痰、夾食、夾本病)?
針對病症用藥,使其開通(「開」字橫看,是指由肺臟向外達於皮毛,與升散之向上運行不同。「通」字豎看,是指由肺臟向下達於胃腸,通潤、通和,都稱為通,不是單指攻下瀉的作用),邪氣一旦開通,津液就能正常運行,汗液自然就能排出,何必拘泥於一定要用風藥發汗呢?而且風藥不僅不能發汗,反而會耗傷津液,斷絕汗液生成的根源,還指望它能發汗嗎?
從燥邪的角度來說,燥邪初起,還未化熱時,應該用辛潤的藥物開達氣機,例如杏仁、牛蒡子、桔梗等。如果兼夾寒邪,就再加入溫潤的藥物,例如豆豉、前胡、生薑、蔥白等;如果邪氣閉塞,就再加入通潤的藥物,例如白芥子、細辛等;如果咳嗽不止,胸前悶悶不舒,就加入蘇子、紫菀、百部等,辛味之中帶有潤澤,就不會傷及津液。而且辛潤的藥物還能利水,燥邪夾濕者適用;辛潤的藥物還能開通閉塞,內外閉塞者也適用。
如果裡氣不和,就輔以栝樓皮、鮮薤白等藥物,辛滑流利氣機,氣機一通,大便自然就通暢了,濁邪排出,清氣就失去了依附之處,也必然會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如果已經化熱,就在辛潤的藥物中,酌情加入一些清潤輕虛的藥物一兩味,例如梨皮、蔗皮、梨汁、蔗汁、荸薺、蘆根、石膏、知母、川貝母、南沙參、桑葉、菊花、金銀花、花粉等,以泄去其熱,熱邪消除,清氣就能肅降,氣機流暢,也必然會通過汗液排出。
如果陰虛,就在辛潤的藥物中,酌情加入生地黃、玄參、沙參、麻仁、黑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腸,但是不宜多用,以免滋膩阻礙邪氣的排出。如果夾濕,就在辛潤的藥物中,酌情加入草豆蔻、通草、茯苓、半夏等,辛淡滲濕,也不宜多用,以免燥熱傷及津液。如果夾濕又化熱,就在辛潤的藥物中,酌情加入滑石、淡竹葉等清滲之品,連翹、山梔子等微苦微燥之品,病情嚴重者酌情加入薑汁炒木通、炒黃芩、炒連翹等,苦降辛通,開達濕熱。如果邪氣已經傳入裡,依附在胃腸殘渣上,那就需要攻下,但攻下要適度,不可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