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105)
本經序疏要 (105)
1. 本經序疏要卷之七
特氣以化而釋,形以化而結。欲氣之化,須陽;欲形之化,須火,故篇中之物,溫柔堅韌。大抵欲其靜生動,陰含陽,較之男子〈陰痿篇〉,大同小異。在彼,則希其挺拔直遂;在此,則求其卷舒得宜,如是而已。然觀天地生物,饒有實理,卒不容強,其幾微敏妙,莫可名狀。
如生物之功恃雨,而所以致雨者不一,垂雨而中輟者亦不一。風急而雨,風息則止。無風而蒸雨,風生則止;風違時而雨,風轉則止,俄項之際,倏雨倏晴。次亦恃日,物生而無日煦,則柔萎,不花不實;日常朗,而乏雨露,則枯槁殭瘠;雨後日烈,又螟螣叢生。是節候之或晴或雨,物生之榮瘁判焉。
在物,則不期然而然也。況水生者,惡日;陸生者,惡水,固矣。然荷芡之屬,沒頂即斃;蒲桺之物,逢潦益茂。是特氣有至、不至,遇、不遇,且堅脆或殊,厚薄互異,壽天成敗,寓乎其間,體天道而盡人為。惟當之者,勿強希;治之者,勿邀功,無子者,鑒茲可矣。
紫葳:****微寒○養胎。
白膠:平、溫○安胎。
桑上寄生:****平○安胎。
鯉魚:寒○懷妊人胎不安。
烏雌雞:****溫○安胎。
蔥白:平○安胎。
阿膠:平、微溫○安胎。
《唐本》
生地黃:大寒○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
《蜀本》
豬苓:平○按《藥性論》云「主腫脹滿,腹急痛」,當是水無陰不化而侵胎元者。
《藥對》
艾葉:微溫○安胎,止腹痛。
仲景於妊娠期,列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乾薑半夏人薓丸、當歸𦮷母苦薓丸、葵子茯苓散、當歸散、白朮散、刺瀉勞宮關元法,於產前,可謂詳悉周至矣。乃於本篇藥物,僅用三味阿膠、生地黃、艾葉,餘則闕如,此有遺漏歟?抑仲景所見,尚有未及歟?何相左也。不知兩書立意,自是殊途,仲景篇目是治婦人妊娠病,本書篇目是安胎。
妊娠之病,亦係六淫外加附子湯治寒,當歸芍藥散、葵子茯苓散治水,當歸𦮷母苦薓丸治溼,白朮散、當歸散治火,七情內蘊,捨此而外,則實者有舊病不除,以妬害新結之生氣;有新去過多,以陷溺纔凝之元氣,則桂枝茯苓丸、膠艾湯之用矣。且仲景書專治六淫,故於不得依尋常論者,特剔出治法;本篇乃據情立治,故不及兼病所應用,體各有當,意自異而旨實同。
若胎,則固以綑縕交密凝者,還當以絪縕交密長養之,故篇中諸物之義,終不過組織元氣,俾其稠密,此之為安。惟虛不任胎而應補,則兩途所公共,此膠、艾、地黃,所以不能分彼此也。
以是見本篇,是膠黏帖著以固胎,仲景是防牖檢隙以護胎,然服湯,中病即止,丸散則久服、常服,乃仲景書,除附子湯失傳外,惟膠艾湯是湯劑,除皆丸散,豈懷妊者,補劑祇宜暫服,搜剔反當常用歟?夫胎元始結,質稚而吸引不多,月事旣停,則氣有餘為火,血有餘為水,盤旋環繞,與胎氣為難,及其質巨引多,則彼旣化水火者,不能仍復氣血以餵胎,亦惟不羈於內以為患,故仲景方中,朮、茯苓、澤藛、黃芩、牡蠣、蜀椒等,少與漸與,以消摩之。
白話文:
氣的特性是化散而釋放,形體的特性是凝聚而結成。想要氣化,需要陽氣;想要形體化育,則需要火的溫煦。因此,本篇所列的藥物,大多性質溫和且具有堅韌的特性。總體來說,其目的是要使靜止的狀態產生動態的變化,讓陰中蘊含陽氣,這與《陰痿篇》的觀點大同小異。在那裡,是希望男子陽具挺拔堅硬;在這裡,則是追求子宮的舒展和收縮恰到好處,道理就是這樣。觀察天地萬物生長的規律,自有其真實的道理,絕不容許強求,其中的細微變化和精妙之處,實在難以用言語描述。
例如,生物的生長依靠雨水,但導致下雨的原因卻不只一種,雨水時下時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風大時會下雨,風停了雨也就停了;沒有風,但濕氣重時也會下雨,風一來雨就停;風不按時令刮起而下雨,風向一轉雨也停了。在短暫的時間內,可能一下子下雨,一下子又放晴。其次,生物的生長也依賴太陽的照耀,如果沒有陽光的溫煦,就會柔弱萎靡,既不開花也不結果;如果太陽總是那麼明亮,卻沒有雨露的滋潤,就會枯槁乾瘦。如果下雨後又烈日當頭,又會滋生害蟲。可見,氣候時晴時雨,對生物的生長和衰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生物來說,都是不期然而然地發生著。何況,水生植物怕太陽,陸生植物怕水,這是必然的道理。然而,荷花、芡實這類植物,一旦被水淹沒就會死亡;蒲草、柳樹這類植物,遇到水澇反而會更加茂盛。這說明,氣的運行有達到和達不到之分,也有適宜和不適宜之別。而且,植物的堅硬和脆軟,厚實和薄弱也各有不同,它們的壽命長短,成敗榮枯,都蘊含在其中。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盡力做好人事。對於那些不孕之人,應該不要強求,治療時也不要急於求成。
紫葳: 性質微寒,有養胎的作用。 白膠: 性質平和而偏溫,有安胎的作用。 桑上寄生: 性質平和,有安胎的作用。 鯉魚: 性質寒涼,孕婦如果胎動不安,不可食用。 烏雌雞: 性質溫和,有安胎的作用。 蔥白: 性質平和,有安胎的作用。 阿膠: 性質平和而偏溫,有安胎的作用。
《唐本草》記載: 生地黃: 性質大寒,會損傷身體,導致胎動不安,甚至流產。
《蜀本草》記載: 豬苓: 性質平和,根據《藥性論》的記載,它主要治療腫脹、腹部疼痛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為水濕太盛而導致胎元受損。
《藥對》記載: 艾葉: 性質微溫,可以安胎,止腹痛。
張仲景在論述妊娠期間的病症時,列出了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乾薑半夏人蔘丸、當歸菴母苦參丸、葵子茯苓散、當歸散、白朮散,以及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的方法。對於產前護理,可謂詳盡周到。然而,在本篇中,只使用了阿膠、生地黃和艾葉三味藥,其他藥物都沒用,這是遺漏了嗎?還是說張仲景的見解還有不足之處?為什麼兩者的做法有所不同呢?其實,兩本書的立意不同,張仲景的篇章是治療婦女妊娠期間的疾病,而本篇的目的是安胎。
妊娠期間的疾病,可能是由於外感六淫邪氣,可以使用附子湯治療寒邪,用當歸芍藥散、葵子茯苓散治療水腫,用當歸菴母苦參丸治療濕氣,用白朮散、當歸散治療火熱。也可能是由於七情內傷,如果體內有舊病,會妨礙新形成的胎氣;如果新產生的邪氣過多,也會損耗胎兒的元氣。這時,就需要用到桂枝茯苓丸和膠艾湯了。而且,張仲景的書主要治療外感六淫邪氣,所以對於那些不能按照常規治療的病症,會特別指出治療方法。而本篇則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法,所以沒有涉及到疾病方面的應用。兩者各有側重,目的雖然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
胎兒,是由於精氣交融凝聚而成,也要用精氣交融的方式來長養它。所以,本篇所列藥物的意義,最終都是為了組織元氣,使其稠密,這就是安胎的目的。對於體虛而無法承受懷孕的女性,則需要額外補充氣血,這是兩者共同的地方。所以,阿膠、艾葉和地黃這三味藥,都不能分彼此。
由此可見,本篇主要是利用阿膠的黏性來固定胎兒,而張仲景則是防止邪氣侵入,保護胎兒。服用湯劑,病症緩解就停止,而丸散則需要長期或經常服用。在張仲景的書中,除了附子湯失傳外,只有膠艾湯是湯劑,其餘的都是丸散。難道說懷孕期間,補劑只適合短期服用,而清理邪氣的藥物反而應該長期服用嗎?胎兒剛開始形成時,質地很稚嫩,需要的營養不多。月經停止後,體內會有剩餘的氣血,過多的氣會化為火,血會化為水,它們盤旋在體內,會對胎氣產生不利影響。等到胎兒長大,需要的營養增多,這些已經轉化成水火的氣血,就不能再繼續用來滋養胎兒了,反而會在體內成為禍患。所以,張仲景的方劑中,會少量地使用白朮、茯苓、澤瀉、黃芩、牡蠣、蜀椒等藥物,來消磨這些多餘的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