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4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44)

1. 本經疏證第三卷

傷氣者,肺受之。故或阻其氣,為胷痹偏緩,或損其陰,為肺痿肺癰,或肆其所勝,為筋急拘攣。傷血者,脾受之。故或下陷為洩,或旁溢為水,或滲壅經絡為久風溼痹,或溜阻下部,為頹疝重墜。薏苡,生於平澤,氣寒味甘,是水土合德。乃結實於盛夏,是潤下之氣,還就炎上。

而採實,期於秋末,是熱浮之氣,反歸涼降。有合於胃達地氣,而後不病於溼之化熱;更合於胃達天氣,而後不病於熱之化溼。舉前證,胥能治之。故寇氏曰「脾健,則能運化陰陽。脾之不健,多困於溼。薏苡健脾,惟使脾、肺、腎之氣得暢,使溼不畱而已。故去溼即能清熱,所謂『陰陽合而氣生,陰陽和而氣行』是也」。

論者謂「益氣除溼,和中健脾,薏苡與朮略相似」,而不知其有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蓋以云乎「氣」,則朮溫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則朮甘辛而薏苡甘淡。且朮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不相侔也。此其義,蓋見於《金匱要略》〈痙溼暍篇〉,曰「溼家,身煩疼,當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夫身煩疼者,溼而兼寒;一身盡疼者,溼而兼風。寒從陰化,風從陽化。故身煩疼者,屬太陽。發熱,日晡所劇者,屬陽明。屬太陽者,宜發汗;屬陽明者,宜清熱。發汗,所以洩陽邪;清熱,所以折陽邪。質之以用朮、用桂者為發汗,薏苡則為清熱矣。雖然,薏苡旣治風溼,又主「筋急拘攣,不能屈伸」。

彼「風溼相搏,骨節疼煩,不得屈伸」、「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獨不用薏苡。何耶?夫適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風溼痹,非治暴風溼痹者也。然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非暴病耶?玩「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之因,決知其似暴病,實非暴病也。「發熱,日晡所劇」,風與溼勢將化熱,故以薏苡合麻黃、杏仁、甘草,迎其機而奪之。

彼「風溼相搏」者,上旣冠以「傷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薑,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朮,其不能雜入薏苡決矣。朮與薏苡,非相反、相惡也。旣用此,即不用彼者,無他,朮性急,薏苡性緩。合而用之,恐其應速,則嫌於緩;應遲,又傷於躁也。

「胷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注家於「緩急」二字,或指為筋之引縱,或指為痛之休作。殊不知,痛僅胷痹中一證。胷痹者,不必盡痛。筋之繫頭項手足者,即為引縱,未必竟由胷痹。胷痹而竝有筋病,亦非引則縱,非縱則引,又未必乍縱乍引。故注緩急者,當闡明緩急之故,確指緩急之據。

白話文:

人體的氣受傷,肺會受到影響。所以,有時會阻礙氣的運行,導致胸部悶痛、偏於遲緩;有時會損傷陰液,導致肺痿、肺癰;有時會使肺的克制力量過強,導致筋脈緊張拘攣。人體的血受傷,脾會受到影響。所以,有時會導致氣血下陷而腹瀉,有時會導致水液外溢而水腫,有時會滲透壅滯在經絡中形成長久的風濕痺痛,有時會滯留在下部,導致疝氣、下墜感。

薏苡生長在平坦的濕地,性味寒涼甘甜,是水土之氣的結合。它在盛夏結實,是潤降之氣,但又回歸到炎熱的向上之性。而採收果實的時間在秋末,是熱氣浮散,反而歸於涼降之性。它能與胃氣相合而通達地氣,所以不會因為濕氣而化熱;它也能與胃氣相合而通達天氣,所以不會因為熱氣而化濕。以上提到的症狀,薏苡都能治療。所以寇氏說:「脾氣健壯,就能運化陰陽。脾氣不健壯,容易被濕邪所困。薏苡健脾,只是使脾、肺、腎之氣暢通,使濕邪無法停留而已。所以去除濕邪就能清熱,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結合而產生氣,陰陽調和而氣運行』。」

有人認為「薏苡和白朮都有益氣除濕、調和脾胃的功效,兩者相似」,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甚至有很大的不同。從「氣」來說,白朮是溫性的,而薏苡是微寒的;從「味」來說,白朮是甘辛的,而薏苡是甘淡的。而且,白朮的氣味都比較濃厚,薏苡的氣味都比較清淡,兩者完全不同。這個道理,可以從《金匱要略》〈痙濕暍篇〉中看出來,其中提到:「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導致身體煩躁疼痛,應該用麻黃加朮湯發汗來治療,千萬不要用火攻。」還提到:「病人全身疼痛,發熱,在午後加重,這叫做風濕病。這種病是由於出汗時吹到風,或是長期受寒引起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來治療。」

身體煩躁疼痛,是因為濕邪同時夾雜寒邪;全身疼痛,是因為濕邪同時夾雜風邪。寒邪屬於陰,風邪屬於陽。所以,身體煩躁疼痛屬於太陽經病;發熱且在午後加重,屬於陽明經病。屬於太陽經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屬於陽明經的,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發汗,是為了排出陽邪;清熱,是為了制服陽邪。用白朮、桂枝來發汗,薏苡則是清熱的。雖然薏苡能治療風濕病,又主治「筋脈拘急,不能屈伸」。

但是,「風濕相互搏擊,導致關節疼痛煩躁,不能彎曲伸展」、「風濕相互搏擊,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轉動身體」,卻沒有用薏苡來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前面已經說過了,薏苡是治療長久的風濕痺痛,而不是治療急性發作的風濕痺痛。那麼,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所治療的病症,難道是急性發作的嗎?仔細分析「出汗時吹到風,長期受寒」的原因,可以確定它雖然看似急性發作,但實際上不是。而且「發熱且在午後加重」,說明風濕之邪將要化熱,所以用薏苡配合麻黃、杏仁、甘草,趁勢而制止它。

至於「風濕相搏」的病症,上面已經說明「是傷寒八九天後發作的」,可以知道它不是長久之病。下面列出的治療方劑,有的用了附子、生薑,有的用了附子、桂枝,而且都用了白朮,絕對不能加入薏苡。白朮和薏苡,並不是相反、相惡的藥物。之所以用了這種藥,就不用那種藥,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白朮的藥性比較急,薏苡的藥性比較緩和。如果合在一起使用,恐怕該快的時候會慢,該慢的時候又會急躁。

「胸痹時緩時急,可以用薏苡附子散治療」,注釋的人對「緩急」二字的解釋,有的認為是指筋脈的舒張和收縮,有的認為是指疼痛的間歇性發作。殊不知,疼痛只是胸痹中的一種症狀,胸痹不一定都會疼痛。筋脈連接著頭部、頸項、手足,才是指舒張和收縮,不一定是胸痹引起的。胸痹如果同時有筋脈的病症,也不一定就是舒張或者收縮,更不一定是一會舒張一會收縮。所以注釋「緩急」時,應當闡明緩急的原因,明確指出緩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