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86)
本經序疏要 (86)
1.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
《藥對》
苦薓:寒。主諸惡瘡,軟癤,君○療惡瘡,下部䘌。
白石脂:平。主疽,痔,惡瘡,臣。
蘩蔞:平。主積年惡瘡,臣。
藁本:溫,臣○治皮膚疵䵟,酒齄,粉刺。
菖蒲:溫。主風瘙,君○主癰瘡。治惡瘡,疥瘙。
艾葉:微溫。苦酒煎,主除癬及下部瘡,臣○療下部䘌瘡。
槲皮:平,臣○治惡瘡,煎湯洗之《藥性論》。
葵根:寒,君○主惡瘡。
桺華:寒。主馬疥,惡瘡,煮洗立差,使○痂疥,惡瘡。
五加皮:微寒。主疳瘡,使○主疽瘡,陰蝕。
梓葉:微寒,使○主爛瘡。
苧根:寒。主小兒赤丹,使。
穀葉:平。洗之令生肉,臣。
萹竹:平。主浸淫,疥,惡瘡,使○主浸淫,疥瘙,疽,痔,女子陰蝕。
大麻:平,臣○嚼塗治小兒疳瘡《子母祕錄》。
孔公孽:溫。主男女陰蝕瘡,臣○主邪結氣,惡瘡,疽,瘻,痔。
紫草:寒。主小兒面上瘡,使。
馬鞭草:平。主下部瘡,臣○主下部䘌瘡。
曹青巖曰「癤、疽、癬、疥,皆惡瘡也」,《病源》曰「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氣虛腠疏,則溼邪乘入,化為熱毒,侵食肌膚,浸漬血衇。癤、疽則或腫或腐,疥、癬則為痛為癢,延擾日久,變化生蟲,淺則外淫,深則內薄,旣宜化其濁穢,又當潔其膿腐。然毒本散漫,藥峻則傷氣血,藥緩則邪淹畱,欲弭其患,必於宣逐之中,寓以抵罅補隙,則邪氣去而絡隧寧矣」。
按,本篇除異名同患,異文同義,如㿅即癬《釋名》「癬,徒也」。侵淫移徙日廣,故青、徐,謂癬為徙也,《音義》引此,作㿅。瘙,即疥之所苦《釋名》「疥,齘也」。癢搔之齒。䫴,齘也。癢,即瘙之所由《釋名》「癢,揚也」。其氣在皮膚中,欲得發揚,使人搔發之而揚出也。
痂,即創之所結,外曰疽,曰禿,曰䘌,曰瘑,曰癩,曰癤,曰丹,《病源》曰「體虛受風熱溼毒,與氣血相搏,則發惡瘡,癢痛焮腫而多汗,身體壯熱」。癬者,風溼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溼,與血氣相搏,則血氣否澀,皮肉隱胗,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斜,有匡郭,裏生蟲,搔之有汁,有乾蘚,有溼癬,有風癬,有白癬,有牛癬,有圓癬,有狗癬,有雀眼癬,有久癬。
疥者,皮內隱起,發如㾦㿔,極癢,搔之汁出,旋作乾痂,皆有蟲,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溼疥。疽者,瘑之類,多發於支節腳脛,相對帀帀,作細孔,如鍼頭。其裏有蟲,瘙痛,搔之黃汁出,隨差隨發,有甲疽,有查疽,有頑疽,有根疽,非癰疽之疽也。禿,見前〈髮禿落篇〉。
䘌,見後〈䘌篇〉。瘑瘡者,風溼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多著手足間,遞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黃汁出,浸淫生長拆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有燥瘑創,溼瘑瘡,久瘑創。癩者,多從風起,初入皮膚,流通四支,潛於經衇,或在五藏,眉睫墮落,鼻柱崩壞,語聲變散,耳鳴啾啾,皮肉頑痹,不覺痛癢,有烏癩,有白癩。癤者,人運役勞動,陽氣發洩,遇風冷溼氣折之,經絡之血結澀不通,乃生核如梅李。
白話文:
藥物配對
苦參:性寒。主要治療各種惡性瘡瘍、軟癤,是主要的藥物。能治療惡瘡,以及下體的濕疹。
白石脂:性平。主要治療癰疽、痔瘡、惡瘡,是輔助藥物。
蘩蔞:性平。主要治療多年不癒的惡瘡,是輔助藥物。
藁本:性溫,是輔助藥物。可以治療皮膚上的斑點、酒糟鼻、粉刺。
菖蒲:性溫。主要治療風引起的皮膚搔癢,是主要的藥物。也主治癰瘡。能治療惡瘡、疥瘡。
艾葉:性微溫。用苦酒煎煮,主要能去除癬以及下體的瘡瘍,是輔助藥物。也能治療下體的濕疹瘡。
槲樹皮:性平,是輔助藥物。能治療惡瘡,煎湯洗滌。《藥性論》有記載。
葵根:性寒,是主要的藥物。主要治療惡瘡。
柳絮:性寒。主要治療馬疥瘡、惡瘡,煮水洗滌可以立即見效,是輔助藥物。也能治療結痂的疥瘡、惡瘡。
五加皮:性微寒。主要治療疳瘡,是輔助藥物。也主治癰疽瘡、陰部潰爛。
梓樹葉:性微寒,是輔助藥物。主要治療潰爛的瘡瘍。
苧麻根:性寒。主要治療小兒的紅丹毒,是輔助藥物。
穀葉:性平。用來洗滌可以促進肌肉生長,是輔助藥物。
萹蓄:性平。主要治療滲濕、疥瘡、惡瘡,是輔助藥物。也主治滲濕、疥瘡、癰疽、痔瘡、女性陰部潰爛。
大麻:性平,是輔助藥物。嚼碎塗抹可以治療小兒疳瘡。《子母秘錄》有記載。
孔公孽:性溫。主要治療男女陰部的潰爛瘡,是輔助藥物。也主治邪氣結聚、惡瘡、癰疽、瘻管、痔瘡。
紫草:性寒。主要治療小兒臉上的瘡,是輔助藥物。
馬鞭草:性平。主要治療下體的瘡瘍,是輔助藥物。也主治下體的濕疹瘡。
曹青巖說:「癤、疽、癬、疥都屬於惡瘡。」《病源》說:「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當氣虛導致皮膚腠理疏鬆時,濕邪就會趁虛而入,化為熱毒,侵蝕肌肉皮膚,浸泡血液脈絡。癤、疽會出現紅腫或潰爛,疥、癬則會出現疼痛搔癢,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蟲子。病情淺的會蔓延到表面,病情深的會侵入體內。治療時,既要清除污濁之物,也要清除膿液腐肉。然而毒性是散漫的,藥力太強會損傷氣血,藥力太弱則會讓邪氣滯留,想要治好這些病,必須要在疏導邪氣的同時,修補身體的漏洞,這樣才能使邪氣去除,經絡恢復正常。」
按:本篇中,除了名稱不同但疾病相同的,以及文字不同但意思相同的之外,像是「㿅」就是「癬」。《釋名》說:「癬,就是移動的意思。」因為癬會不斷擴散,所以青州、徐州一帶稱癬為「徙」,《音義》引用時,就寫作「㿅」。而「瘙」就是疥瘡引起的搔癢,《釋名》說:「疥,就是咬的意思。」因為會搔癢到像牙齒在咬。䫴,也是咬的意思。癢,也是由搔癢引起的,《釋名》說:「癢,就是揚起的意思。」因為其氣在皮膚中,想要發散出來,所以讓人想要去抓,使其發散出來。
痂,就是創傷癒合時結成的硬殼,外表的瘡瘍,有叫疽的,有叫禿的,有叫䘌的,有叫瘑的,有叫癩的,有叫癤的,有叫丹的。《病源》說:「身體虛弱,感受風熱濕毒,與氣血相搏,就會發出惡瘡,出現搔癢疼痛、發紅腫脹,並且多汗,身體發熱。」癬,是風濕邪氣侵入皮膚,又遇到寒濕,與血氣相互搏擊,導致血氣不通,皮膚出現隱隱的丘疹,像銅錢的紋路。會慢慢增長,形狀或圓或斜,有邊界,裡面會長蟲,搔抓會有汁液流出。有乾癬、有濕癬、有風癬、有白癬、有牛癬、有圓癬、有狗癬、有雀眼癬、有久癬。
疥瘡,是皮膚內長出類似丘疹的東西,非常搔癢,搔抓會有汁液流出,然後結成乾痂,裡面都有蟲子。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濕疥。疽,類似瘑,多發於四肢關節和腿腳,成對出現,細孔像針頭。裡面有蟲,搔癢疼痛,搔抓會有黃色汁液流出,會反覆發作。有甲疽、有查疽、有頑疽、有根疽,這裡的疽不是癰疽的疽。禿,在〈髮禿落篇〉中已經提到。
䘌,在後面的〈䘌篇〉中會提到。瘑瘡,是風濕之氣阻礙了血氣,結聚而生,多發於手腳之間,成對出現,像新生的茱萸子,疼痛搔癢,搔抓會有黃色汁液流出,會蔓延生長、破裂,時好時壞,也會產生蟲子。有燥瘑瘡、濕瘑瘡、久瘑瘡。癩病,多因風邪引起,先侵入皮膚,然後流竄到四肢,潛伏在經脈中,甚至侵入五臟,會導致眉毛睫毛脫落、鼻樑塌陷、說話聲音散漫、耳鳴、皮膚麻木,感覺不到疼痛搔癢。有烏癩、有白癩。癤,是人勞累過度,陽氣外洩,又遇到風寒濕氣阻礙,導致經絡氣血凝滯不通,於是長出像梅李一樣的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