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84)

回本書目錄

本經序疏要 (84)

1.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

一以其秉賦豐腴,拒侵軼之盛熾,曾謂無故也哉?而《千金》、《外臺》意,即可於是徵之矣。

絡石:****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

黃芪:****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白斂:、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

烏喙:微溫○主癰腫膿結。

通草:****平○散癰腫,諸結不消。

敗醬:、微寒○主癰腫,浮腫,結熱。

白芨:、微寒○主癰腫,惡瘡敗,傷陰,死肌。

大黃:、大寒○傅一切瘡癤癰毒《日華》。

半夏:,生微寒,熟溫○消癰腫。

元薓:****微寒○散頸下核,癰腫。

薔蘼:微寒○主癰腫,惡瘡,敗瘡,熱氣,陰蝕不廖。

鹿角:、微溫○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畱血在陰中。

蝦蟇:****寒○主癰腫,陰瘡。

土蜂子:****平○主癰腫,嗌痛。

伏龍肝:微溫○與醋調,塗癰腫。

甘焦根:大寒○主癰腫,結熱。

《藥對》

礪石:火燒,於苦酒中淬破,醋和,帖之即消。《北史》〈方技馬嗣明傳〉「練石法,以麤黃色石,如鵝鴨卵大,猛火燒令赤,內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裏,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曝乾,搗,下簁,和醋,以塗腫上,無不愈」

烏賊魚骨:微溫,臣○主陰蝕腫痛。

鹿茸:溫,臣○散癰腫,骨中熱疽痒。

升麻:微寒。帖諸毒,君○療癰腫,水煎,綿洗,拭瘡上。

赤小豆:平。主帖腫易消,臣○排癰腫膿血。

側子:大熱○主癰腫。

曹青巖曰「癰疽,雖寒熱邪氣所為,實因氣血壅瘀而致,故內無壅,則邪氣侵襲,僅生疾病;內有瘀,則邪氣依附,遂發癰疽」,,《病源》曰「六府主表,氣行經絡而浮,不和則邪氣乘而為疽」,是癰邪淺而輕,疽邪深而重,然《靈樞》〈癰疽篇〉,有名癰而深重,名疽而淺輕者,是癰疽之名,不必泥;淺深之致,亟當辨也。蓋邪結輕淺,雖血肉腐壞,瀉膿可瘳;邪結深重,則經衇敗漏,傷藏以死。

治外實者,開之;治內虛者,托之。血瘀則通,氣壅則宣,所謂「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責虛取實,適事為故也。

予不善治瘍,然嘗聞之,治瘍猶治傷寒也。傷寒首論,外解未解;瘍則先分,已潰未潰。傷寒次審,裏實不實,再察有無虛象,瘍則亦然。是故,瘍之始治,自有條理,與傷寒迥殊,若其初作已挾虛,方膿而挾實,與夫內搏而傳陰,外開而不闔,種種與傷寒同,即以傷寒法治之,可也。

今觀篇中,皆始條理事,而其委曲周折,當異於傷寒處,剖析綦詳,如分別部位,則曰頸、曰嗌、曰陰,是其所至之上下,可見矣。研核久暫,則曰散、曰消,無非開首之治;曰排、曰止痛,無非成膿之治,皆在未潰之前,是其所在之淺深,可見矣。至諦審名目,則曰腫、曰結,腫則有浮、有堅,結則有氣、有熱、有膿,此亦未潰前事,是其所受之來源,可見矣。

白話文: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

一個人的體質如果很強壯,就能抵抗外來的侵犯,這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千金方》、《外台秘要》的意旨,就可以從這裡去驗證了。

**絡石:**性溫,主要治療風熱病症、肌肉壞死、癰傷、口乾舌燥、癰腫不消。

**黃芪:**性微溫,主要治療癰疽、久不癒合的瘡、排膿止痛。

**白斂:**性平、微寒,主要治療癰腫、瘡疽、散結氣、止痛、退熱。

**烏喙:**性微溫,主要治療癰腫膿結。

**通草:**性平,能消散癰腫,各種結塊不消。

**敗醬:**性平、微寒,主要治療癰腫、浮腫、結熱。

**白芨:**性平、微寒,主要治療癰腫、惡瘡潰爛、損傷陰部、肌肉壞死。

**大黃:**性寒、大寒,外敷可治療一切瘡癤癰毒。

**半夏:**性平,生用微寒,熟用溫,能消除癰腫。

**元薓:**性微寒,能散頸部以下的淋巴結腫大、癰腫。

**薔蘼:**性微寒,主要治療癰腫、惡瘡、久不癒合的瘡、熱氣、陰部潰爛難以癒合。

**鹿角:**性溫、微溫,主要治療惡瘡、癰腫,驅除邪氣,清除留在陰部的瘀血。

**蝦蟇:**性寒,主要治療癰腫、陰部瘡。

**土蜂子:**性平,主要治療癰腫、咽喉疼痛。

**伏龍肝:**性微溫,用醋調和後,塗抹於癰腫處。

**甘焦根:**性大寒,主要治療癰腫、結熱。

《藥對》

**礪石:**用火燒過後,放入苦酒中淬火,搗碎用醋調和,貼敷即可消腫。 《北史》〈方技馬嗣明傳〉記載:「用粗黃色的石頭,像鵝蛋或鴨蛋那麼大,用猛火燒紅,放入純醋中,石屑會自行掉入醋中。多次燒製直到石頭用完,取出石屑曝曬乾燥,搗成粉末,過篩後用醋調和,塗在腫脹處,沒有不痊癒的。」

**烏賊魚骨:**性微溫,屬於輔助藥,主要治療陰部潰爛腫痛。

**鹿茸:**性溫,屬於輔助藥,能散癰腫,治療骨頭內的熱毒和瘡癢。

**升麻:**性微寒,外敷能解毒,屬於主要藥物,能治療癰腫,用水煎煮後,用棉布蘸取藥液清洗或擦拭瘡面。

**赤小豆:**性平,外敷能使腫脹容易消退,屬於輔助藥,能排出癰腫膿血。

**側子:**性大熱,主要治療癰腫。

曹青巖說:「癰疽,雖然是寒熱邪氣所致,實際上是氣血瘀滯造成的。所以體內沒有瘀滯,邪氣入侵只會產生疾病;體內有瘀滯,邪氣就會附著,於是發生癰疽。」《病源》中說:「六腑主表,氣在經絡中運行而浮動,不和諧則邪氣侵入而形成疽。」意思是說,癰的邪氣在皮膚淺層,病情較輕;疽的邪氣在深層,病情較重。然而,《靈樞》的〈癰疽篇〉中,有被稱為癰卻病情嚴重,被稱為疽卻病情輕微的情況,可見癰疽的名稱不必拘泥;病情的深淺輕重,應當仔細辨別。邪氣結聚在淺層,雖然血肉腐爛,排出膿液就能痊癒;邪氣結聚在深層,就會損壞經脈,損傷內臟而導致死亡。

治療外在實證,應當開洩;治療內在虛證,應當托補。血瘀則要疏通,氣滯則要宣散,這就是所謂的「對於輕微的病症要提升它,對於嚴重的病症要減輕它」,針對虛證要採取補實的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

我雖然不擅長治療瘡瘍,但也聽說過,治療瘡瘍就像治療傷寒一樣。傷寒首先要判斷,表證有沒有解除;瘡瘍則要先區分,是否已經潰破。傷寒接著要審視,裏證是實還是不實,再察看有沒有虛弱的徵象;瘡瘍也是這樣。所以,瘡瘍的初期治療,自有它的條理,與傷寒截然不同。如果剛開始就挾帶虛證,或者膿已經形成但又夾雜實證,或者病邪深入體內而損傷陰分,或者外表開裂卻不能癒合,種種情況都與傷寒類似,就可以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現在看這篇內容,都是講述治療的條理和方法。但其中委曲周折,與傷寒不同的地方,剖析得非常詳細。比如,分別部位,提到頸、嗌、陰,可見病灶所在的上中下位置。研究病程的久暫,有散、消等詞,都是指初期的治療;排膿、止痛等詞,都是指膿已形成的治療,這些都发生在溃烂之前,可見病灶的深淺。仔細審視病名,則有腫、結,腫有浮腫、堅硬之分,結則有氣結、熱結、膿結之別,這些都是溃烂前的情况,可見病邪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