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12)
本經序疏要 (12)
1.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
半夏:微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
仲景纂《傷寒論》,用藥幾至百品,今且未得其半,果足盡傷寒之治耶?殆有說焉。《傷寒論》是曲鬯其流,而此則疏瀹其源也。詳《傷寒論》兼證,有風溼痹,有風眩,有水氣,有下痢,有大便難,有小便不利,有黃疸,有咳逆,有痰飲,有宿食,有腹脹滿,有腹中鳴,有心下急結,有心煩,有喉痛,有吐血,有衄血,有耳聾,有目赤,有瘀血,有好眠,有不得眠。一一推明其傳變之由,處以確當之治,茲則已各分門類,可別尋而得矣。
惟溯其得之之病,曰傷寒,曰時行,曰中風,曰瘟疫,曰寒熱,曰溫瘴,曰溫病,曰傷暑,以別其受病之故,而推其始得病時所隸之證,曰頭痛,曰心下惡,曰胷中邪逆,曰大熱、口瘡,曰熱洩、下痢,曰驚恚怒氣,曰淋瀝、邪氣,曰諸毒氣,曰筋溢,曰骨中痛,以審定其緣何而連引及是,以訂其治則,而利導其陰陽,馴擾其偏駁,使不至傳變無方,與《傷寒論》,實互相為用,而適相成者也。夫以寒遏陽,而陽暴張;以熱劫陰,而陰驟耗。
當其正氣未動,固不難發越其寒,以安陽;解散其熱,以存陰也。無如其來也,非一途;其宅也,非一處。何況勾引之者,藏匿之者,皆人身平昔失職之氣血,乃相與合縱連衡,根株蔓引,苟不分崑岡玉石,直謂將而必誅,則旣患病之人,其無愆之陰陽,有幾能不決裂潰敗哉?故據其源,令轉相化。誘而使滯者開,鬱者解,外者徹,內者通。
就其素相入而入,因其故相和而和,於是不相浹者,浹;不相容者,容。以致乎陽能納陰,陰能附陽,而復其太和焉。試覈篇中陳藥,凡四十一味,其未經《傷寒論》用者,得二十一味,參二十一味之性情功用,皆在溫暑、瘴疫、痰溼、毒火中,與傷寒之源迥別。其《傷寒論》常用,而篇中闕如者,除諸兼證可別尋主治外,皆係溫補填攝之物,則亦可悟。源異者,不可混施,以求合;流同者,不必引繩,以致歧。
六淫之外加,二氣之內戾,總在直據當時,無泥陳迹,則揚扢疏瀹,各盡其長耳。謂此篇補《傷寒論》之闕,也可。謂此篇闡《傷寒論》之義,也亦無不可。
凝水石:寒、大寒○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
石膏:微寒、大寒○口乾舌焦,不能息。
滑石:寒、大寒○身熱洩澼。
黃芩:平、大寒○諸熱。
知母:****寒○消渴,熱中。
白鮮皮:****寒○時行,腹中大熱,飲水。
元薓:****微寒○狂邪,忽忽不知人。
大黃:寒、大寒○腸間結熱,心腹脹滿。
沙薓:****微寒○皮間邪熱。
白話文:
**半夏:**性味微寒,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以及心下(胃部)覺得堵塞不舒服。
張仲景編寫的《傷寒論》,用藥幾乎達到一百種,現在這裡收錄的還不到一半,難道這樣就足以治療所有的傷寒病了嗎?這其中肯定有說法。《傷寒論》是把病情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出來,而這本書則是從疾病的源頭進行疏通。仔細研究《傷寒論》中提到的兼夾症狀,有風濕痺痛、頭暈目眩、水腫、腹瀉、大便困難、小便不利、黃疸、咳嗽、痰飲、宿食積滯、腹脹、腹鳴、心下急結、心煩、喉嚨痛、吐血、流鼻血、耳聾、眼睛紅腫、瘀血、嗜睡、失眠等等。一一推究這些症狀傳變的原因,給予準確的治療方法,而這本書則已經將這些情況分門別類,可以分別查找得到。
追溯疾病產生的原因,有傷寒、時行病、中風、瘟疫、寒熱病、溫瘴、溫病、傷暑等,區分它們的病因,並推斷疾病初始階段的症狀,如頭痛、心下不適、胸中不順、高熱、口瘡、熱性腹瀉、驚恐憤怒、小便淋漓不盡、邪氣入侵、各種毒氣、筋脈抽搐、骨頭疼痛等,來審慎判斷這些症狀是如何互相影響、牽連,從而制定治療原則,調和陰陽,糾正偏差,使其不至於無規律地傳變。這本書與《傷寒論》實際上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寒邪會抑制陽氣,導致陽氣過度亢奮;熱邪會損傷陰液,導致陰液驟然耗竭。
當人體正氣尚未動搖時,發散寒邪以安撫陽氣,消除熱邪以保存陰液,當然不難。但是疾病的來源不是單一途徑,病邪停留的位置也不固定。更何況還有引發和潛藏的因素,都是人體平常失調的氣血,這些因素互相勾結,如同盤根錯節的樹木,如果不區分好壞,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誅殺,那麼患者本來就虛弱的陰陽之氣,又有多少能夠不破裂潰敗呢?因此,要從病根入手,使其轉化。引導和疏通滯塞之處,解除鬱結,讓外邪透散,讓內在氣機暢通。
順應原本相互配合的狀態進行調理,促使原本不相融合的陰陽互相接納,最終使陽氣能夠吸收陰液,陰液能夠依附陽氣,恢復到陰陽和諧的狀態。檢視本書中所列的藥物,共有四十一味,其中沒有在《傷寒論》中使用過的有二十一味,這二十一味藥的性味和功效,大多針對溫熱、暑濕、瘴疫、痰濕、毒火等病症,與傷寒的病因截然不同。《傷寒論》中常用的藥物,而本書中缺失的,除了各種兼證可以另外查找主要治療方法之外,大多是溫補和固攝的藥物,這也讓人有所領悟。病因不同的,不能混用,以求符合病情;病情發展脈絡相同的,則不必過度牽強附會,導致出現偏差。
外來的六淫邪氣,加上內在陰陽二氣的失調,總之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判斷,不要拘泥於舊有的經驗,這樣才能發揮本書疏通經絡,各盡其長的優點。說這本書是補充《傷寒論》的不足,可以;說這本書是闡釋《傷寒論》的意義,也沒什麼不可以。
**凝水石:**性味寒涼,甚至大寒,主要治療腹中積聚的邪氣,以及皮膚像火燒一樣的症狀。
**石膏:**性味微寒,但也有大寒的藥性,主要治療口乾舌燥,呼吸困難。
**滑石:**性味寒涼,甚至大寒,主要治療身熱腹瀉。
**黃芩:**性味平和,但也有大寒的藥性,主要治療各種熱症。
**知母:**性味寒涼,主要治療消渴(糖尿病),以及體內發熱。
**白鮮皮:**性味寒涼,主要治療流行病、腹中發熱、以及飲水過多。
**元薓:**性味微寒,主要治療狂躁、精神錯亂、意識不清。
**大黃:**性味寒涼,甚至大寒,主要治療腸道積熱、心腹脹滿。
**沙薓:**性味微寒,主要治療皮下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