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2)
本經序疏要 (2)
1.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
武進鄒澍學
謹按,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徑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便可於此處療,若欲的尋,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今依《本經》、《別錄》,注於本條之下,其有不宜入湯酒、宜入湯酒者,亦條於後。
《唐本》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為平,多有差誤。宋人於逐藥之下,依《本經》、《別錄》而注焉
凡藥,稟賦絕類,則功用廣博,然推其端緒,要有歸著,譬如麻黃,其異在所產之地,冬不積雪,則其歸著在鼓發陽氣,衝散陰邪,故凡束縛難伸之風賊風攣痛,蔽錮盛熱之寒傷寒,乍揚更抑之熱溫瘧,迫隘不順之氣上氣咳氣,皆所能療,誠得謂一種可主數病矣。然不能治筋骨懈弛之風、陽氣漏洩之寒、鼓蕩不羈之熱、隨火衝逆之氣。
稽其效,曰「出汗」,亦僅能令霾中見晛,不能令旱處致霖。曰「下氣」,卻祇能於橫中闢道,不能於直下鑿渠。又可謂「性理有偏」著,否耶?「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反無汗,惡風者,葛根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在汗。「咳而衇浮者,厚朴麻黃湯。
沉者,澤漆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又在衇。立方之日,不洞曉是理,易致疑混。陶氏序《肘後百一方》云「常居閑佚,乃可披檢方書,或從祿外邑,將命遐征,或宿直禁闈,晨宵隔絕,或急速戎陣,城柵嚴阻,忽遇疾厄,拱手相向,搢紳君子且然,何況貧家野居,能不向單行經用,赴急抄撮以求活,此時而欲研究方書,探討經義,證其非是,豈特不能,且不暇矣。
為此編者,筆墨省減,病名旣得原委,藥味遂可別擇,循證求病,因病得藥,從藥檢宜,誠可謂「探之囊笥,庸豎均可成醫」者。嗟夫!世風遞易,遵守殊規,徒知寒可攻熱,熱得療寒,補概益虛,洩能除滿,欲適燕而北其轅,固不為非是。殊不知,自吳直往,定抵海濱;從滇徑徂,輒歸西域。
遂致韌發坦途,詣終茅塞。惟古人所指示,曲盡攸宜,縱使羊腸鳥道,循是遄征,必可屆四通八達,此昔日之僻徑,即今日之廣衢,而今日所謂廣衢,乃金元已來所別闢也。甘苦之義,其旨淵微;冷熱之宜,其情直遂。注此於下,相得益彰,意簡要而用專精矣」。
防風:****溫○主大風,頭眩痛,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防己:平、溫○療風腫及中風手足攣急。
秦艽:平、微溫○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獨活:平、微溫○治中諸風,溼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藥性論》。
白話文:
鄒澍在《本經序疏要卷之一》中提到,許多藥物雖然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其藥性卻有偏重,處方時容易混淆。單純依靠經驗用藥,往往顧此失彼,不夠周全。因此,最好參考《病源》等書籍,找到藥物主治的病症,再根據此處的療效判斷。藥物的甘苦味道可以略過不計,藥物是否有毒也比較容易判斷,但藥物的寒熱性質必須明確。本書會根據《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記載,在每種藥物條目下註明其寒熱屬性,並說明哪些藥物適合或不適合煎煮於湯水中服用。
過去,有些書用紅色點表示溫熱,黑色點表示寒涼,無點表示平性,但這種方法容易出錯。宋代的醫家則是在每種藥物後,根據《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註明其寒熱屬性。
所有藥物都有其獨特的藥性,因此功效廣泛。但藥物的功效都有其根本原因,例如麻黃,其功效的關鍵在於產地。產於冬季不積雪的地方的麻黃,其主要功效是發散陽氣,驅散陰邪。所以,麻黃能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肢體拘攣疼痛、因寒邪引起的寒傷風寒,以及因溫邪引起的瘧疾,以及因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疾病。這可以說是“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的例子。但是,麻黃卻不能治療筋骨鬆弛、陽氣不足、熱邪過盛以及氣機逆亂等病症。
麻黃的功效,例如“發汗”,也只是讓原本已稍微出汗的人更容易出汗,並不能讓完全不出汗的人大量出汗。“降氣”也只是能讓氣機在橫向流動的通道中暢通,而不能讓氣機在垂直方向的通道中暢通。所以說,“藥性有偏重”,確實如此。例如,治療太陽病,項部、背部僵硬疼痛,伴有汗出、惡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含麻黃);而無汗、惡風的,則用葛根湯(不含麻黃)。用不用麻黃,區別就在於有無汗。又如,咳嗽伴有胸脅部浮腫的,用厚朴麻黃湯(含麻黃);咳嗽伴有胸脅部沉陷的,用澤漆湯(不含麻黃)。用不用麻黃,區別就在於胸脅部的症狀。處方時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很容易混淆。陶弘景在《肘後備急方》序中提到,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往往沒有時間仔細研讀醫書,只能憑藉經驗快速處方求生存。
本書旨在簡化藥物選擇的過程,讓讀者能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藥物,從而達到“即使是庸醫也能用藥治病”的效果。然而,時代在變化,醫學也一直在發展,很多人只知道寒症可以攻治熱症,熱症可以攻治寒症,補可以益虛,瀉可以去滿,就像用錯誤的方法去達到目的。但實際上,醫學發展就如同開拓道路一般,從一條小路到一條坦途,古人所傳授的醫學知識,如同指引方向,即使路途艱險,只要遵循其指示,就能達到目的地。古代看似偏僻的道路,如今可能已發展成繁華的街道,而如今的繁華街道,則是金元時期以後才開闢出來的。甘苦和寒熱的藥性,其道理很深奧,但其應用卻很直接。本書在藥物條目下註明這些性質,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內容簡潔,卻能達到精準用藥的目的。
防風:溫性,主治大風、頭暈頭痛、周身疼痛、關節疼痛、煩悶。 防己:平性或溫性,主治風腫及中風引起的四肢拘攣。 秦艽:平性或微溫性,主治各種風引起的全身拘攣。 獨活:平性或微溫性,主治各種風、濕冷、氣喘、逆氣、皮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