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續疏 (9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續疏 (97)

1. 本經續疏第六卷

則是在下,能化無形之熱,致有形之水;在上,能去有形之滯,退無形之熱。故凡其治耳聾、鼻瘜、舌腫、牙疼、喉痹、頭風,可一貫推之矣。

鯪鯉甲:微寒。主五邪,驚嗁,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瘻。

鯪鯉,似鼉而短小。色黑似鯉,而有四足,能陸能水。日中出岸,開鱗甲如死,令蟻入其中。蟻滿,閉甲而入水,蟻遂浮出,因接而食之。《圖經》

五邪,五臟偏駮不調之氣駮,混雜,以非氣之正,故謂之邪耳。五邪何以能致驚嗁、悲傷,驚嗁、悲傷何以可用鯪鯉甲治?蓋氣固偏駮不調,加以非習見、習聞之事,分不應受之愆,驟相委致,遂至驚而嗁。驚而嗁,則其氣共并於肺,肺為邪并而滿,外因泣出而虛。是其傷,不能不責之於悲;而其實,則究由於氣之并。

使來源不甚逼迫,則去路自有程度。肺屬金石,金之未純者,鯪鯉能穿而過之,此其取裁之所在也。至於瘻,則巢氏所謂「由飲食之毒,入於腑臟,隨腑臟而行於所主之衇,稽畱衇內不去,使人成種種患害,甚至壅潰成瘡」。外漏而中仍結阻,亦豈非五邪畱於內,五液傷於外者耶?若夫由癰腫不潰,肌內憤盈者,則取其潰陽之旨,決而通焉。特裹大膿血之候,外旣潰則內無結,故潰後不得用也。

苦瓠: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支浮腫,下水,令人吐。生晉地川澤。

瓠,以正、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緣。其葉,似冬瓜葉而稍團,有柔毛,嫩時可食。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子列瓤上,整齊白而長,謂之瓠犀,霜降後采。參《綱目》

瓠結蔓間,幾經兩時。在夏,則自小而大。在秋,則自溼而乾。自小而大者,凡物皆然。自溼而乾,則瓠有異於他物矣。惟當其溼也,固是津氣之溢,以故肉厚瓤滿,充塞無罅。迨交秋令,漸乾漸堅,以至瓤懸於中,肉殼於外,當日之津,遂淨盡無餘。而其殼,則堅若衷甲,入水而輕舉不沾。

瓤,則微如縷絮,列其子,而燦然不亂,有濟於用,人顧取其殼。生氣所繫物,實在於瓤。然抽吮津氣,以資其長;運量津氣,以成其堅,則其蔕其蔓,不無有力焉。蔕,原在瓠之上者也。其在於人,湯飲入,而汪洋不流;滋膩入,而黏著不化,以致津與氣,相混充於皮肉,廓於腑臟。

腑臟不能行氣於外,皮肉無以輸津於內,而為大水、面目四肢浮腫,則取其瓤子,製劑服之,以其曾經若此,而能蕩練津氣,從溼至乾,從浮至斂,內猶生氣燦然,外竟皮肉堅固者。其理,旣若合符節;其效,自應如桴鼓矣。內外氣交,自然清升濁降,特恐一時不能順從向下,或如瓠之仍由蔕蔓而消,則能令人吐耳。

若他瓜蓏之屬,有能堅而不能乾者南瓜之類,有能乾而不能堅者栝蔞之類,有能乾能堅而脆薄易敗者絲瓜之類。其始,非不充沛如瓠;其成,卻不相等。惟此獨異,則惟此獨擅其功,但當知其所抽吮者,係夏月之津氣,乃陽中之陰。水雖陰類,而病於陽者,宜之。若水證,而見衇沉、肢冷、舌白溏洩者,服此,非特不能行水,且適足以戕陽。

白話文:

本經續疏第六卷

如果藥性在下方,就能夠化解無形的熱氣,使之轉為有形的水液;如果藥性在上方,就能夠去除有形的阻塞,消退無形的熱邪。因此,凡是用於治療耳聾、鼻瘜肉、舌頭腫脹、牙痛、喉嚨腫痛、頭痛等疾病,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貫通理解。

**穿山甲:**藥性微寒。主要治療五臟邪氣引起的驚叫哭鬧、悲傷等症狀。將其燒成灰,用酒或水調和一小勺服用,可以治療蟻瘻。

穿山甲,外形像小鱷魚但體型較小。顏色像鯉魚,是黑色的,有四隻腳,既能在陸地行走也能在水中活動。白天會爬到岸上,張開鱗甲裝死,引誘螞蟻爬進去。等螞蟻爬滿後,穿山甲就會閉合鱗甲進入水中,螞蟻就浮了出來,然後穿山甲就吃掉這些螞蟻。《圖經》記載。

所謂的五邪,指的是五臟偏頗不協調的氣,混雜在一起,不正,所以稱為邪。五邪為什麼會導致驚叫哭鬧、悲傷?驚叫哭鬧、悲傷為什麼可以用穿山甲來治療?這是因為氣本來就偏頗不調,再加上遇到不尋常的事情,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刺激,就會驚嚇哭鬧。驚嚇哭鬧的時候,氣就會聚集在肺部,肺部被邪氣侵犯而脹滿,因為哭泣而導致肺氣虛弱。這會讓人感到悲傷,但實際上,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氣的聚結。

如果病邪的來源不是太過於急迫,那麼去除病邪的途徑自然就會有緩慢的過程。肺屬於金,未精煉的金屬,穿山甲能夠穿過它,這就是它發揮作用的原理。至於瘻,根據巢元方的說法,是「由於飲食中的毒素,進入到臟腑,隨著臟腑的經脈運行,停留在經脈內無法排出,導致人產生各種疾病,嚴重的時候會形成瘡瘍。」這是因為瘡瘍外漏,但內部仍然有阻滯,這難道不是五邪留在體內,五液傷在體外的緣故嗎?如果是因為癰腫不能潰破,肌肉內部氣血鬱積,那麼就利用穿山甲攻破陰邪的藥性,使之潰破而通暢。但要注意,如果已經形成大膿包,皮膚已經潰爛,那麼內部就不再有阻滯,所以潰爛後就不能再使用了。

**苦瓠:**味苦,性寒,有毒。主要治療全身水腫,面部、四肢浮腫,能使水液下行,讓人嘔吐。生長在晉地的河流、湖泊邊。

瓠瓜,在正月、二月播種,長出幼苗後藤蔓會延伸。葉子像冬瓜葉但稍圓,有細毛,嫩的時候可以食用。五、六月開白花,結出果實,種子排列在瓤上,整齊而潔白細長,稱為瓠犀,霜降後採摘。《本草綱目》記載。

瓠瓜的藤蔓長在瓜的節間,經歷了兩個季節。在夏天,它從小長大。在秋天,它從濕潤變乾燥。從小長大是所有東西都會經歷的過程,而從濕潤變乾燥,則是瓠瓜與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當瓠瓜濕潤的時候,充滿了水液,所以瓜肉厚實,瓤部飽滿,沒有縫隙。等到秋天,逐漸乾燥堅硬,瓤懸掛在中間,果殼在外面,當初的水液就完全消失了。而它的果殼,則堅硬如盔甲,放入水中能夠輕易浮起而不沾水。

瓤,像細細的棉絮,種子排列在上面,整齊不亂,有其用途,但人們只看重它的果殼。瓜的生機,實際上繫於瓜瓤。但是瓜瓤是吸取水液以供自身生長;運轉水液以使瓜殼堅硬,那麼瓜蒂和藤蔓,肯定也是有力作用的。瓜蒂,原本是在瓠瓜上端的。如果發生在人體,湯藥喝下去,水液會滯留在體內不能流動;油膩的食物吃下去,會黏膩停滯不能消化,導致津液與氣相互混雜,充滿在皮膚肌肉和臟腑中。

臟腑不能將氣輸送到體外,皮膚肌肉也不能將津液輸送到體內,就會形成水腫,導致面部和四肢浮腫。這種情況就應該選用瓠瓜的瓤,製成藥服用。因為它曾經由濕到乾,由浮到斂,內部仍然充滿生機,外部果皮堅固的特性,所以可以蕩滌水液,使津氣順利運行。這種道理,與病症的狀況非常符合;它的效果,自然就會像擊鼓一樣迅速。內外氣機相互交流,自然就會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但如果一時不能順利地向下排泄,或者像瓠瓜一樣仍然由瓜蒂和藤蔓排出,那麼就可能導致人嘔吐。

如果其他的瓜類,有的只能堅硬而不能乾燥,比如南瓜;有的只能乾燥而不能堅硬,比如栝蔞;有的能乾能硬,但卻脆弱易碎,比如絲瓜。它們開始的時候,也像瓠瓜一樣充滿水液,但是最終的結果卻不一樣。只有瓠瓜有這種獨特的特性,因此只有它獨具這種功效。但是要知道,它所吸收的,是夏天陽氣中的陰氣。水雖然是陰性的,但如果水腫的病因是陽氣不足,那麼使用瓠瓜才是適宜的。如果水腫表現為脈象沉弱、四肢冰冷、舌苔白膩、腹瀉等症狀,服用此藥,不但不能利水,反而會損害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