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補編 (4)

回本書目錄

補編 (4)

1. 與袁綺香譚醫

特筆所譚,以志相交之有自云。

兩蒼氏曰:余不知醫,但嘗聞醫通於易。夫易之為義,自不易外,交易變易,動而不居。可見醫無執著處,既宜多哀前言,尤貴不拘成法,實其腹而虛其心,應以自然,而非出於必然,醫如是,亦庶幾矣。篇中所論,恰如我意所欲出,其殆有相視而笑,目逆於心者歟。

白話文:

與袁綺香譚醫

特別記錄這次談話,以紀念我們之間深厚的友誼。

兩蒼氏說:我不懂醫術,但我聽說醫道與易經相通。易經的道理,就在於變化不息,交易、變易,動而不居。由此可見,行醫不能執著,應該多體察患者的陳述,更要避免拘泥於固定的方法,要實事求是,保持內心虛靜,順應自然,而不是墨守成規。醫術如果能做到這樣,也就差不多了。文中所論述的,正是我想表達的,大概我們心意相通,彼此會心一笑吧!

2. 古西醫

滬有泰西醫士,設肆市藥,其治恆施刀針,不按脈,不立方。嘗見一鄉人病膈求治,醫授藥數粒,歸服之,覺腸胃燥裂,遍體如焚,頃吐二物,狀類螢,而大倍之,蠕蠕尚動。明日復診,詢得其故,曰:症不可療矣。腹中似此者無數,服藥則吐出者應死,內伏者亦死,今雖吐出,而物尚生,是非藥所能殺矣。鄉人涕泣求救,醫出一函,並銀餅四枚,令至某處,轉求某醫。

鄉人持往,某閱書竟,徐出藥水少許,塗其兩乳下,及回前醫。即令仰臥於椅,椅有機鈕,手足如系。醫出利刀,割塗藥處,以指探覓,而無所得,復用藥封之。鄉人自言受刃時,心雖戰慄,恰不甚痛,然病仍未愈也。又一人,以目疾求治,醫匣出二蟲,形似蝗而小,置目食翳膜殆盡,而舊患頓失。

然其法大都以霸力勝,內症固非所宜,即瘡瘍之屬,每見其在肉削肉,強壯者尚可,若施於衰弱之體,正恐為禍轉烈耳。

兩蒼氏曰:讀《素》、《靈》等書,知醫必窮陰陽之奧。至漢末華元化,以刀斧易藥石,究是醫家外乘。今已不傳其書,西醫殆得其一體,而術不甚驗,則猶似是而非歟。

白話文:

古西醫

上海有位西醫,在市集開設藥房,他治療疾病總是使用刀子和針,從不把脈,也不開中藥處方。曾有一位鄉下人患有膈肌疾病前來求醫,醫生給了他幾粒藥丸。鄉下人服藥後,感到腸胃灼熱撕裂,全身像著火一樣,不久吐出兩樣東西,形狀像螢火蟲,但體積大了許多倍,還在蠕動。第二天復診,醫生詢問病情後說:「這個病治不好了。他肚子裡大概還有很多這樣的東西,服藥能吐出來的就會死,留在肚子裡的也會死。現在雖然吐出來了,但蟲子還活著,藥物已經殺不死它了。」鄉下人哭著求救,醫生給了他一封信和四塊銀元,叫他去某個地方,再找另一位醫生。

鄉下人拿着信和銀元去了,那位醫生看完書後,慢慢地取出一點藥水,塗在他的兩個乳房下方,然後讓他回去找之前的醫生。之前的醫生讓病人仰臥在一張特製的椅子上,椅子上有固定裝置,把他的手腳固定住。醫生拿出鋒利的刀子,割開塗藥的地方,用手指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又用藥物敷上。鄉下人說,手術時雖然害怕,但並不怎麼痛,然而病卻沒有好。另有一位病人,因為眼睛有毛病來求醫,醫生從藥箱裡拿出兩個蟲子,形狀像蝗蟲但較小,放在病人的眼睛上,蟲子吃掉了幾乎所有的翳膜,舊病也立刻消失了。

但是西醫的方法大多是用蠻力取勝,內科疾病當然不適合這樣治療,即使是瘡瘍等外科疾病,也常看到他們在肉上削肉。身體強壯的人或許還能承受,但如果用在體弱的人身上,恐怕會適得其反,病情更加嚴重。

兩蒼氏說:讀過《素問》、《靈樞》等醫書後,就知道行醫一定要深入研究陰陽的奧妙。直到漢朝末年,華元化用刀斧代替藥石,這終究是醫學上的旁門左道。現在華元化的醫書已經失傳了,西醫大概繼承了他的某些方法,但療效並不怎麼好,這大概算是似是而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