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補編 (2)

回本書目錄

補編 (2)

1. 徐何辨症

」徐聞,知前言之失,默然無語。何一日登岸數次,不數日,病者已起坐進粥,乃謂劉曰:「今病已愈,我將返棹,徐先生已屈留多日,諒亦欲歸,但前有招牌一說,或余便道往取,或彼自行送來,乞代一詢。」徐遂丐劉周旋,劉設席相勸,至為屈膝,始得解。何歸,適侄某亦患傷寒,病劇,舉家皇皇,何診之,形症與劉似,曰:「易耳。

」遂以前法進一劑,不應,再進而氣絕矣。何爽然曰:「今日始知死生在命,非藥之功醫之能也。」因函致徐,自陳其事,而請罪焉。由是閉門謝客,不言醫者數年。

兩蒼氏曰:軒輊處,妙無墨痕。備載兩醫論,略未刪翦,疑若不經意,何雖奏績,而有末段顢頇,則仍案而不斷。及將兩論細讀,始悟備載之下,蓋有不待斷者,束處直是有意瞞人,借作疑陣耳。妙妙。

白話文:

徐醫生聽了,知道自己先前說錯話了,便沉默不語。何醫生則在幾天內多次登岸探望病人,沒幾天,病人就能坐起來喝粥了。於是何醫生對劉某說:「病人現在已經好了,我要回去了。徐先生已經耽擱多日,想必也想回家,只是之前關於招牌的事,要不我順路去取,要不就請他送來,麻煩您代為詢問一下。」徐醫生於是請求劉某幫忙周旋,劉某設宴款待並一再懇求,何醫生才答應。何醫生回家後,正好他侄子也得了傷寒,病情嚴重,全家都很著急。何醫生診治後,發現症狀和劉某相似,便說:「很容易治。」於是用同樣的方法開了一劑藥,但沒有效果,又開了一劑,病人卻因此氣絕身亡。何醫生坦然說道:「今天才知道生死有命,並非藥物和醫術所能左右。」於是寫信給徐醫生,說明此事並道歉。從此,他關門謝客,多年不再行醫。

兩位老先生說:高下立判之處,妙處卻沒有留下痕跡。全文完整記載了兩位醫生的論述,沒有刪減,看起來好像漫不經心,雖然何醫生曾有顯著的醫治成果,但最後一段卻顯得愚笨,因此,這件事情的真相就這樣不了了之。等到仔細研讀兩位醫生的論述後,才明白原來記載全文並非不需要判斷,而是故意隱瞞真相,設下疑陣迷惑讀者罷了。真是妙啊!

2. 李中梓

李中梓,字士材,邑諸生也。有文名,並精醫理,名重一時。時金壇王肯堂(字泰)亦精岐黃術,年八十,患脾泄,群醫咸以年高體衰,輒投滋補,病愈劇。乃延李診視,診畢,語王曰:「公體肥多痰,愈補則愈滯,當用迅利藥盪滌之,能勿疑乎?」王曰:「當世知醫,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藥,又何疑?」遂用巴豆霜下痰涎數升,疾頓愈。魯藩某病寒,時方盛暑,寢門重閉,床施氈帷懸貂帳,身覆貂被三重,而猶呼冷。

李往診之,曰:「此內熱也,古有冷水灌頂法,今姑通變用之。」乃以石膏三斤,濃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帳,服三次,而盡去外圍,體蒸蒸流汗,遂呼進粥,病若失矣。其醫之神效類如此,特素自矜貴,非富貴家不能致也。

童菽原曰:是亦一時之雋,但非富貴人不能致,則與集中姚蒙異。雖情性各別,未可強同,而品地實於斯判。

白話文:

李中梓,字士材,是當地秀才。他文采出眾,又精通醫理,一時名聲很大。當時金壇的王肯堂(字泰),也精通醫術,年紀八十,患了脾臟洩瀉的毛病,許多醫生都認為他年事已高、身體衰弱,便一味地使用滋補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於是王肯堂請李中梓診治,李中梓診脈後,對王肯堂說:「您的身體肥胖,痰濕很多,越補身體就越阻塞,應該用快速峻下的藥物清除它,您能不懷疑嗎?」王肯堂說:「當今世上懂醫術的,只有我們兩人,您開方子,我服藥,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於是李中梓便開了巴豆霜的方子,王肯堂服後瀉下痰涎數升,病立刻就好了。

魯藩某位官員患了怕冷的病,當時正值盛夏,他卻緊閉房門,床上鋪著厚厚的氈子和帷帳,還蓋著貂皮被子三層,仍然覺得冷。李中梓去診治,說:「這是內熱的症狀,古時候有冷水灌頂的方法,現在我們可以變通一下。」於是用三斤石膏濃煎,分三次服用,服一次就除去一層貂皮被子,服二次就除去貂皮帳,服三次後,所有的保暖物都去掉了,身體開始微微出汗,於是可以喝粥進食,病也就好了。李中梓的醫術神效類似這些例子,只是他一向自視甚高,不是富貴人家請不起他。

童菽原評論說:李中梓也是一時的傑出人物,但是只有富貴人家才能請到他,這點和集中的姚蒙不一樣。雖然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強求相同,但他們的品格高下由此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