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24)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24)

1. 方女慢驚

周歲女嬰,病經兩月,消散多劑,脾元內傷,面青目定,肢掣指冷,證屬慢驚。勢頗危殆。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治惟溫補脾陽,百中冀圖一二。病緣脾元大虧,木橫土困,變生慢驚,屢進六君溫補脾元,已臻小效。日來停藥,神形復疲,小兒臟腑柔脆,初生萌芽,非蒼枝老幹可比。根蒂傷伐,恐難圖效,盡人工以邀天眷耳。

安波按:驚風一途,初感即發為急驚慢驚,總緣食積傷脾,脾傷則木恣其所侮,宜培土之中,兼以抑木。雖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丁酉仲春志。

白話文:

一個周歲的女嬰,生病已經兩個月了,服用過很多藥物,但脾胃元氣受損嚴重,臉色青白,眼睛呆滯,四肢抽搐,手指冰冷,診斷為慢驚,病情十分危急。沒有明顯的風邪可驅除,也沒有可以治療驚癇的辦法。治療只能溫補脾陽,希望能有一點效果。疾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元氣大傷,肝氣過盛而克脾,導致慢驚,雖然之前用六君子湯溫補脾胃,已經略見成效,但近日停藥後,精神和體態又變差了。小孩子的臟腑嬌嫩,如同初生的嫩芽,和成年人的強健體格不可同日而語。脾胃的根本受損,恐怕難以奏效,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按語)驚風這一類疾病,一開始發作就是急驚,發展緩慢的則為慢驚,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飲食積滯損傷脾胃造成的。脾胃受損,則肝氣就會乘虛而入,所以治療應該以培補脾土為主,同時抑制肝木。即使是古代聖人復活,也難以改變我的這個觀點。丁酉年春天寫下。

2. 某嫗本病風痱加感暑邪

本證風痱,近加受暑,脈虛身熱,倦怠口渴。經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傷氣是以倦怠。夫暑乃六淫標邪,雖無大害,特恐質虧不勝病耳。商仿清暑益氣湯大意,以俟消息。脈仍虛急,熱甚心煩,夜不安寐,方內酌除耆朮,加以玉竹,本草言其用代參耆,不寒不燥,且能治風淫濕毒,寒熱痁瘧,大便五日未圊,小溲數熱,肺與大腸相表裡,又與膀胱通氣化。古人治暑證,每用生脈散者,以其有保肺清金之能也。

病軀加受暑邪,恙經六日,兩進清暑益氣,輔正滌邪,形倦膚干,熱仍熇熇,心煩口渴,溲數便閉。張介賓云:乾鍋赤裂,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暢然,而氣化四達。宗玉女煎。早服玉女煎,薄暮復視,病勢依然。暑邪留著,原難急驅。今日已服藥兩渣,末便再進,暫與荷蜜煎代茶。

便通膚澤,往日早晨熱緩,交午復甚,心內如焚,今午熱勢平和,無焦煩輾轉之狀,病軀治標,亦不得已。茲既勢平,自當斟酌,無使過也。前藥退松,昨午其熱復甚,溲數口渴,心如煎熬,質虛恙重,況加反復,切虛變更。揣諸病情,得無心營胃液,為熱灼傷,以致焦煩嘈雜者歟。

宗阿膠雞子黃湯法。

安波按:方議均佳。

白話文:

一位老太太原本患有風痱(皮膚病的一種),近日又感受暑邪(中暑)。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倦怠乏力,口渴。古籍記載:「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傷氣是以倦怠。」暑邪是六淫邪氣的一種,雖然危害不大,但擔心患者體質虛弱,難以承受疾病。因此,我參考清暑益氣湯的思路,先觀察病情變化。脈象仍然虛弱急促,發熱嚴重,心煩意亂,晚上睡不好覺,於是在方劑中去除人參、白朮,加入玉竹。本草書記載,玉竹可以代替人參、白朮,性質平和,不寒不燥,還能治療風濕、寒熱瘧疾等。患者大便五天未解,小便頻數且熱,肺和大腸互為表裡,又與膀胱相通,氣機運化失調。古人治療暑證,常使用生脈散,因為它能滋陰養肺、清熱降火。

病情持續六天,已經服用清暑益氣湯兩劑,意在扶正祛邪,但患者仍然疲倦,皮膚乾燥,發熱、心煩口渴,小便頻數,大便秘結。張介賓說:「乾涸的鍋裂開了,哪裡來的潤澤呢?只要加水,就能使鬱結舒暢,氣機通達。」因此,我決定使用玉女煎。早晨服用玉女煎,傍晚再觀察,病情仍然沒有改善。暑邪滯留,不易迅速驅除,已經服用兩劑藥物,不再繼續服用,暫時用荷蜜煎代替茶飲。

大便通暢,皮膚滋潤,以前早晨發熱減輕,中午又加重,心中如同火燒,今天中午發熱情況有所好轉,沒有焦慮煩躁、輾轉難眠的情況。治療只是治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病情好轉,應當謹慎用藥,避免藥物過度。之前用藥減輕了症狀,但昨天中午發熱又加重,小便頻數,口渴,心煩意亂,體質虛弱,病情加重,又反复發作,必須根據虛弱的體質調整治療方案。我推測可能是心、脾、胃的陰液被暑熱灼傷,導致焦躁不安。

因此,我決定使用阿膠雞子黃湯。

安波按:處方都很不錯。

3. 胡某令郎麻後頸生瘰癧籌治三法

麻出於臟,由陰而及乎陽,火毒燔灼,營血耗傷,故麻後每多遺毒之患。不可補氣以助火,只宜養陰以退陽。此治法之大綱也。病由麻後頸生瘰癧,自春徂冬,滋蔓不已,鄙籌三法而論治焉。蓋瘰之未消,由毒之未淨,然毒即火也,欲去其毒,須去其火。要知火有虛實,病有新久,麻出之先,其火屬實,藥宜清涼,麻斂之後,其火屬虛,藥宜滋養。酌以六味地黃湯,煎送消瘰丸,庶乎瘰消而元氣不傷。

且人以胃氣為本,久病服藥,必究脾胃。此養陰軟堅消其瘰,培補脾胃扶其元,道並行而不悖也。

安波按:妙論侃侃,令讀者口齒生香。

白話文:

麻疹是由內臟的陰邪之氣轉化到陽氣所致,會造成體內火毒灼傷,消耗氣血,因此麻疹痊癒後,常會留下毒素。不可用補氣的藥物,以免助長火勢,只能養陰以降低陽氣的亢盛。這是治療麻疹後遺症的大原則。

這位胡先生的兒子,麻疹痊癒後,頸部生了瘰癧(淋巴結腫大),從春天到冬天,病情不斷加重,我考慮了三個治療方法。因為瘰癧未消,是體內毒素未清的緣故,而毒素就是火邪,要清除毒素,就必須清除火邪。但火邪有虛實之分,疾病也有新舊之別。麻疹發病初期,火邪屬實,藥物應選用清熱涼血的;麻疹痊癒後,火邪屬虛,藥物應選用滋陰養血的。可以考慮用六味地黃湯,再配合消瘰丸服用,這樣既能消去瘰癧,又不傷元氣。

此外,人體的胃氣是根本,久病服用藥物,一定要顧及脾胃。這樣既能養陰軟堅消瘰癧,又能培補脾胃,扶助元氣,兩者同時進行,並不矛盾。

(安波評語:這篇論述精妙透徹,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4. 家若谷兄乃郎脅痛

感證已逾兩旬,脅痛依然不愈。按外感脅痛,病在少陽,內傷脅痛,病在厥陰。今外邪解經多日,脅痛何以不瘳。既無情志抑鬱,定屬動作閃力之傷,外邪引發耳。夫久痛在絡,絡主血。防其蓄瘀動紅,從《金匱》肝著,例用旋覆花湯一法。

安波按:病久入絡,理固宜然。藥內再參入搜痰滌飲,則無遺蘊矣。

白話文:

家兄的肋痛已經超過二十天了,疼痛仍然沒有好轉。按理說,外感引起的肋痛,病位在少陽經;內傷引起的肋痛,病位在厥陰經。現在外邪已經消退很多天了,為什麼肋痛還沒有痊癒呢?既沒有情志鬱結的情況,肯定是因為動作用力不當受傷,而外邪只是誘發因素。久痛往往會傷及經絡,經絡主血,要預防瘀血形成而導致紅腫,因此參考《金匱要略》中治療肝病的案例,採用旋覆花湯治療。

安波按語:疾病久病入絡,用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如果在藥方中再加入一些化痰祛濕的藥物,就更完善了,可以避免留下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