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言》~ 卷四 (4)
卷四 (4)
1. 陰黃辨
人但知黃疸之有陰陽,而不知陰陽之何所指也。一聞「陰」字,即確認為虛症而不疑。此不獨於疸為然,而疸之害尤甚。蓋疸本濕熱所為,無問陰陽,皆當以治濕熱為正。的系陰黃,則濕熱入深,其候重於陽黃可知,一投補劑,收住濕熱,當時雖瘥,而病根終身不拔矣。余見甚多,而卒不可奪。
噫!人亦思陰陽之論何自昉哉?《金匱》云:疸病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然則二疸之別,別於症之淺深,不別於氣之虛實。陰以五臟言,謂肺也;陽以六經言,謂三陽經也。仲景書中固有此例。如傷寒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咽喉痛,面赤有斑為陽毒,面青身痛為陰毒。
皆是也。後世不明此義,每遇陰症之名,不以為寒而用熱藥,即以為虛而用補藥。元明以來,比比然矣。景岳於陰黃多制補劑,其意豈欲誤人哉?良由誤認一時之收住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復發之真明且遠也。《大學》貴知至,信然!
白話文:
人們只知道黃疸有陰陽之分,卻不知道陰陽所指為何。一聽到「陰」字,就認定是虛症而毫不懷疑。這種觀念不只在黃疸上如此,而黃疸的危害尤其嚴重。黃疸本是濕熱引起的,無論陰陽,都應該以治療濕熱為原則。如果是陰黃,表示濕熱深入,病情比陽黃更嚴重。一旦投以補藥,反而會把濕熱困住,雖然當時可能好轉,但病根將終身無法根除。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卻無法改變這種錯誤觀念。
唉!人們也該想想陰陽的理論是怎麼來的?《金匱要略》說:黃疸病發於陰部,病人一定會嘔吐;發於陽部,病人會發冷顫抖並發熱。那麼,陰黃和陽黃的區別,在於病症的深淺,而不是氣的虛實。陰以五臟來說,指的是肺;陽以六經來說,指的是三陽經。張仲景的書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例如傷寒發熱惡寒是發於陽,無熱惡寒是發於陰;咽喉痛、臉紅有斑是陽毒,臉色青紫、身體疼痛是陰毒。這些都是例子。後世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每次遇到陰症的名詞,不是認為是寒而用熱藥,就是認為是虛而用補藥。元朝、明朝以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張景岳對於陰黃大多用補藥,難道他想誤導別人嗎?實在是因為誤以為一時的止住病情是功效迅速,卻不知道能預料到日後復發才是真正高明且長遠的方法。《大學》重視知之根本,真是這樣啊!
2. 內風辨
兩經無內風之名,始見於《史》一百零五卷《倉公傳》「脈來滑者為內風也」一語。蓋指外風之入內者,不謂其自內出也。《千金方》亦頗言內風,細繹其指,與倉公同。惟王太僕《素·大奇》腎風注云,勞氣內蓄,化而為風,始以自內出者解經風字,然究不言此風宜補也。且《素·水熱穴》原腎風明言汗出逢風,是腎風何嘗非外入之風,不必如王注所云矣。
近世內風之說盛行東南,嘗以意別之,乃中風、痹、痱及肝氣、腎氣等症,但本各有主名,何庸易以混號。且古人惟以中風諸症為外風入內,故制諸續命湯加減之方以治之;惟以肝氣諸症為臟氣之厥,故制諸七氣湯加減之方以治之。若概目為內風,專為補計,則續命不嫌於發散,七氣不嫌於走泄乎?夫古人立法,每症皆有百世不易之准,何獨風、厥兩門,乃至與後世大相刺謬如此耶?噫!異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兩部經典中醫著作裡,並沒有「內風」這個名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一百零五卷《倉公傳》中,其中提到「脈象滑的,就是內風。」這裡的「內風」應該是指從外部侵入體內的風邪,並不是指它從體內自己產生出來的。《千金方》中也多次提到內風,仔細分析其含義,與倉公的說法一致。只有王太僕在註解《素問·大奇論》中的「腎風」時說,是勞累導致的氣積存在體內,然後轉化為風,才開始將「經風」解釋為從體內產生的風。但王太僕並沒有說這種風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而且,《素問·水熱穴論》中,提到腎風是因出汗後受風所致,可見腎風本來就是從外部侵入的風邪,並不像王太僕注釋的那樣。
近來東南地區很流行「內風」的說法,我試著分析這種說法,發現所謂的「內風」其實指的是中風、痹症、痿症,以及肝氣、腎氣等疾病,但這些病症原本都有各自的名稱,何必隨便改用「內風」這個模糊的名稱來混淆呢?古人認為中風等疾病是因為外部風邪進入體內引起的,所以才制定了續命湯等加減方來治療;而肝氣等疾病則是因為臟腑氣機逆亂所致,所以才制定了七氣湯等加減方來治療。如果把所有這些都籠統地歸為「內風」,而專門用補的方法來治療,那麼續命湯豈不是反而會變得過於發散,七氣湯豈不是反而會過於耗泄嗎?古人治療疾病,每個病症都有歷代不變的準則,為什麼只有風病和氣逆這兩個方面,後世的說法會與古人的理論差別如此之大呢?唉!真是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