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泉

《研經言》~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小青龍湯解

古經方必有主藥,無之者小青龍是也。何以言之?方中麻、芍、薑、辛、桂、甘各三兩,味、夏各半升。考古半升,約古分亦三兩。仲景每以半夏半斤配生薑三兩,五味半升配生薑三兩。此方正其例也。八味輕重同則不相統,故曰無主藥。或謂麻黃先煎即是主藥。豈知麻黃以有沫當去,不得不先煎,與先煎澤漆、先煎大黃有別。

特以肺為水源,以此疏其壅塞耳!且本方加減法云去麻黃者四,麻黃在可去之例豈主藥乎?匪特麻黃非主藥也,即桂枝亦不過因表不解發熱而用之,其與芍藥、甘草同用,全乎桂枝湯矣。桂枝即非主藥,芍藥、甘草更可知已,又何論半夏乎?此方本從桂枝湯來,而其義則在乾薑、五味、細辛三味。本論於柴胡湯、四逆散方下云:咳者,加乾薑、五味子、細辛,即此方主治之義。

柴胡湯方下又云:咳者去人參、生薑、大棗,加五味子、乾薑,即此方用桂枝湯,所以必去棗、姜之義。然則小青龍為治飲家咳之方,故凡用乾薑、五味子,而與若桂若麻並施者,皆自此出。如《金匱》厚朴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六方是也。論此方所從來,當入桂枝類;論此方所由衍,當另建一類,而六方隸焉,斯當矣。

白話文:

古時候的經典藥方一定有主藥,但小青龍湯卻是個例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方子裡的麻黃、芍藥、生薑、細辛、桂枝、甘草各用三兩,五味子、半夏各用半升。考究古代的半升,約等於古代的三兩。張仲景常常用半斤半夏搭配三兩生薑,半升五味子搭配三兩生薑,這個方子也符合這個比例。八種藥材的用量輕重相同,就無法分出主次,所以說它沒有主藥。

有人說先煎麻黃就是為了讓它當主藥。但其實麻黃因為煎煮後會產生泡沫,必須先煎去掉泡沫,這跟先煎澤漆、先煎大黃是不一樣的。小青龍湯主要是針對肺部積水的問題,用來疏通肺部的壅塞。而且這個方子的加減法說,去掉麻黃的有四種情況,麻黃既然可以被去掉,又怎麼會是主藥呢?不只是麻黃不是主藥,桂枝也只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還在發熱才用它,它跟芍藥、甘草一起用,就跟桂枝湯一樣了。桂枝不是主藥,芍藥、甘草更不是了,又何況半夏呢?

這個方子本來是從桂枝湯演變而來的,但它的重點在於乾薑、五味子、細辛這三味藥。本論在柴胡湯、四逆散的條文下說:「咳嗽的,要加乾薑、五味子、細辛」,這就是小青龍湯的主治方向。柴胡湯的條文下又說:「咳嗽的,要去掉人參、生薑、大棗,加上五味子、乾薑」,這也說明這個方子用到了桂枝湯,所以一定要去掉大棗和生薑。

所以小青龍湯是治療飲邪導致咳嗽的方子,凡是用到乾薑、五味子,又跟桂枝或麻黃一起使用的,都是從這個方子衍生而來的。例如《金匱要略》裡的厚朴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湯、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這六個方子就是如此。

如果從這個方子的源頭來看,應該歸類為桂枝類;如果從這個方子的衍變來看,應該另外建立一類,把這六個方子歸在裡面,這樣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