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匯》~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口
張雞峰《備急良方》云:有人患牙齒日長,出口難食,名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
《搜神記》云:桓宣武有一督將,因時病後虛熱,便能飲馥茗一斛二斗乃飽。若減升合,便以為不足。後有客造之,更進五升,乃大吐一物,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縐,狀似牛肚。客乃令置之盆中,以斛二斗馥茗澆之,此物噏之都盡而止,覺小脹。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湧出,既吐此物遂瘥。或問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東坡《物類相應志》云: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中有人姓郭,名垣。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於市。一日大飢,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板臥地。須臾大吐,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於上,即消成水,而病遂瘳也。
《酉陽雜俎》云: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傍縣,食兼數人,尤能食鱠。嘗鱠味,未嘗果腹。邑客乃網魚百餘斤,會於野處觀其下箸。劉初食鱠數碟,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於茶甌中,以碟覆之。食未半,怪覆甌碟傾,側舉視之,骨珠子已長數寸如人狀,座客共觀之,隨視而長,頃刻長及人。遂摔劉,因相毆流血,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右,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已癡矣,半日方能語。訪其所以,皆不省之,劉自是惡鱠。
《廣異記》云:句容縣佐吏,能啖鱠至數十斤,恆食不飽。縣令聞其善啖,乃出百斤,吏快食至盡,因覺氣悶,久之吐一物,狀如麻鞋。令命洗出安鱠所,鱠悉成水,醫莫能名。令命小吏持揚州賣之,冀有識者試之,若有買者,當高舉其價,看還幾錢。有胡求買,增價至三百貫文,胡輒還之。
初無酬酢,人謂胡曰:是縣令句容家物,問此是何物。胡云:是銷魚之精,亦能消腹中塊病。患者以一片如指端,繩系之置病所,其塊即消。我本國太子,少患此病,父求愈病者賞之千金。君若見賣,當獲大利,令竟賣半與之。
《宣室志》云:永徽中徐爽有,每食生魚三斗乃足。一日飢,作鱠未成,忍飢不禁,遂吐一物如蝦蟆,自此不復能食鱠矣。
《名醫錄》云: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喜食生魚鱠。中年病腹堅,倒身不得,每發病疼痛幾死,累治不效。一善醫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有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疼不可忍,可以藥取之,令用橄欖汁,吞丸子藥數粒,晚下利一盆許,是魚鱠婁,前一截皆成魚矣,從此遂安。
《說淵》云:陸顒吳郡人,自幼嗜麵食,食愈多而質愈弱,胡人以藥吐一蟲,長二寸許,色青狀如蛙,此名消面蟲,實天下之奇寶也。其說甚異,不具述。
玉田隱者云:一女子忽嗜河中汙泥,每日食數碗方快。有一醫用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丹溪云:吃泥,胃氣熱也。用黃芩、白朮、茯苓、軟石膏煎服。
白話文:
[口]
古代典籍記載了一些奇特的飲食疾病案例:
有人牙齒日漸增長,影響進食,稱為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口服下即可痊癒。
桓宣武手下的一位將領,因病後虛熱,食量驚人,一次能喝下一斛二斗的馥茗才飽,少喝一點就覺得不夠。後來客人來訪,多加了五升馥茗,他便嘔吐出一團東西,像升斗那麼大,表面皺縮,形狀像牛肚。客人將其放入盆中,用兩斛馥茗澆灌,這東西吸收了馥茗後才停止,稍稍脹大。又加了五升馥茗,它便完全溶解,從口中湧出。吐出後病就好了。有人問這是什麼病,答曰:斛茗瘕。
據《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年間有位名叫郭垣的人,患天行病後食量大增,每天吃一斛食物,五年下來家境貧困,只能沿街乞討。有一天非常飢餓,來到一個菜園,吃了一畦薤和一畦大蒜,便腹脹臥倒。不久後嘔吐出一物,像個籠子一樣,慢慢縮小,有人將米飯放在上面,它就溶化成水,病也就好了。
和州一位叫劉錄事的官員,大曆年間罷官後,居住在和州附近的縣城,食量很大,尤其愛吃鱠(一種魚膾)。但他即使吃了很多,也總是覺得吃不飽。縣裡的客人便網了百餘斤魚,在野外看他吃鱠。劉錄事吃了幾碟鱠後,感覺有點哽咽,便咳出一顆骨珠,像豆子一樣大,放在茶甌裡,用碟子蓋上。還沒吃完一半,發現茶甌和碟子傾斜了,他側身一看,骨珠已經長到幾寸長,像個人的樣子。在座的客人一起觀看,骨珠隨著視線增長,頃刻間長到跟人一樣高。於是眾人摔打劉錄事,互相毆打,流血不止,過了好久才各自散去。劉錄事身體一左一右扭曲,最後頭尾相接,變成一個人形,神志不清,半天才能說話。詢問他原因,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從此再也不吃鱠了。
句容縣一位佐吏,能吃幾十斤鱠,總是吃不飽。縣令聽說他很能吃,便拿出百斤鱠,佐吏吃光後,覺得氣悶,過了一會兒吐出一物,像麻鞋一樣。縣令讓人將其洗乾淨,放在鱠的旁邊,鱠全部化成了水,醫生也說不出是什麼病。縣令讓小吏拿去揚州賣掉,希望能找到識貨的人,如果有人買,就抬高價格。有個胡人想買,價格加到三百貫,胡人卻將其退回。縣令一開始沒有給他回扣,人們問胡人這是什麼東西。胡人說:「這是魚的精華,也能消腹中的腫塊。患者可以用一片如指頭大小的藥,用繩子系著放在患處,腫塊就會消散。我國太子小時候患有這種病,父親懸賞千金求醫治癒。你要是賣掉它,一定能賺大錢。」縣令最終把一半賣給了他。
永徽年間,徐爽每餐要吃三斗生魚才夠。有一天肚子餓,正準備做鱠,還沒做好就餓得受不了了,吐出一物像蛤蟆一樣,從此再也不能吃鱠了。
虞侍郎,蘇州人,一生喜歡吃生魚鱠。中年患腹硬症,連身都翻不了,每次發病疼痛難忍,幾近死亡,多次治療無效。一位名醫診脈後說:侍郎的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是生冷食物積聚成瘕在腹部,所以疼得厲害,可以用藥取出。讓他服用橄欖汁和幾粒丸藥,晚上瀉出一盆東西,都是魚鱠,前面一段都成了魚的樣子,從此就好了。
陸顒,吳郡人,從小就嗜好麵食,吃的越多身體越虛弱,胡人用藥幫他吐出一條蟲子,長約兩寸,青色,形狀像青蛙,稱為消麵蟲,是天下奇寶。其說法很奇怪,這裡就不細說了。
玉田隱士記載:一位女子突然愛吃河裡的汙泥,每天要吃幾碗才滿足。一位醫生用牆壁上的腐土,調水讓她喝,病就好了。朱丹溪說:吃泥是胃氣熱,用黃芩、白朮、茯苓、滑石膏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