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保和丸

腳氣古稱南地,多因濕熱,醫用苦辛宣通開氣,滲濕久進,病未祛除,而血液反耗。心熱氣衝,目黃嘔涎,煩躁頭痛昏厥,四肢筋縱掣痙,大便艱澀。顯然肝血衰涸,內風掀越,此風乃陽氣之化,非外來八風,同例而治。分經辨治,病在肝藏,擾動胃絡,由氣分濕熱延中,血中枯燥,靜攝小安,焦煩必甚。蓋內傷情懷,草木難解,斯為沉痼。

石決明,穭豆皮,天冬,生地,茺蔚子,阿膠

丸方

生地,白芍,天冬,桂圓肉,丹參,杞子,阿膠,麥冬,知母,茺蔚子,穭豆皮

烏骨雞煮爛杵丸。

暑屬陰邪,一種濕溫穢濁之氣,膠結於三焦,故苔灰邊白,氣喘脘結,周身痛難轉側,小溲窒澀而痛。老年情氣已衰,恐有內閉外脫之變。

鮮石菖蒲,厚朴,茯苓皮,橘紅,白蔻仁,杏仁

另服蘇合香丸。

病久反覆,精氣損傷,遂成虛怯。據說臍下閃閃升觸,逆乾咳嗽,兼痰多咽痹,明明元海無根,衝脈氣震,無以把握,陰精內枯,陽乏眷戀,非靜處山林,屏絕世擾,望其生生復聚,問醫便投草木湯液,恐難久持。

鮮紫河車膠,秋石拌人參,云茯神

鹽水炒紫衣胡桃肉。

經云:脾氣散精,上輸於肺,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天氣下降也。憤郁戕肝,肝氣拂逆,憂思傷肺,肺氣失降,左右二藏既乖,上下不交而否象成。中宮亦不和暢,至晨夕嘈雜,食少無味,下脘如納粗物,病久胃汁枯,四肢無力,顯然脾病。右脅少腹作痛,升降有聲,寅卯病進,午後病退,是清陽之氣閉結。

若仍勤勞家政,深秋關格是慮。

香附,延胡索,黑山梔,歸身,柏子霜,桂圓肉

諸動屬陽,煩勞則損氣。肝司藏血,拂鬱則血菀於上,午後則氣並於血。升降混淆為厥,脈來浮數,退而細澀,面黃唇白,熱勢稍輕,神昏如故,胸膈隱痛,必非停滯,諒有瘀聚所致。目䀮舌縮,為腎水竭絕之徵,瘛瘲不止,乃肝虛風動之象,病名暴厥。趙養葵所謂薄厥煎厥之類,開心竅不應,勉以蒲黃散去瘀舒郁,續進滋養,天一之水,以翼風寧火熄。

白話文:

保和丸

腳氣古稱南地,多因濕熱導致,治療方法是用辛味苦味藥物疏通氣血,滲除濕邪。但如果久病不愈,反而耗傷血液,出現心火熾盛、氣血上衝,眼黃、嘔吐涎液、煩躁頭痛、昏厥等症狀,四肢肌肉抽搐痙攣,大便困難。這明顯是肝血虧虛,內風擾動所致。此風是陽氣化生而成,並非外邪侵襲,治療方法相同。根據經絡辨證論治,病位在肝臟,擾亂胃絡,由氣分濕熱發展到血虛乾燥,靜養安神,焦躁煩悶則會加重。這是由於內傷情志,單靠藥物難以根治,屬於慢性頑固疾病。

藥方組成:石決明、穭豆皮、天冬、生地、茺蔚子、阿膠

丸劑方:生地、白芍、天冬、桂圓肉、丹參、杞子、阿膠、麥冬、知母、茺蔚子、穭豆皮,用烏骨雞肉煮爛後搗碎製成丸藥。

暑邪屬陰邪,是一種濕熱穢濁之氣,阻塞三焦,所以舌苔灰白,氣喘、脘腹脹滿,周身疼痛難以翻身,小便不利且疼痛。老年人氣血衰弱,更要注意防止內閉外脫的情況發生。

藥方組成:鮮石菖蒲、厚朴、茯苓皮、橘紅、白蔻仁、杏仁,另服用蘇合香丸。

久病反覆,精氣受損,導致身體虛弱。據說臍下有閃動感,乾咳,痰多咽喉腫痛,元氣不足,衝脈氣血紊亂,難以控制,陰精虧損,陽氣不足,只有靜養在山林中,遠離塵世紛擾,才能使身體慢慢恢復。如果一味求醫服藥,恐怕難以持久。

藥方組成:鮮紫河車膠、秋石拌人參、雲茯神、鹽水炒紫衣胡桃肉。

經書記載:脾氣化生精氣,上輸於肺,這是地氣上升;肺氣主導調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這是天氣下降。如果鬱怒損傷肝臟,肝氣逆亂,憂思過度損傷肺臟,肺氣失於下降,肝肺二臟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氣血逆亂。中焦脾胃也不和暢,晨昏嘈雜,食慾不振,胃脘部感覺有異物,久病則胃液枯竭,四肢無力,這明顯是脾臟疾病。右脅腹部疼痛,有升降之聲,寅卯時病情加重,午後減輕,這是清陽之氣阻塞所致。

如果仍然操勞家務,深秋季節病情更易加重。

藥方組成:香附、延胡索、黑山梔、當歸、柏子仁、桂圓肉

一切活動都屬陽,勞累則耗損元氣。肝臟主藏血,鬱怒則血瘀於上,午後氣血相兼。升降混亂則導致厥證,脈象先浮數,然後細澀,面色萎黃,嘴唇蒼白,熱象稍輕,神志昏迷如故,胸膈隱痛,這肯定不是停滯,而是瘀血阻滯所致。瞳孔散大,舌頭縮短,這是腎水枯竭的徵兆,抽搐不止,是肝虛風動的表現,病名暴厥。這與趙養葵所說的薄厥、煎厥等類似,心竅反應遲鈍。需用蒲黃散去瘀血,疏通鬱結,再服用滋養藥物,以滋陰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