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今人

吾里張云寰先生,(季瀛,桐鄉縣人),醫學深邃,求治者門常如市。余表兄周士勳,夏日身熱不退,脈虛自汗,醫用清暑藥不效,先生診之曰:口不渴,舌少苔,且神氣虛弱,乃大虛證也,再服清暑藥脫矣。投以八珍大補之劑獲愈。其子鐵葫上舍(禾),亦精醫理,診病膽識絕人,有鄉農病喘十餘日,服藥不效,登門求治,令服小青龍湯。鄉農有難色,張曰:服此藥二劑,仍不得臥者,余甘任其咎。

白話文:

我的鄉里人張雲寰先生(字季瀛,桐鄉縣人),醫術高明,求醫的人經常多得要擠破門。我的表兄周士勳,在夏天時身體發熱總是退不掉,脈搏虛弱,還自發性出汗,醫生用清暑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張先生診斷後說:他不渴,舌苔很少,而且精神氣虛弱,這是虛弱的徵兆,如果再服用清暑的藥物就會虛脫。張先生給他服用了八珍大補的藥方,周士勳終於痊癒。張雲寰先生的兒子張鐵葫,也是一位精通醫理的醫生,診病有獨到的見解。有一位鄉下農夫患喘息病十多天,服藥都不見效,上門求醫,張鐵葫讓農夫服用小青龍湯。農夫卻猶豫了,張鐵葫說:服用此藥兩劑後,如果仍然無法入睡,我甘願承擔責任。

鄉農去,家人訝其失言,張曰:彼喘而延至十餘日不死,非實證不能,又何疑焉?閱數日,鄉農復來,則病果瘳矣。

白話文:

那位鄉下人走了,家人非常驚訝他竟然說出了那麼狂妄的話,張氏說:「他氣喘持續了十幾天都沒有死,如果不是真正的病症做不到,還懷疑什麼呢?」過了幾天,鄉下人又來了,他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臨海洪錄園孝廉裕封,精醫理,常言古方書如《傷寒》、《金匱》,今方書如《臨證指南》,誠能專心玩索,診疾自能奏功。臺郡少良醫,由於昧所適從,僅讀《藥性賦》、《湯頭歌括》及《醫宗必讀》等書耳,其治病每以古方獲效。

白話文:

浙江臨海縣,洪錄園孝廉裕封,精通醫學道理,常常說,古代的方書如《傷寒》、《金匱》,現代的方書如《臨證指南》,誠然能夠專心體會研究,診斷疾病自然能夠奏效。臺州地區很少好的醫生,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學習哪本書,僅僅研讀《藥性賦》、《湯頭歌括》和《醫宗必讀》等書籍罷了,他們的治病常常用古書的方子取得療效。

文參軍之子患暑症,初微惡寒,後壯熱汗出,噯氣腹痞,口乾渴,面腫頭痛,大小便少,醫用葛根桔梗、製半夏薄荷佩蘭、赤苓、通草杏仁蘆根等藥,漸覺氣急神昏,錄園診之,謂脈大舌黃,是白虎湯症也,投一劑,諸症皆減,改用鮮石斛黃連、生甘草金銀花、栝蔞實等味而痊。

白話文:

文參軍的兒子得了暑症,起初稍微怕冷,之後發高燒並流汗,打嗝腹脹,口乾舌燥,臉腫頭疼,大小便減少,用葛根、桔梗、製半夏、薄荷、佩蘭、赤苓、通草、杏仁、蘆根等藥治療,漸漸感到呼吸急促神志昏迷,由錄園診斷,說脈搏大舌頭發黃,是白虎湯症,服用一劑藥,諸症狀都減輕了,改用鮮石斛、黃連、生甘草、金銀花、栝蔞實等藥而痊癒。

張明徑患春溫,惡寒發熱,喉爛,醫用甘、桔、荊、防、牛蒡等味,病不減,錄園投以黃芩湯連翹殼、杏仁,一劑獲愈,此真善用古方者!

白話文:

張明徑得了春溫,怕冷、發燒、喉嚨潰爛,醫生用甘草、桔梗、荊芥、防風、牛蒡等藥材,病情沒有好轉,錄園給他服用黃芩湯,加上連翹殼、杏仁,一劑藥就痊癒了,這真是善用古方的例子!

嫡兄星槎先生瀚,少好學,以多病兼玩醫書,久而精能,宰化縣,年老罷官,貧不能歸,乃懸壺於會城順德縣。縣令徐某之子夏月泄瀉,服清暑利濕藥不效,漸至發熱不食,神疲息微,徐年已暮,只此一子,計無所出,延兄求治,兄曰:此由寒藥傷脾,陽虛欲脫,宜進溫藥以救之。

白話文:

我的嫡親哥哥星槎先生瀚,年少時就喜好學習,由於身染多病,同時也鑽研醫書,日久精通。後來擔任宰化縣官,年老時罷官,貧困得無法歸鄉,於是,在會城順德縣懸壺行醫。順德縣縣令徐某的兒子,在夏季腹瀉,服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卻不見效,逐漸發展成發熱不思飲食,精神疲憊、呼吸微弱。徐某年紀已大,就只有這一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請我哥哥診治。我哥哥說:這是由於服用寒藥損傷了脾臟,陽氣虛弱將要脫離,應該服溫熱的藥物來搶救。

因用附子理中湯,徐疑不敢服,兄曰:此生死關頭,前藥已誤,豈可再誤?設此藥有疏虞,我當任其咎。服藥諸症俱輕,連進數劑全愈。徐大喜,傾囊厚贈,復為乞援同寮,因得全家歸里。兄著有《制方贅說》行世。

白話文:

徐疑因為服用了附子理中湯,猶豫不決不敢服。他哥哥說:這可是生死的關鍵時刻,之前的藥已經出錯了。難道還能再出錯嗎?如果這副藥有任何疏漏,我願意承擔責任。服用藥物後,徐疑的所有症狀都減輕了,連續服用幾劑後完全康復。徐疑非常高興,傾囊相贈,又為同寮求援,因此得以全家歸裏。他哥哥寫有《制方贅說》行於世。

錢塘呂𣗪村司馬震名,官湖北,有政聲,忽動歸思,僑居吳門,為人治疾多獲效。潘太史遵祁病癉,服茵陳湯不效,服平胃散又不效,脘中若藏井底泥,米飲至前輒噦,呂診之曰;濕固是已,此寒濕,宜溫之。與五苓散附子,藥下咽,胸次爽然。方氏子傷寒疾革,議用牛黃清心丸,呂曰:邪在腑上蒙心包,開之是揖盜也,宜急下存陰。

白話文:

錢塘呂𣗪村,本名司馬震,做過湖北官員,政績良好。後來忽然想返鄉,暫居蘇州,幫人看病,治癒了不少人。潘太史遵祁患上腹脹病,服用心茵陳湯和平胃散都沒有效果,胃裡好像塞滿了泥巴,喝一點米湯就吐。呂診斷後說:病因是濕氣,但是這是寒濕,應該溫熱治療。於是給他五苓散加附子,藥下嚥後,胸腹部頓時舒暢。方姓氏的兒子得了傷寒病,已經很嚴重。有人建議用牛黃清心丸,呂卻說:病邪在腑上矇蔽了心包,如果再用通泄藥,就等於是引狼入室,應該趕緊用瀉藥保住陰精。

投以犀連承氣湯,一服病愈。葉氏女周歲,遘疾將殆,仰臥,胸膈如阜,呻吟拒按,呂曰:此結胸也。服小陷胸湯立效。呂酷好醫書,遍覽百家,而一以仲景為宗,嘗言仲景傷寒立法,能從六經辨證,則雖繁劇如傷寒,不為多岐所誤,而雜症即一以貫之。其為醫也,問切精審,不雜一他語,立方必起草,閱數刻始安。

白話文:

給他服用犀連承氣湯,一服藥就病癒了。葉氏的女兒年滿一歲時,得了重病,已經奄奄一息了,仰臥著,胸膈像小山丘一樣隆起,呻吟著拒絕讓人按壓。呂氏說:這是結胸症。服用小陷胸湯,立竿見效。呂氏非常喜好醫書,遍覽了百家中醫著作,但卻始終以仲景為尊崇對象。他曾經說過:仲景的傷寒學說,能夠根據六經來辨證。即使是像傷寒那樣複雜的疾病,也不會因為歧路太多而弄錯,其他雜症也可以用同一個原則來貫穿。他行醫時,問診和切脈都很精確,不夾雜其他閒話,開藥方時一定會先打草稿,過幾分鐘後才安心。

一家有病者數人,一一處之無倦容,暇輒手自撰論,闡發仲景之學,著有《傷寒尋源》行於世。

青浦何書田其偉,家世能醫,初為諸生專於學,工古今體詩,未嘗為醫。自其父元長先生卒,念世業不可無繼,稍稍為之,名大噪。有徐姓者,昏熱發狂,力能逾牆屋,何曰:是邪食交結也。則其人果以酷暑食水澆飯,旋就柳陰下臥也。以大黃枳實下之而愈。金澤鎮某生逾冠未婚,得狂疾,用牛黃清心加味法,而囑其家人於煮藥時覆女子褻衣於其上,兩劑而愈。門人疑之,何曰:是陰陽易法,吾用之偶驗耳。

白話文:

青浦縣的何書田是一位高大魁梧的人,他的家族世代行醫,他最初是一位專注於學習的諸生,寫作詩歌很出色,從未學醫。但自從他的父親元長先生去世後,他就想到世業不能中斷,於是開始行醫,很快就名聲大噪。有位姓徐的病人,昏迷不醒,發狂亂吼亂叫,力氣大到可以翻牆越屋。何書田說:這是邪毒與飲食交結引起的。原來,這個人酷暑天吃飯時喝了很多水,然後又躺在柳樹陰下睡著了。何書田用大黃、枳實等藥物給他下泄,病人就好了。金澤鎮有一位青年,超過了適婚年齡還沒有結婚,得了狂疾。何書田用牛黃清心湯加味的方法治療,並囑咐他的家人在煮藥時,把女子的內衣蓋在藥鍋上,兩劑藥後病人就痊癒了。門人對此感到疑惑,何書田說:這是陰陽易法,我是偶然用過一次,沒想到很有效果。

嘗作醫論詩云:治病與作文,其道本一貫。病者文之題,切脈腠理現。見到無遊移,方成貴果斷。某徑用某藥,一味不可亂。心靈則手敏,法熟用益便。隨症有新獲,豈為症所難?不見古文家,萬篇局萬變。此可見其生平所得力矣。

白話文:

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醫學的詩歌裡說:治療疾病和寫文章,其中道理是相通的。疾病就好比文章的題目,通過切脈可以瞭解疾病的症狀和特徵。在診斷中不能猶豫不決,要果斷地做出判斷。選擇某一種治療方法,就應該專一,不能胡亂搭配。如果醫生心理狀態好,那麼他的手就會敏捷,熟練地運用治療方法也能更加方便。根據症狀的不同及時獲得新的醫術,怎麼會被疑難雜症所困擾呢?你可以看看古時候的文學家,一部作品中可以有千變萬化的場景。由此可見,他們在平時一定積累了豐厚的閱歷和知識。

表兄周乙藜學博士照,潛研醫理,嘗治分水典史王某之妻,兩臂攣不能舉,面色黯淡,脈沉緩,諸藥不效,令服活絡丹數服即愈。後以治手臂足腿攣腫之屬寒濕者皆效。乙藜之戚張氏婦,體弱惡食,月信已停八月,就診於蘇州名醫何氏診之,云是經阻,令服通藥,乙藜診之曰:六脈滑疾,右寸尤甚,是孕也,且必得男。以安胎藥與之,閱四月果生男。

白話文:

表兄周乙藜學士,專心研究醫學原理。曾經治療分水典史王某的妻子,她的雙臂攣縮不能舉起,面色黯淡,脈搏沉緩,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周乙藜學士讓她服用活絡丹幾次,就痊癒了。後來用這個方法治療手臂、腿足攣腫,屬於寒濕的患者也都見效。周乙藜學士的親戚張氏的妻子,身體虛弱厭食,月經已經停止了八個月,到蘇州去看名醫何某,診斷說是經絡堵塞,讓她服用通經藥。周乙藜學士診斷後說:六脈滑疾,右寸脈尤其明顯,這是懷孕了,而且必定生男孩。於是給她開了安胎藥,過了四個月果然生了一個男孩。

烏程鈕松泉殿撰,福保之父,晴嵐封翁芳鼎,精外科術,貧者求治不取錢,且贈以藥,製藥不惜重值,拯治危症甚多。殿撰尤好岐黃書,在京師每為人治愈危疾。嘗治其同年之母,高年患痢,醫用芍藥湯不效,轉益困篤,身熱不食,殿撰詢知病前曾多食蟹,診脈左弦數,右數而弱,舌苔中黑,腹痛喜按,力排眾議,專主熱藥,用熟附子八分,炮姜一錢,白芍一錢,吳茱萸五分,焦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肉桂八分,炙甘草一錢,砂仁五分,陳皮五分,生薑二片,一劑痢稀熱減,去茱萸、陳皮、加丁香木香,二劑痢止,改用補中益氣湯,加附、桂、炮姜全愈。殿撰有診治醫案一冊,名曰《春冰集》,蓋言慎也。

白話文:

烏程縣的鈕松泉很精通外科,貧窮的人來找他看病,他分文不取,還會贈送藥物。他製作藥物不惜重金,治好了很多的危重病人。鈕松泉特別喜歡中醫書籍,在京城經常為人治癒危重疾病。

他曾經治療他的同年的母親,老人患了痢疾,醫生用芍藥湯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反而加重,老人發燒、不進食。鈕松泉詢問得知在生病前吃了很多螃蟹,他診脈發現左脈弦數,右脈數而弱,舌苔中間發黑,腹部疼痛,按壓後感覺舒服。他力排眾議,堅持用熱藥治療,使用了熟附子八分、炮姜一錢、白芍一錢、吳茱萸五分、焦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肉桂八分、炙甘草一錢、砂仁五分、陳皮五分、生薑二片,一劑藥下去,痢疾減少,發熱減輕,去掉了茱萸、陳皮,加入丁香、木香,兩劑藥之後,痢疾停止,改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附、桂、炮姜,病人完全康復。

鈕松泉有診治醫案一冊,取名叫《春冰集》,意思是說要謹慎。

吳江陳夢琴茂才希恕,家居蘆墟,其曾祖為諸生者名策,得外科秘方於外家潘氏,始為醫。茂才幼好學,有聲庠序間,壯歲家中落,母令習家學,可養生兼可治生,乃從其兄省吾上舍希曾學,期年而業成,生平所治疾,悉錄成為書,積三百二十二卷,手撮其要為十冊,以訓子侄。其婿沈沃之學博曰富,擇取之,為《婦翁陳先生治疾記》,篇長不備錄,錄其尤者。

白話文:

吳江的陳夢琴茂才名希恕,住在蘆墟。他的曾祖父是秀才,叫陳策。從潘家的外戚那裡得到了外科祕方,開始行醫。陳茂才有志向,在學校裡很有名聲。長大後家中敗落,母親讓他學醫,這樣既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治病救人。於是,他跟隨哥哥省吾上舍希曾學習,一年後學成。他一生中治療過的疾病,都詳細地記錄成書,一共三百二十二卷,摘取其中的精髓編成十冊,用來教導子侄。他的女婿沈沃之學識淵博,選取了其中的精華,寫成了《婦翁陳先生治疾記》,篇幅很長,這裡只記錄其中的精華部分。

一人無故舌出於口寸余,他醫遵古方熏以巴豆煙,飲以清心脾藥不效,先生命取雞冠血塗之,使人持銅鉦立其後,擲於地,聲大而騰,病者愕顧而舌收矣。或問其故,先生曰:舌為心苗,心主血,用從其類,必雞冠者,清高之分,精華所聚也,擲鉦於地者,驚氣先入心,治其原也。

白話文:

某人莫名其妙舌頭伸出口外一寸多,其他醫生按照古方用巴豆煙燻,喝清心脾火的藥都沒有效果,吳先生下令取雞冠血塗在病者舌頭上,派人拿著銅鑼站在病者背後,用力敲響,聲音很大,病者的舌頭馬上就收回去了。有人詢問原因,吳先生說:舌頭是心的枝芽,心主血,用同類相通的原理,必須用雞冠,因為雞冠清高,精華聚集在那裡,敲打銅鑼,驚氣先進入心,從根本上治療。

(以湉按:周真治婦因產子舌上不收,以硃砂敷之,令以壁外墮瓦盆作聲而舌收,此蓋從其法化出。)

白話文:

(何以湉註解:周真治療婦女因生孩子,導致舌頭不能收回去,用硃砂塗抹,使她聽見牆外掉下來的瓦盆聲音,舌頭就收回去了,這大概是從周真的方法衍生出來的。)

先生治疾,以至之先後為序。一日忽於眾中呼一人前問所患,曰:臂有微腫。視之僅一小疱,先生潛謂同來者曰:此白刃疔,試視其額端已起白色,速歸矣,危在須臾。其人方出門,面部白色漸趨口角,未至家死。徐氏子年二十餘,四肢不舉,昏昏欲寐,食後益甚,莫識其症,先生曰:是見《肘後方》,名曰谷勞,由飽食即臥而得,以川椒、乾薑、焙麥芽為丸服之,遂瘳。

白話文:

醫生在看診時,按照病人的前後次序來治療。有一天,他突然在人羣中招呼一個人上前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手臂上有一點點腫脹。醫生仔細看了看,只見一個很小的水泡,醫生悄悄地對同行的人說:這是白刃疔,你看他的額頭已經開始發白,趕快回家吧,危在旦夕。那人剛出門,臉上的白色逐漸蔓延到嘴角,還沒到家就死了。徐氏的兒子二十多歲了,四肢不能動彈,昏昏欲睡,吃完飯後更嚴重了,沒人知道是什麼病,醫生說:這個病在《肘後方》中記載,叫做「谷勞」,是飽食之後立即躺下來得的,用川椒、乾薑、炒麥芽做成丸藥服用,就可以治癒。

有食鴉片煙者,遍體發疱,痛癢交作,抑搔膚脫,終日昏憒,語言誕妄,先生曰:此中毒之最甚者,尋常解法,恐不及濟。用硃砂一兩,與琥珀同研末,犀角磨汁,和三豆湯進之,神志頓清,遍體無皮,痛不可忍,復磨菖蒲、綠豆為粉塵黏席,乃得安臥,不半月愈。

白話文:

有一個吸食鴉片煙的人,遍體發炎生瘡,疼痛又奇癢難忍,抓搔之後皮膚破皮脫落,整天昏昏沉沉,言語錯亂。醫生說:這種中毒情況非常嚴重,常用的治療方法恐怕沒辦法奏效。於是使用一兩硃砂,和琥珀一起研磨成粉末,再把犀牛角磨成汁,和三豆湯一起給患者服用。患者的神志立刻清醒,但全身無皮,疼痛難忍,於是又把菖蒲和綠豆磨成粉末,黏在席子上,患者才得以安穩入睡。不到半個月,患者就痊癒了。

胡氏子咽痛氣急,勺水不能下,或曰風溫,或曰風痰,先生切其脈細微,手足清而脾滑,曰:虛寒喉痹也,用理中湯。觀者皆駭相顧,先生曰:急服之,遲將不及,苟無效,余任咎耳。覆杯而平。

白話文:

胡氏的兒子喉嚨痛、呼吸急促,一匙水也吞不下去。有人說是風熱,有人說是風痰。華佗切脈發現脈搏細微,手足清涼,但脾臟有滑動感,於是說道:「這是虛寒喉痹。」並開了理中湯。旁觀的人皆非常驚訝,互相觀望。華佗說:「快服下,再遲就來不及了。如果沒有效果,我甘願承擔責任。」說完,就把藥碗蓋上,讓它靜置。

吾邑張夢廬學博千里,少工詩文,長精醫術,家居後珠村,就診之舟,日以百計,醫金所入,半周親友,不置生產,惟聚書數萬卷而已。時長興臧孝廉壽恭有文名,張延課諸子,臧亦通醫理,嘗問張曰:長洲葉氏忌用柴胡,吳江徐氏譏之,先生亦不輕用此味,得毋為葉說所惑?曰:非也。江浙人病多挾濕,輕投提劑,瞑眩可必,獲效猶賒。

白話文:

我的家鄉有位叫張夢廬的學者,學識淵博,年輕時擅長詩文,長大後精通醫術。他住在後珠村,求診的船隻每天多達上百艘。他靠行醫所得的收入,一半用來接濟親友,從不生產經營,只收藏了幾萬卷書籍。當時,長興縣的臧孝廉壽恭以文采出名。張夢廬延請他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們。臧孝廉也通曉醫理,曾經問張夢廬說:“長洲葉氏忌用柴胡,吳江徐氏譏笑他,先生您也不輕易使用柴胡,難道是受了葉氏的說法所迷惑嗎?”張夢廬回答說:“不是的。江浙一帶的人大多夾帶濕邪,如果輕易投用柴胡等提劑類藥物,必然會出現昏迷眩暈等副作用,而且療效還很緩慢。”

葉氏實閱歷之言,徐氏乃拘泥之說,此河間所以有古法不可從之激論也。臧曰:聞先生治瘡瘍,不用升藥,何也?曰:升藥即漢之五毒藥,其方法見瘍醫後鄭注,自來瘍醫皆用之,然諸瘡皆屬於心,心為火臟,又南人瘡瘍皆由濕熱,若更劑以剛烈堥煉之藥,弱者必痛傷其心氣,強者必反增其熱毒,此所謂不可輕用也。張生平拯危疾甚多。

白話文:

葉氏是根據實際的經驗之談,徐氏則是拘泥於一己之見,這也是河間有「古法不可從」的激烈議論的原因。臧氏說:「聽說先生治療瘡瘍,不用升藥,為什麼呢?」先生說:「升藥就是漢代的五毒藥,其方法見於瘍醫後鄭的注釈,自古以來瘍醫都用它,然而諸瘡都屬於心,心是火臟,而南方人的瘡瘍都是由濕熱引起的,如果再用剛烈堥煉的藥物,弱者必定會傷其心氣,強者必定會增加熱毒,這就是所謂的不可輕用的原因。」張生平治癒危急疾病甚多。

尤著者,湖州歸某,寒疝宿飲,沉綿四年,諸藥不應,投一方立效,三易方全愈,茲錄於後。初診之:肝陽鬱勃,動心犯胃,久則胃氣大傷,全失中和之用,以致肝之鬱勃者,聚而為疝,胃之停蓄者,聚而為飲,疝動於下,則飲溢於中,所以居常胃氣不振,時有厥氣攻逆,自下而上,懊憹痞懣,必嘔吐酸綠之濁飲,而後中陽得通,便溺漸行,此所謂寒疝宿飲互為病也。病經數年,宜緩以圖之。

白話文:

尤其中有位湖州的姓歸的人,患有寒疝宿飲的病,拖了四年之久,所有的藥物都無效,只用一方藥就見效了,經過三個處方藥就痊癒了,特將處方記錄如下:首先診斷是肝陽鬱勃,擾動了心臟犯了胃,時間久了會大大損傷胃氣,完全失去中和的作用,以致於肝氣鬱勃,聚積而成為疝氣,胃氣積滯,聚積而成為飲水,疝氣在下邊動,飲水在中間溢出,所以平時胃氣不振,時常有厥氣攻逆,從下往上,煩躁抑鬱,一定會嘔吐出酸綠色的渾濁飲水,然後中陽才能通暢,大小便漸漸排出,這就是所謂的寒疝宿飲相互為病。病情已歷經多年,應當慢慢調理。

若得怡情舒郁,當可全愈。〔茯苓三錢,桂枝三分,生冬朮一錢半,炙甘草四分,小川連三分,吳茱萸(泡淡)三分,乾薑三分,製半夏一錢,枳實(炒)五分,白芍(酒炒)一錢半,生薑三分,竹茹七分。

白話文:

如果能夠讓心情愉快,舒緩抑鬱,那麼疾病就可以痊癒。〔茯苓三錢、桂枝三分、生冬朮一錢半、炙甘草四分、小川連三分、吳茱萸(用淡水浸泡)三分、乾薑三分、製半夏一錢、枳實(炒製)五分、白芍(用酒炒製)一錢半、生薑三分、竹茹七分。〕

〕次診云:寒疝宿飲,盤踞於中,久而不和,陽明大失中和之用,今腸漸通降,屢次所下黑黃干堅之矢,既多且暢,則腸腑之蓄積者得以漸去,腸通然後胃和,此數年來病之大轉機也。蓋飲疝互擾,皆在陽明,下流壅塞,則上流何能受盛傳導?盆滿?必上溢,此理之易明者也。今宜專與養胃,以漸漸充復其受盛傳導之職。

白話文:

下一次看診時說:寒疝與宿飲盤踞在體內,很長時間都不和諧,陽明失去了正常的作用,現在腸道逐漸通暢,多次排出的黑色和黃色的硬結糞便,既多且暢快,說明腸道中的積蓄物逐漸排出,腸道通暢後,胃才能和諧,這是幾年來疾病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積飲和疝氣相互影響,都在陽明經,下游壅塞,上游如何能容納盛傳導?盆滿,必往上溢出,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現在應該專門養胃,逐漸恢復其容納和傳導的功能。

機不可失,正在此時。至於痔瘻溺少,皆屬陽明,可一貫也。〔黨參三錢,橘皮錢半,茯苓二錢,製半夏一錢,麥冬(去心)錢半,火麻仁二錢,叭杏仁(去皮尖)二錢,白蒺藜(炒去刺)二錢,刀豆子(炒研)三錢,黑芝麻三錢,柿餅(煨)半枚,白粳米一撮。〕三診云:病纏三四年,至今秋才得腸腑通潤,燥矢漸來,繼以溏潤,然後胃脈不致上逆,嘔吐止而飲食進。可見陽明之病,以通為補也。

白話文:

治病的良機不可錯失,就在此時。至於痔瘡、瘺管、小便量少,均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可以一併治療。

【藥方】

黨參三錢,橘皮錢半,茯苓二錢,製半夏一錢,麥冬(去心)錢半,火麻仁二錢,叭杏仁(去皮尖)二錢,白蒺藜(炒去刺)二錢,刀豆子(炒研)三錢,黑芝麻三錢,柿餅(煨)半枚,白粳米一撮。

三診雲:病纏三四年,至今秋才得腸腑通潤,燥矢漸來,繼以溏潤,然後胃脈不致上逆,嘔吐止而飲食進。可見陽明經的病症,以通為補。

今深秋燥令,痔必稍愈,仍宜柔養陽明,以期漸漸充復。〔黨參三錢,橘皮錢半,茯苓二錢,製半夏一錢,麥冬(去心)錢半,秫米二錢,金石斛三錢,棗仁(炒研)二錢,生甘草四分,驢皮膠二錢,柿餅半枚,荷葉一角。〕

白話文:

現在已進入深秋燥令的季節,痔瘡必定稍有好轉,仍然應該溫和地滋養陽明經,以期待漸漸地充盈恢復。黨參三錢、橘皮半錢、茯苓二錢、製半夏一錢、麥冬(去掉心)半錢、稻米二錢、金石斛三錢、棗仁(炒研)二錢、生甘草四分、驢皮膠二錢、柿餅半枚、荷葉一角。

歷代宰相通醫理者,伊尹而後,狄梁公、陸忠宣公、范文正公是已,我朝山陽汪文端公亦諳醫理,其評吳鞠通《溫病條辨》有云:溫熱、濕溫為本書兩大綱。溫熱從口鼻吸受,並無寒症,最忌辛溫表散,但當認定門徑,勿與傷寒混雜,再能三焦投藥,辨清氣血營衛,不失先後緩急之序,便不致誤,。

白話文:

歷代宰相中精通醫理的,從伊尹之後,狄梁公、陸忠宣公、范文正公便是。我朝山陽汪文端公也精通醫理,他評價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說:溫熱病、濕溫病是這本書的兩大綱領。溫熱病是從口鼻吸入的,沒有寒症,最忌諱辛溫發散,但一定要認清門徑,不要與傷寒病混淆。再能辨清三焦,投藥時辨清氣血營衛,不失先後緩急的次序,就不會誤診。

濕溫為三氣雜感,濁陰瀰漫,有寒有熱,傳變不一,全要細察兼證,辨明經絡臟腑、氣血陰陽,濕熱二氣,偏多偏少,方可論治。又云:熱證清之則愈,濕證宣之則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熱而後清,清而後愈。一為陽病,一兼陰病,難易較然。觀此知公學識之精矣。

白話文:

濕溫是由風、寒、濕三種病邪雜合而成的疾病。濕濁之陰邪瀰漫於肌膚,有寒邪也有熱邪,病情的發展變化也不同,一定要詳細觀察各種症狀,辨明侵犯的經絡臟腑、氣血陰陽,濕熱二氣哪一個更多,哪一個更少,纔能夠進行治療。又說:熱證只要清熱就能夠治好,濕證只要宣通就能夠治好,嚴重的濕證往往宣通後不能夠治好,要等到濕證化熱之後再清熱,清熱之後才能夠治好。濕證是純陽性的疾病,濕熱證是陰陽合病,治療難度顯而易見。由此可見公的學識非常精湛。

吾里孔行舟上舍廣福善醫,治外感尤精,嘗云:噤口痢半因誤藥而成,醫者治痢,輒用葛根,濕熱提入陽明,遂至噦逆不食,變成險症,急投以黃連、乾薑,庶克有濟。余見近世治外感,不辨手足六經,輒用葛根、柴胡,溫病遇之,鮮不輕者至重,重者至死,病家不識藥性,以為疾不可治,而不知醫實殺之也,可慨也夫!

白話文:

我們這裡的孔行舟上舍廣福精通醫術,尤其擅長治療外感疾病。他曾經說過:痢疾有一半的原因是使用錯誤的藥物造成的。醫生在治療痢疾時,經常使用葛根,這會把濕熱引入陽明,導致噁心、嘔吐、拒食,變成嚴重的疾病。此時應該趕緊使用黃連、乾薑等藥物,這樣纔有可能治癒。我看到近來治療外感疾病的醫生,不分手足六經,就使用葛根、柴胡。溫病遇到這些藥物,病情輕的很少,大多數會加重病情,嚴重的甚至會死亡。患者不瞭解藥物的性質,以為疾病無法治癒,卻不知道其實是醫生害死了他們,這實在令人痛心。

《續名醫類案》云:鮑錄飲年二十餘,夏月至歙受熱,鼻衄愈後,偶啖梨,遂得吐症,蓋肝火而胃寒也。百治無效,聞說吐字則應聲而嘔,後至吳門就葉氏診,以其脈沉細,令服附子理中湯,參、薑、附俱用三錢,服後出門,行及半里,覺頭重目眩,急歸寓,及門而僕,其尊人諳藥性,謂必中附毒,亟煎甘草灌之,良久乃蘇,後去附子,仍服三劑,吐轉甚,再往診,仍令服前方,遂改就薛氏,告以故,薛用六君子湯,服四劑無驗,冬月感寒增咳,纏綿至夏,余偶訪知則病劇,詢知為向患吐,近復二便秘,已七八日不食,惟渴飲茶水,更醫數人,或言令以艾灸臍,俱不應,請診之,見其面色青悴,脈弦伏而寸上溢,謂此緣脾陰大虧,水火熾盛,又因久咳肺虛,肝無所畏,遂下乘脾而上侮胃,致成關格,幸脈不數,易治也,宜先平其肝,俾不上衝而吐止,斯肺得下降而便行,令以黃連、肉桂各五分,隔湯蒸服飲下,覺吐稍止,即能食糕數塊,然二便脹不可支,令以大田螺一枚,搗爛,掩于丹田,以物系定,不逾時,二便俱行,所下皆青色,遂霍然而愈,時甲戌五月二十七日也。

白話文:

《續名醫類案》中記載:鮑錄飲先生在20多歲的時候,在夏天前往歙縣,受到暑熱的影響,出現了流鼻血的症狀。之後,流鼻血的症狀逐漸好轉,但偶爾吃梨之後,又開始出現嘔吐的症狀。醫師診斷為肝火旺盛,胃部寒冷,使用了各種方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後來,鮑錄飲先生聽說有人提到了「吐」這個字,就會立刻出現嘔吐的反應。於是,他前往吳門拜訪葉氏醫師進行診斷。葉氏醫師把脈後,發現他的脈搏沉細,於是開了附子理中湯給他服用,其中參、薑、附子各用三錢。

鮑錄飲先生服用附子理中湯後,出門走了一半多的路程,突然感到頭重目眩,趕緊返回住處,還沒進門就昏倒了。他的父親瞭解藥性,認為可能是附子中毒,趕緊煎了甘草水灌給他喝,過了好一陣子才甦醒過來。後來,就去掉了附子,繼續服用三劑藥,但嘔吐的症狀反而更嚴重了。於是,鮑錄飲先生再次前往診斷,葉氏醫師仍然讓他服用先前的藥方。

後來,鮑錄飲先生改由薛氏醫師診治,並向薛氏醫師說明瞭之前的情況。薛氏醫師開了六君子湯給他服用,連續服用了四劑,但都沒有效果。到了冬天,鮑錄飲先生受寒後咳嗽加重,一直到夏天都纏綿不愈。有一天,我偶然聽說了他的病情,知道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我詢問了他的情況,得知他之前患有嘔吐症,最近又出現了便祕。已經有七八天沒有吃東西了,只喝茶水解渴。換了好幾個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有的醫師建議用艾灸臍部的方法,但也都沒有反應。

我請鮑錄飲先生診脈,發現他的面色青黃,脈搏弦伏,寸脈上盛。我診斷他這是脾陰嚴重虧虛,水火盛旺,又因為咳嗽時間長,肺虛弱,肝臟失去約束,向下侵犯脾臟,向上侵犯胃部,導致閉塞不通。好在脈搏不快,很容易治療。

我認為應該先平息他的肝火,讓肝火不能向上衝擊,嘔吐的症狀才能停止。這樣,肺部就能下降,大便才能通暢。

我讓鮑錄飲先生服用黃連和肉桂,各五分,隔湯蒸服。他喝下去後,感覺嘔吐的症狀有所減輕,還能吃下幾塊糕點。但是,大便不通的症狀仍然很嚴重。於是我讓他取一枚大田螺,搗碎後敷在丹田部位,用布條固定。不久之後,大便就通了,排出的糞便都是青色的。鮑錄飲先生的病情很快就痊癒了。這是在甲戌年五月二十七日。

(按:甲戌為乾隆十九年,葉天士卒於乾隆十年,診疾者當是其後人,若出天士手,必不若是。)後以六味加減,入沙參、麥冬等,咳嗽亦止,向後常服養榮之劑,吐不復作。余按:鮑刊《名醫類案》,魏為校正,鮑賦夕陽詩,魏亦和作,二人之交情,非比尋常,蓋有由然矣。

白話文:

後來使用六味加減湯,加入沙參、麥冬等藥物,咳嗽症狀也停止了,此後經常服用養榮的藥物,吐血癥狀再也沒有復發。我認為:根據鮑刊所撰寫的《名醫類案》,這是一位名叫魏的人所校正的,鮑刊賦詩題為《夕陽》,魏也和詩做回應,兩個人的交情,肯定不同尋常,肯定有原因的。

上元葛芝山布衣鏞,少孤極貧,讀書僧寺,遇異人援書一卷,乃岐黃家言,其方甚秘,習之以治者效如神。群小兒戲,一人張口而跳,蹶伏門限,舌斷墮地,一人騎門限坐力猛,腎囊破,睪丸墜,葛悉為安之。自朝至日中,門庭如市,口講手畫無倦色,午後攜百錢獨遊,或採藥,或看花,或冒雨雪提酒榼訪知己。

白話文:

上元葛芝山有個布衣叫鏞,幼年喪父,極其貧困,在僧寺讀書,遇到了個奇人給了他一卷書,那是岐黃家派的醫書,書中的方子十分祕密,他學習並用來治病,療效神奇。一羣小孩兒玩耍,一個小孩兒張著嘴跳躍,被門檻絆倒,舌頭斷了,掉在地上;另一個小孩兒跨坐門檻,用力過猛,腎囊破裂,睪丸掉出,葛鏞都給他們治好了。從早晨到中午,葛鏞家門庭若市,他一邊口述一邊手畫,神色不倦;下午,他揣著一百個錢獨自遊玩,有時採藥,有時賞花,有時冒著雨雪提著酒壺去拜訪好友。

當道聞名,迎者沓至,則詭曰:葛某窮士,藉醫苟話,實無伎倆,昨誤殺人,群聚毆之,已遁矣。其志趣如此,尤精砭法,凡病赤遊風,汗不得發,死者十八九,宜以血代汗,葛削竹夾瓷鋒砭之,出血如珠,密排而不流立愈。蓋輕則皮不破,重則肉傷,無第二手也。咸豐癸丑三月,賊陷金陵,脅為內醫官,不從。

白話文:

當時他聲名大噪,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就託故說:「我葛某人是個窮儒士,藉助行醫餬口,實際上沒有什麼本事,昨天誤殺了人,被人羣起毆打,已經逃跑了。」他的志趣如此,特別精通砭法,凡是患有赤遊風,汗液不得發散的,十之八九都會死亡,宜以血代汗,葛洪削竹子夾住瓷器鋒利的砭針,血珠般地流出,緊密排列而不流動,立即使病人痊癒。因為輕微的砭刺,皮膚不破;嚴重的砭刺,肌肉受傷,沒有第二種方法可以比得上。鹹豐癸丑年三月,賊人攻陷金陵,脅迫他做內醫官,他不從。

十四日既夕,舁舊制兩棺於廳事,出白金九錠,分贈鄰里,且託身後事,遂與妻周氏縱飲沉醉,整衣冠,各入棺,呼其兄子蓋而釘之,時夜將半,至四更,聞棺中格格然,蓋氣始絕也。其友當塗馬鶴船學博壽齡為作詩,余撮其略如此,惜不得其治驗方云。

白話文:

初十四日的傍晚,把舊制的兩口棺材抬到客廳,拿出九錠銀子,分贈給鄰居們,並託付身後的事,然後和妻子周氏痛飲醉倒,整好衣冠,各自進入棺材,呼喚他的侄子蓋上棺材蓋並釘上釘子,這時夜已過半,到了四更天,聽見棺材裡格格響,蓋上的氣息已經斷絕了。他的朋友當塗馬鶴船是一位博學多才、高壽的人,為他作詩,我摘錄其中大意如此,可惜沒有得到他的治驗方。

陳載庵坤,居山陰之柯橋,承其父梅峰先生燦之傳,虛心臨證,屢救危殆,猶復廣搜書籍,研究忘倦。咸豐丁巳春,訪余於武林,相見恨晚,各出所藏秘笈互抄。載庵之長子幼時喉痛數日,遍體發疱如剝皮狀,痛癢難堪,醫者不識,載庵焦思無計,忽憶唐笠山《吳醫匯講》中曾載,名曰虜疱,須以蜜煎升麻拭摩,若不即療,必死。乃即如法治之,蜜隨塗隨消,二晝夜用蜜數升遂愈。

白話文:

陳載庵坤,是山陰人,家住在柯橋。他繼承了他父親梅峯先生燦的衣缽,虛心治病,反覆搶救危險的病人,仍然廣泛蒐集書籍,研究起來不知疲倦。鹹豐丁巳年春天,他到武林拜訪我,我們一見面就相見恨晚,互相拿出各自收藏的祕笈互抄。載庵的大兒子幼時喉嚨疼痛數天,全身都發出好像剝皮一樣的水皰,又疼又癢,很難受,醫生都不認識這種病,載庵焦急地也想不出辦法,忽然想起唐笠山的《吳醫匯講》中曾經記載過,這種病名為虜皰,需要用蜜煎升麻擦拭,如果不馬上治療就會死亡。他就照著這個方法治療,蜜水塗上去隨即消失。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用了數升的蜜終於治好了。

其好學之獲效有如此。

杭州趙芸閣泰,勤求醫理,洞燭病機,其戚有為醫誤治,服利濕藥以致危殆者二人,趙皆拯治獲痊。其一患淋症,小便澀痛異常,服五苓、八正等益劇,趙詢知小便濃濁,曰:敗精留塞隧道,非濕熱也。用虎杖散入兩頭尖、韭根等與之,小便得通而愈。其一膝以下腫,醫用五苓,腫更甚,趙以其腫處甚冷,而面色㿠白,知是陽虛,令服金匱腎氣丸而愈。

白話文:

杭州的趙芸閣太善於求索醫學之道,能洞悉病機。他的親戚中,有因誤治服用利濕藥以致危殆的人,趙都救治好了他們。其中一人患有淋症,小便澀痛異常,服用了五苓、八正等藥物後,病情更加嚴重。趙詢問他小便的情況,得知小便濃濁,便說:「是敗精留塞在尿道裡,而不是濕熱引起的。」他用虎杖散、兩頭尖、韭根等藥物給他治,小便就通暢了,病也好了。另一人膝蓋以下腫脹,醫生用五苓散治療,腫脹更加嚴重。趙看到他的腫處很冷,面色㿠白,知道是陽虛,於是讓服了金匱腎氣丸,病就好了。

夫南方濕病居多,此二症尤多挾濕者,茲獨不宜於利濕藥,可知治病不當執一,非學識之精者,焉能無誤哉?

吾邑沈吟梅州判炳榮,熟精醫理,官直隸時,曾治一婦,年二十八,因喪夫而得顛疾,時發笑聲,用六味地黃湯加犀角一錢,服二劑即痊。蓋笑主心,心生火,心鬱則火愈熾而上升,故以此藥交心腎,使火熄而病自已也。

白話文: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姓沈的州判,名為炳榮,他精通醫理。在直隸任官期間,他曾醫治過一位28歲的婦女,因喪夫而得了精神病,時常發出笑聲。沈判用六味地黃湯加上一錢犀角,服用兩劑就痊癒了。笑聲屬於心臟,心臟能生火,心臟鬱悶則火勢愈加旺盛而上升,因此用這個藥物來調和心臟和腎臟,使火熄滅而疾病自然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