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一 (9)
卷一 (9)
1. 保生
此所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可不鑑諸?(沈氏子余曾見之,屢應童子試不售,四十餘歲潦倒以卒,殆薄行之報。)
人至中年,每求延壽之術。有謂當絕欲者,有謂當服食補劑者。余謂修短有命,原不可以強求,如必欲盡人事,則絕欲戒思慮,二者並重,而絕欲尤為切要。至於服食補劑,當審氣體之宜,慎辨藥物,不可信成方而或失之偏,轉受其害也。
盧子繇《傷寒論疏鈔金錍》云:人不見風,龍不見石,魚不見水,鬼不見地,猶干祿者之不見害也。余為續之曰:人不見風,龍不見石,魚不見水,鬼不見地,猶好色者之不見病也。蓋人能不為財色所溺,則於保生之道,思過半矣。
行房忍精不泄,阻於中途,每致成疾。如內而淋濁,外而便毒等症,病者不自知其由,醫者鮮能察其故,用藥失宜,因而殞命者多矣,可不慎歟?
《史記·太倉公傳》載其診疾二十有四,得之內者有七,而死不治者有四。其一因於飲酒且內,其一因於盛怒接內,其一因於得之內而復為勞力事。養生者識此,當知所戒矣。
嚥氣不得法,反足為害。惟咽津較易,亦甚有益。每日於閒暇時正坐閉目,以舌遍擾口中三十六次,津既盈滿,分作三次嚥下,(咽時喉中須嘓嘓作聲),以意送至丹田。此法行之久久,大可卻病延年。余表兄周荔園(土煜),中年便血,誤服熱藥,遂成痼疾,身羸足痿,十載不痊,後乃屏棄方藥,專行此法,一年之後,諸恙悉愈,身體亦強健如初。
杭州郎二松十三歲患瘵垂危,聞某庵有道士功行甚高,往求治之,道士教以行八段錦法,謂能療疾,並可延年,遵而行之,三月後,病去若失。
張景岳稱其父壽峰公,每於五更嚥氣,因作噯以提之使吐,每月行吐法一二次,閱四十餘年,愈老愈健,壽至八旬以外。愈惺齋非之,以為陽明胃脈下行為順,若吐則上逆,頻吐理當損壽,何反益壽?殊未敢信。此說良是。夫古人汗吐下三法,皆治實證,若屬虛證,均非所宜。
張壽峰以吐而得壽,必體質強健,或素有痰飲,乃藉吐以推蕩積垢,他人不得輕易效之。
白話文:
保生
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難道不值得反思嗎?(沈姓友人曾見一案例,此人屢次應試落榜,四十多歲潦倒而終,大概是他品行不端的報應。)
人到中年,常常追求長壽的方法。有人說要禁慾,有人說要服用補藥。我認為壽命長短有天命注定,本來就不能勉強,但如果一定要盡人事,就要戒慾並戒除思慮,兩者都很重要,而戒慾尤其關鍵。至於服用補藥,要仔細考慮自身的體質,謹慎辨別藥物,不能輕信成方而導致偏頗,反而受害。
盧子繇《傷寒論疏鈔金錍》說:人看不見風,龍看不見石,魚看不見水,鬼看不見地,就像有官祿的人看不見禍害一樣。我接著說:人看不見風,龍看不見石,魚看不見水,鬼看不見地,就像好色的人看不見疾病一樣。人如果能不被財色所迷,那麼在養生之道上,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
房事忍精不洩,中途受阻,很容易導致疾病。例如,內有淋濁,外有便毒等症狀,病人自己往往不知道原因,醫生也很少能察覺其根本原因,用藥不當,因此而喪命的人很多,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史記·太倉公傳》記載,太倉公診治疾病二十多次,其中由內因引起的病有七次,而最終未能治癒而死去的有四次。一次是因為飲酒過度又房事,一次是因為盛怒後行房事,一次是因為內因導致的疾病後又過度勞累。養生的人了解這些,就應該知道應該戒除什麼了。
嚥氣的方法不正確,反而會有害。唯有嚥津比較容易,而且益處很大。每天在閒暇時間正襟危坐,閉目,用舌頭在口中攪動三十六次,唾液充滿後,分三次嚥下(嚥下時喉嚨要發出嘓嘓的聲音),用意念將唾液送至丹田。長期堅持這個方法,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我的表兄周荔園中年患便血,錯誤服用熱藥,導致病情纏綿,身體消瘦,腿腳無力,十年未愈,後來他摒棄了所有藥物,專門練習這個方法,一年後,所有疾病都痊癒了,身體也像以前一樣強健。
杭州郎二松十三歲患肺癆病危在旦夕,聽說某庵裡有位道行很高的道士,便前去求醫,道士教他練習八段錦,說能治病延年,他遵照去做,三個月後,病就好了。
張景岳稱讚他父親壽峰公,每天五更時嚥氣,然後做噯氣將胃中之物吐出,每月做一次或兩次這種吐氣的方法,持續了四十多年,越老越健康,壽命超過八十歲。愈惺齋批評這種方法,認為陽明胃脈向下運行是順暢的,如果嘔吐,就會逆行,經常嘔吐理應減壽,怎麼反而長壽呢?我不敢相信。這個說法是很合理的。古人的汗、吐、下三法,都是治療實證的,如果是虛證,都不適合。
張壽峰通過嘔吐而長壽,一定是因為他體質強健,或者本來就有痰飲,藉助嘔吐來排除積垢,其他人不能輕易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