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一 (10)
卷一 (10)
1. 慎藥
乩方之風,於今尤甚。神仙豈為人治病,大率皆靈鬼耳,故有驗有不驗。余所目擊者,都門章子雅患寒熱,乩方用人參、黃耆,痰塞而殞。蕭山李儀軒老年足痿,乩方用附子、熟地、羌活、細辛等味,失血而亡。彼惑於是者,效則謂仙之靈,不效則謂其人當死,乃假手於仙以斃之也。噫!是尚可與言乎?
藥以養生,亦以傷生,服食者最宜慎之。秀水汪子黃孝廉同年(燾),工詩善書,兼諳醫術。道光乙未,余與同寓都城庫堆衚衕,求其治病者踵相接。丙申正月,汪忽患身熱汗出,自以為陽明熱邪,宜用石膏,服一劑,熱即內陷;膚冷泄瀉神昏,三日遽卒。醫家謂本桂枝湯證,不當以石膏遏表邪也。
嵊縣吳孚軒明經鵬飛,司鐸太平,壬寅六月科試,天氣大熱,身弱事冗,感邪遂深。至秋仲疾作,初起惡寒發熱,病勢未甚,紹臺習俗,病者皆飲薑湯,而不知感寒則宜,受暑則忌也,服二盞,暑邪愈熾,遂致不救。
又有不辨藥品而致誤者,歸安陳龍光業外科,偶因齒痛,命媳煎石膏湯服之,誤用白砒,下咽腹即痛,俄而大劇,詢知其誤,急飲糞清吐之,委頓數日始安,猶幸砒湯僅飲半盞,以其味有異而舍之,否則殆矣。吾邑陳莊李氏子,夏月霍亂,延醫定方,有製半夏二錢,適藥肆入少,而購藥者眾,有新作夥者,誤以附子與之,服藥後腹即大痛發狂,口中流血而卒。李歸咎於醫,醫謂藥不誤,必有他故,索視藥渣,則附子在焉。
遂控藥肆於官,饋以金乃已。
世俗喜服熱補藥,如桂、附、鹿膠等,老人尤甚,以其能壯陽也,不知高年大半陰虧,服之必液耗水竭,反促壽命。余見因此致害者多矣。
禽蟲皆有智慧,如虎中藥箭而食青泥,野豬中藥箭食薺苨,雉被鷹傷貼地黃葉,鼠中礬毒飲泥汁,蛛被蜂螫以蚯蚓糞掩其傷,又知齧芋根以擦之,鸛之卵破以漏藥纏之。方書所載,不可勝數。今人不辨藥味,一遇疾病,授命於庸醫之手,輕者重,重者致死,亦可哀已。
凡服補劑,當審氣體之所宜,不可偏一致害。葉天士《景岳全書發揮》云:沈赤文年二十,讀書明敏過人,父母愛之,將畢姻,合全鹿丸一料,少年四人分服,赤文於冬令服至春初,忽患渾身作痛,漸漸腹中塊痛,消瘦不食,渴喜冷飲,後服酒蒸大黃丸,下黑塊無數,用水浸之,胖如黑豆,始知為全鹿丸所化,不數日熱極而死。同服三少年,一患喉痹,一患肛門毒,一患吐血咳嗽,皆死。
此乃服熱藥之害也。《葉天士醫驗錄》云:黃朗令六月畏寒,身穿重棉皮袍,頭帶黑羊皮帽,吃飯則以火爐置床前,飯起鍋熱極,人不能入口者,彼猶嫌冷,脈浮大遲軟,按之細如絲。此真火絕滅,陽氣全無之證也。方少年陽旺,不識何以至此,細究其由,乃知其父誤信人云:天麥二冬膏,後生常服最妙。
白話文:
慎藥
民間乩童開的藥方盛行,尤其現在更甚。神仙真的會為人治病嗎?大多數都是依託鬼神之說,所以有時有效,有時無效。我親眼見到的例子:京城章子雅患寒熱,乩童開的方子用人參、黃耆,結果痰塞而死。蕭山李儀軒老年腳痿,乩童開的方子用附子、熟地、羌活、細辛等藥,結果失血而亡。那些迷信的人,藥方有效就說是神仙靈驗,無效就說是病人命該如此,實際上是藉著神仙之名害死人。唉!這還能說什麼呢?
藥物可以養生,也可以傷生,服用藥物的人最應該謹慎。秀水汪子黃孝廉(燾),詩書醫術樣樣精通。道光乙未年,我和他同住京城庫堆衚衕,求他治病的人絡繹不絕。丙申正月,汪子黃突然患身熱出汗,自以為是陽明熱邪,應該用石膏,服藥一劑後,熱邪反而內陷;皮膚冰冷,泄瀉神昏,三天就突然死了。醫生說這是桂枝湯的證候,不應該用石膏來遏止表邪。
嵊縣吳孚軒明經鵬飛,在太平縣做司鐸,壬寅六月參加科考,天氣炎熱,身體虛弱,事務繁忙,感受邪氣很深。到秋季病情加重,一開始惡寒發熱,病情還不算嚴重,紹興那邊的風俗,病人就喝薑湯,卻不知道感受寒邪應該喝,感受暑邪卻忌諱喝,喝了兩碗薑湯,暑邪反而更盛,最終導致無法搶救。
還有因為不辨藥品而導致誤服的例子:歸安陳龍光,外科醫生,偶然牙痛,讓媳婦煎石膏湯喝,卻誤用了砒霜,服下後腹部立即疼痛,很快劇烈起來,知道是誤服後,急忙喝糞清催吐,虛弱了好幾天才好轉,幸好只喝了半碗砒霜湯,因為味道奇怪而沒喝完,否則就危險了。我家鄉陳莊李氏的兒子,夏天患霍亂,請醫生開了方子,其中製半夏兩錢,恰巧藥店裡剛進少許,而買藥的人很多,有新進的貨,藥店誤用附子給了他,服藥後腹部劇痛,發狂,口中流血而死。李家把責任歸咎於醫生,醫生說藥沒有錯,一定有其他原因,要求查看藥渣,結果發現是附子。
於是把藥店告到官府,送禮金才罷休。
世俗喜歡服用溫熱補藥,像桂枝、附子、鹿膠等,老年人尤其如此,認為這些藥能壯陽,卻不知道老年人大多陰虛,服用這些藥必定耗損精液,導致體液枯竭,反而縮短壽命。我見過很多因此受害的例子。
禽獸蟲魚都有自己的智慧,比如老虎中了箭,會吃青泥;野豬中了箭,會吃薺菜;雉鳥被鷹傷了,會貼地黃葉;老鼠中了砒霜毒,會喝泥水;蜘蛛被蜂螫了,會用蚯蚓糞掩蓋傷口,還會用芋頭根擦拭傷口;鸛鳥的卵破了,會用漏藥纏繞它。方書上記載的例子,數不勝數。現在人卻不辨藥味,一遇到疾病,就把性命交到庸醫手中,輕者加重病情,重者致死,真是可悲啊!
凡是服用補藥,必須審視身體的實際情況,不可一味偏執而造成傷害。葉天士《景岳全書發揮》記載:沈赤文二十歲,讀書聰明過人,父母非常疼愛他,正要結婚,服用了全鹿丸一料,四個年輕人分服,赤文在冬天服用到春天,突然全身疼痛,漸漸腹部塊狀疼痛,消瘦不食,口渴喜冷飲,後來服用酒蒸大黃丸,排出許多黑色塊狀物,用水浸泡,像胖黑豆一樣,才知道是全鹿丸造成的,幾天後熱極而死。同服的另外三個年輕人,一個患喉痹,一個患肛門腫毒,一個患吐血咳嗽,都死了。
這就是服用溫熱藥物的害處。《葉天士醫驗錄》記載:黃朗令六月畏寒,身穿厚厚的棉袍,頭戴黑羊皮帽,吃飯時要在床前放火爐,飯菜剛出鍋,熱得人吃不下,他還嫌冷,脈象浮大遲軟,按下去細如絲線。這是真火熄滅,陽氣全無的證候。當時人年輕陽氣旺盛,不明白為何如此,細究其原因,才知道他父親誤信別人說:天麥二冬膏,年輕人常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