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五 (13)
卷五 (13)
1. 食忌
《本草》云:多食韭,神昏目暗。多食蔥,神昏發落,虛氣上衝。多食萊菔動氣。多食芥菜,昏目動風發氣。又云:虛人食筍多致疾。浙人食匏瓜多吐瀉。馬齒莧葉大者,妊婦食之墮胎,此類不可勝數,尋常蔬菜亦足為患。其它可知,養生家所以必慎食物也。
石門趙屏山明經宗藩自寧波旋里,過紹興,訪友于郡城,一僕家在城外,乞假歸省,途中買鱔魚至家,使其妻烹之,適其鄰人來視,遂留共食,食畢皆口渴腹痛叫號,移時而死,其身化為血水,僅存發骨,識者謂誤食斜耕而然,趙次日俟僕不至,遣人往問,始知其故,遂終身不食鱔。余按:鱔身尾皆圓,斜耕身尾皆扁,口有二須,可以此為辨。
然鱔有昂頭出水二三寸者,為它物所變,其毒亦能殺人,養生家宜慎用之。
山谷產菌,種類不一,食之有中毒者,往往殺人,蓋蛇虺毒氣所蘊也。咸豐五年六月初三日,烏程縣施家橋吳如玉之母,山中採菌甚多,族人吳聚昌之妻乞而分之,炒熟以佐夜飯,有子媳與女同食之,二更後,嘔吐腹痛,至天明四肢抖縮,肉跳齒咬,四人同時殞命,如玉之母,亦食之而死,雞食吐出之物,頃刻即斃,剖視腹中,只有硬肝,余皆腐成毒汁。
夫山人食菌,本為常事,麥熟及寒露時,菌甚多,味極美,蘇州有熬成油者,預為持齋過夏之需,取其鮮也。今吳姓家食菌而死者五人,可謂奇慘。烏程楊毅亭封翁炳謙,特為作記刊傳以示戒。
言若必欲食之,須用銀器同煮,(須久置待冷試驗),銀有青黑色者,斷不可食,如中其毒,飲以糞汁可解,又地漿水亦可解毒,其法於牆陰地掘二三尺深,以水傾入攪勻,取上面澄清水冷飲之。
(按:《東林山志》云:五月雨水浸淫之時,蕈生於山谷、惟淡紅色、黃色者無毒可食,寒露生者,色白名寒露蕈,亦無毒可食,其大紅者、黑者有毒殺人,人或中之,食糞汁可解。又《衛生錄》云:蕈上有毛,下面光而無紋者,及仰卷赤色者,或色黑及煮不熟者,並不可食。《物理小識》云:以燈心和蕈煮,或以銀簪淬之,燈心與簪黑色者即有毒。
)《清異錄》云:湖湘習為毒藥以中人,其法取大蛇斃之,厚用茅草蓋掩,幾旬則生菌,菌髮根自蛇骨出,候肥盛採之,令乾搗末,糝酒食茶湯中,遇者無不赴泉壤,世人號為「休休」。觀此則菌之生自蘊毒者,往往有之,服食家可不慎歟?
白話文:
食物禁忌
《本草》書中說:韭菜吃多了,會使人精神恍惚、視力模糊。蔥吃多了,會使人精神不振、脫髮,虛弱的氣向上衝。蘿蔔吃多了會使氣不順暢。芥菜吃多了,會使人頭昏眼花、容易動風、氣不順。書中又說:虛弱的人吃竹筍容易生病。浙江一帶的人吃匏瓜容易上吐下瀉。馬齒莧葉子大的,孕婦吃了會導致墮胎,這類食物的禁忌數不勝數,連平常的蔬菜也可能帶來禍患。其他的禁忌由此可知,所以養生的人必須謹慎選擇食物。
明朝經學家趙屏山從寧波回到家鄉,路過紹興,在城裡拜訪朋友。他的一個僕人家住在城外,請假回家探親。途中買了鱔魚帶回家,讓妻子烹煮。恰好鄰居來訪,便留下來一起吃。吃完後,大家都感到口渴腹痛,大聲叫喊,不久就死了,身體化成血水,只剩下頭髮和骨頭。懂的人說這是因為誤食了「斜耕」。趙屏山第二天等不到僕人回來,派人去打聽,才知道這件事,從此終身不再吃鱔魚。我認為:鱔魚全身圓滾滾的,而「斜耕」身體扁平,嘴邊有兩條鬚,可以用這個來區分。
然而,有的鱔魚會抬頭露出水面二三寸,這是被其他東西變成的,毒性也足以殺人,養生的人應該謹慎食用。
山谷中產生的菌類,種類很多,吃了有中毒的,常常會導致死亡,因為它們吸收了蛇毒。咸豐五年六月初三,烏程縣施家橋吳如玉的母親在山裡採了很多菌,族人吳聚昌的妻子向她要了一些,炒熟後當作晚餐配菜。吳聚昌的兒子媳婦和女兒一起吃了,到了半夜,開始嘔吐腹痛,天亮時四肢抽搐,肌肉跳動,牙齒緊咬,四人同時死亡。吳如玉的母親也吃了菌而死。雞吃了他們吐出來的東西,立刻就死了。剖開雞的肚子,發現裡面只有硬化的肝臟,其他內臟都腐爛成了毒汁。
山裡人吃菌類本來是很平常的事,麥子成熟和寒露時節,菌類很多,味道非常鮮美。蘇州有人會把它熬成油,預先準備作為齋戒過夏天的食物,就是為了保持菌類的新鮮。現在吳姓一家人因為吃菌而死了五個人,真是太慘了。烏程的楊毅亭封翁炳謙,特地為此寫文章刊印,用來警示世人。
文章說如果一定要吃菌類,必須用銀器一同烹煮(要放置一段時間冷卻後再試驗),如果銀器變成青黑色,就絕對不能吃。如果中了毒,可以喝糞汁來解毒,另外,用「地漿水」也可以解毒,方法是在牆根陰涼處挖二三尺深的坑,倒入水攪勻,取上面澄清的水冷飲。
(據《東林山志》記載:五月雨水多的時候,菌類生長在山谷中,只有淡紅色和黃色的菌類沒有毒可以食用,寒露時節生的菌類,顏色是白色的,叫做寒露蕈,也沒有毒可以食用。那些大紅色和黑色的菌類有毒會殺人,有人中毒了,吃糞汁可以解毒。又據《衛生錄》記載:菌類上面有毛,下面光滑沒有紋路的,以及向上捲曲呈紅色的,或者是黑色的,還有煮不熟的,都不能吃。《物理小識》記載:用燈芯和菌類一起煮,或者用銀簪子浸在裡面,如果燈芯和銀簪子變成黑色的,就表示有毒。)《清異錄》記載:湖湘一帶的人習慣用毒藥來害人,他們的方法是將大蛇打死,用厚厚的茅草蓋住,幾十天後就會長出菌類,菌絲從蛇骨長出,等到肥大時採摘,曬乾磨成粉末,撒在酒、食物或茶湯中,吃到的人沒有不死的,世人稱之為「休休」。由此看來,菌類生來就帶有毒性的,常常會有,服食的人不能不謹慎啊!
2. 酒
許元仲《三異筆談》謂蔡孝廉焜毒不飲酒,公車北上,苦寒飲燒酒,甘之,遂非此不飲,如是者二十餘年,一夕扃戶寢,晌午猶不起,家人扶扉而入,室中滃然,衾帳皆焦,半身燼矣,手猶握煙管,竟與《本草》所載倚馬焚身事同,蓋煙火引線,倏如爆竹之發耳。又會稽陳端甫學博慶儒言,其同鄉某生,酒戶甚大,一夕飲燒酒滿罌,復吸水煙,忽火自腹發,骨肉半成焦炭,嗜燒酒者,可以為戒。
白話文:
許元仲在《三異筆談》中說,蔡孝廉焜本來不喝酒,進京趕考時,因為天氣寒冷而喝了燒酒,覺得味道很好,從此就非燒酒不喝,這樣過了二十多年。有一天晚上,他關上門睡覺,到了中午還沒起床,家人推開門進去,屋裡煙霧瀰漫,被子和帳子都燒焦了,半個身體都燒成了灰燼,手裡還握著煙管,竟然和《本草》裡記載的倚靠馬匹而焚身的事例相同,大概是煙火引燃了衣物,就像爆竹爆炸一樣。另外,會稽的陳端甫學博慶儒說,他同鄉有個書生,酒量很大,有一天晚上喝了一整壇燒酒,又抽水煙,突然火從肚子裡燒起來,骨頭和肉都燒成焦炭,喜歡喝燒酒的人,應該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