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藥品

余謂藥之無真,如桑寄生、川鬱金、化州陳皮之類,求之肆中,悉皆他物,以之治病,必不見效,均當勿用。

冬雪水(臘雪更佳)救時疫不熱症,獲效最速。余在杭州,每遇冬雪,即取藏壇中,咸豐戊午四月,輿夫王姓發熱身腫,嘔吐不食,心口大熱,似有一大塊塞住胸間,病逾十餘日,已危篤,其妻來求藥,乃以雪水與之,飲一大碗,即安睡半時許,遍身大汗,身涼思食而痊。時其鄰祝氏婦,聚孕數月,亦患熱症甚劇,王氏婦以所餘雪水令飲,亦即熱退獲痊。

方書言白果食滿百枚者死,以其壅氣也。由此推之,凡菱、芋、南瓜等滯氣之物,俱不可多食,病人尤忌。

楝根皮出土者殺人,《續名醫類案·中毒門》謂楝樹根出土者殺人。朱氏子腹痛,取楝子東南根煎湯服之,少頃而絕。余按:《本草》謂楝樹雄者根赤有毒殺人,雌者色白入藥用,是楝根之有毒,不得僅以出土者概之矣。

繆仲淳《廣筆記》:方藥有用紫河車、胎元、孩兒骨、化屍場燒過人骨等,其為《本草註疏》復備言天靈蓋、人胞、初生臍帶之功效,未免有傷陰德,不若《本草綱目》之於人骨、人胞、天靈蓋,深以殘忍為戒,然臚列氣味主治及方,似當概從刪削,詳述用之者,有損而無益,庶幾為仁人之言乎?

今之所云沙苑蒺藜,即古之白蒺藜,今之所云白蒺藜,乃古之茨蒺藜也。今之所云木通,即古之通草,今之所云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今之所云廣木香,即古之青木香,今之所云青木香,乃古之馬兜鈴也。岐黃家用藥,豈得泥古而不從今耶?

周乙蒺耆患遍體發細瘰甚癢,以枸骨葉煎湯代茶服之獲痊,按:枸骨,一名貓兒刺,俗名十大功勞,味苦甘平,葉生五刺,九月結子,色正赤。《本草匯言》稱其去風濕,活血氣,利筋骨,健腰腳。《本經逢原》稱其活血散瘀,又能填補髓臟,固斂精血,今方士每用數斤去刺,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治勞傷失血痿軟,往往獲效,似其能調養氣血,而無傷中之害也。蓋其功用至宏,而醫者概不以入湯劑,屈此良藥矣。

《廣陽雜記》云:余昔在杭遇一滿州老人,雙目皆矇,藥不能立時奏效。有貨空青者,其人酬以重價,將用之矣,始問之余。余曰:此物生銅坑中,必銅精也,銅性能伐肝,有餘之症,目無不愈,今公年老而脈症俱虛,當用溫補之品,若用此,當無益有損。其人且信且疑,乃破青取水,先點右目,一夜大痛,目精爆焠,始悔不用余言,而猶賴余獲全其左目也,後用養脾滋陰之劑,將及一載,左目復明。觀此益知審症用藥,辨品宜精,未可輕用也。

梧桐入藥者少,然有二方可傳。泄瀉不止,服諸藥罔效者,用梧桐葉煎湯浴足,大有神效。(《海上仙方》。)疝氣常食梧桐子效。(《齊有堂醫案》。)

白話文:

[藥品]

很多藥材市面上都以假亂真,例如桑寄生、川鬱金、化州陳皮等,藥店裡賣的根本不是真正的藥材,拿這些假藥治病當然沒效,絕對不能使用。

冬天下的雪水(臘月下的雪水更好),治療當時流行的不發熱疾病,療效最快。我在杭州時,每次下雪,就會收集起來儲存。咸豐戊午年四月,有個姓王的搬運工發燒、身體浮腫、嘔吐、不吃東西,心口非常熱,感覺胸口好像被一塊大東西堵住,病了十多天,已經病危了。他妻子來求醫,我就給他喝雪水,喝了一大碗後,就睡了半個多小時,全身大汗,身體涼快下來,想吃東西了,病就好了。當時他鄰居祝家的一個孕婦,懷孕幾個月,也得了嚴重的發熱症,王妻用剩下的雪水給她喝,她的熱也退了,病也好了。

醫書上說吃一百顆白果會死,因為它會導致氣機阻塞。以此推論,像菱角、芋頭、南瓜等容易導致氣機阻塞的食物,都不能多吃,病人更應該忌口。

楝樹根皮剛挖出來就帶有毒性,會致人死亡,《續名醫類案·中毒門》也記載楝樹根剛挖出來是會致命的。有個朱姓人家的孩子肚子痛,用楝樹東南方向的樹根煎湯給他喝,不久就死了。我查閱《本草綱目》後發現,楝樹雄樹的根是紅色,有毒,會致人死亡;雌樹的根是白色,可以入藥。所以,楝樹根是否有毒,不能單純以是否剛挖出來來判斷。

繆仲淳的《廣筆記》中記載,有些方劑使用紫河車、胎盤、胎兒骨骼、焚燒屍體後的人骨等藥材,而《本草註疏》也詳細記載了天靈蓋、胎盤、新生兒臍帶的功效,這些做法未免有傷天害理,不如《本草綱目》對人骨、胎盤、天靈蓋的描述,明確指出其殘忍性,應當予以刪除。詳細說明這些藥材的危害,比詳細說明其功效更有益於世人。

現在所說的沙苑蒺藜,就是古代的白蒺藜;現在所說的白蒺藜,是古代的茨蒺藜。現在所說的木通,就是古代的通草;現在所說的通草,是古代的通脫木。現在所說的廣木香,就是古代的青木香;現在所說的青木香,是古代的馬兜鈴。中醫用藥,怎麼能拘泥於古法而不用現代的藥名呢?

周乙蒺耆全身長了很多細小的、很癢的瘰癧,用枸骨葉煎湯代替茶喝,病就好了。枸骨,又名貓兒刺,俗名十大功勞,味苦甘平,葉子上有五個刺,九月結果,果子是紅色的。《本草匯言》記載它能祛風濕、活血、利筋骨、健腰腿。《本經逢原》記載它能活血散瘀,還能填補骨髓,固斂精血。現在的方士常用幾斤枸骨(去除刺),加上二三斤紅棗,熬成膏狀,治療勞傷失血、痿軟,常常有效,看來它能調養氣血,而且沒有什麼副作用。它的功效很大,但是醫生卻很少把它用於湯劑,真是可惜了這麼好的藥材。

《廣陽雜記》記載:我以前在杭州遇到一個滿族老人,雙眼都瞎了,用藥都治不好。有個賣孔雀石的人,老人願意出高價購買,準備用它治療。他先來問我。我說:「這種東西長在銅礦裡,肯定是銅精,銅能傷害肝臟,對於肝火旺盛的人,眼睛病症肯定能治好,但是您年紀大了,脈象和症狀都虛弱,應該用溫補的藥物,如果用孔雀石,肯定沒益處反而有害。」老人既相信又懷疑,還是把孔雀石弄碎取水,先點在右眼上,一夜之間劇痛無比,眼珠都爆裂了,才後悔沒聽我的話,還好左眼保住了。後來用養脾滋陰的藥物治療,將近一年,左眼才復明。由此可見,診斷和用藥要精確,辨別藥物更要仔細,不能隨便用藥。

梧桐入藥的很少,但有兩個方子可以流傳下來:拉肚子不停,服用其他藥物都沒效果的,可以用梧桐葉煎湯泡腳,效果很好。(《海上仙方》)疝氣可以經常吃梧桐子。(《齊有堂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