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四 (9)
卷四 (9)
1. 腿
表兄周乙藜學博士照,於道光壬寅年患腿熱,而按之不熱,行步無力,不痛不腫,延醫診治,謂是濕熱,重用防己,服之忽心悸不寐,別招醫治,謂是陰虛,用熟地等藥,心悸仍然,腿患益甚,腿肉日削,食少神憊,勢就危殆,時乙藜家質庫中友朱光甫能醫,乃令治之,曰:此痿病也。誠然是濕熱,誠然是陰虛,然專治一端則誤矣。
投以清燥湯,病日減,繼用虎潛丸法,出入增損,至三百劑始復原。乙藜因是潛玩醫書,深究脈學,為人治病屢奏效。
方書言風勝則引,濕勝則腫,寒勝則痛,此亦未可泥也。道光己丑年,先君子薌畇公,(時年四十有九。)患兩腿熱痛,不能行步,醫家用蠲痹湯、巴戟天湯不效,反加劇,且腫,色青紫,又以為陰虧,用虎潛丸,痛益甚,飲食少進,乃至震澤,就吳雪香先生診之,(先生震澤縣庠生,中歲懸壺,審症精細,求治者盈門。
)切脈濡數,患處腫痛,詢知酒戶素大,謂是濕熱致患,用苡仁、海桐皮、防己、蠶砂、川萆薢、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藥,日有起色,不一月全愈。余按:痛而熱,則不當用溫藥。蠲痹湯等所以不效也。此猶理之顯著者,而知之者鮮焉。甚矣!醫道之難明也。
熱病愈後,往往歸之於足,發熱腫痛,不治則痛甚而死,或至殘廢,如截足風之類。咸豐戊午春,余母周太孺人,偶發寒熱,忽患此症,時余在杭州,內人周婉霞在家侍奉,檢醫書得一方,用廣膠一兩,入糟、醋、薑、蔥汁,四味烊化成膏,攤紙或布上,貼患處,痛立止。
(糟入醋中,將糟鑿碎調勻,濾出汁,去糟渣,勿用薑汁,不必多,只少許,蔥汁較薑汁多一半,糟醋汁須三四倍於蔥汁。)
庚申冬初,姬人李氏患伏暑,愈後兩足腫而不紅,其痛尤劇,服去濕清熱藥不效,用此方治之,痛亦立止,真神方也。因憶道光年間,鄰人陳氏婦曾患此症,諸醫莫能療治,後以足浸冷水中,號呼痛絕而殞。惜當時未得此方拯之,特詳志於此,願有志者廣傳焉。
白話文:
表哥周乙藜學問淵博,在道光壬寅年時,得了腿部發熱的病,但按壓腿部卻不覺得熱,走路無力,也不會疼痛或腫脹。他請醫生診治,醫生說是濕熱引起的,開了大量的防己給他服用。結果他開始心悸、失眠。又找了其他醫生治療,醫生說是陰虛,給他服用熟地等藥,但心悸仍然沒有改善,腿部疾病反而更加嚴重,腿上的肌肉一天天消瘦,食慾不振,精神萎靡,情況非常危急。
當時,周乙藜家開當鋪的朋友朱光甫懂醫術,便請他來醫治。朱光甫說:「這是痿病啊。雖然確實有濕熱,也確實有陰虛,但如果只針對其中一個病因治療,那就錯了。」
他開了清燥湯給周乙藜服用,病情每天都在好轉。接著,又使用虎潛丸的藥方,並根據情況增減藥材,經過三百多劑藥的治療,周乙藜才完全康復。從此,周乙藜開始仔細研究醫書,深入鑽研脈學,為人治病,屢屢奏效。
醫書上說,風邪盛行會導致肢體抽搐,濕邪盛行會導致腫脹,寒邪盛行會導致疼痛。但這些說法並非絕對。道光己丑年時,我父親薌畇公(當時四十九歲)兩腿發熱疼痛,無法行走。醫生給他開了蠲痹湯、巴戟天湯等藥,都不見效,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還出現了腫脹,顏色呈現青紫色。醫生又認為是陰虛,便開了虎潛丸,結果疼痛更加劇烈,飲食也吃不下。後來,父親到震澤,請吳雪香先生診治(吳先生是震澤縣的讀書人,中年開始行醫,診斷病情非常仔細,求診者絡繹不絕)。
吳先生把脈後發現脈象濡數,患處腫痛,詢問後得知我父親平時飲酒量大,判斷是濕熱導致的疾病,便開了薏仁、海桐皮、防己、蠶砂、川萆薢、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藥。父親服藥後,病情一天天好轉,不到一個月就完全康復了。我認為,痛而且發熱,就不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蠲痹湯等藥之所以沒有效果,原因就在這裡。這是很顯而易見的道理,但能明白的人卻很少。醫學道理真是深奧難懂啊!
熱病痊癒後,常常會遺留腿部疾病,出現發熱腫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疼痛加劇而死亡,或者導致殘疾,就像截足風之類的疾病。咸豐戊午年春天,我母親周太孺人,偶爾發冷發熱,突然患上這種腿部疾病。當時我在杭州,我妻子周婉霞在家侍奉母親。她查閱醫書找到一個藥方,用廣膠一兩,加入酒糟、醋、薑汁、蔥汁,四種材料融化成膏狀,攤在紙或布上,貼在患處,疼痛立刻停止。
(製作方法是:將酒糟放入醋中,搗碎混合均勻,濾出汁液,去除酒糟殘渣,薑汁不用太多,只需少量,蔥汁要比薑汁多一半,酒糟醋汁要比蔥汁多三四倍。)
庚申年冬天,我的妾室李氏患了伏暑,痊癒後兩腳腫脹但不發紅,疼痛卻非常劇烈,服用祛濕清熱的藥也沒有效果。後來用這個藥方治療,疼痛也立刻停止,真是神效的藥方啊!因此,我想起了道光年間,鄰居陳氏的妻子也曾患上這種疾病,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後來她把腳浸泡在冷水中,結果疼痛難忍而死。當時很可惜沒有得到這個藥方來救她。我特地詳細記錄下來,希望有志之人能廣為傳播這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