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求醫

漢郭玉曰:「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疆不能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夫玉為一代良工,而猶若此,矧在中醫,使臨以威嚴,必畏慄失措,而診治有誤矣。《薛立齋醫案》云:一穩婆止有一女,分娩時,巡街御史適行牌取視其室,分娩女因驚嚇,未產而死。

白話文:

東漢時代的郭玉說:「地位高貴的人處於尊貴高上的位置,俯視臣子,臣子懷著恐懼的心理面對他,這種治療環境有四個困難。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見而不相信臣子,這是第一個困難;將自己管理得不好,這是第二個困難;骨骼肌肉不強壯,沒有藥力,這是第三個困難;貪圖安逸,厭惡勞動,這是第四個困難。即使是玉,也是可以傳代的良工,而困難尚若如此,何況是普通的醫者,如果以威嚴的氣勢對待他,他一定會恐懼得不知所措,而診治就會出錯。薛立齋的《醫案》中記載:一個穩婆只有一位女兒,分娩時,負責巡視街道的御史恰巧到她家來執行牌令,見她的房間,分娩中的女兒嚇得死去了。」

後見御史以威顏分付,迨視產母,胎雖順而顧偏在一邊,以致難產,因畏其威,不敢施手,由是母子俱不能救。即此推之,凡求醫治病,斷不可恃勢分之尊也。

白話文:

後來看到御史以威嚴的態度發佈命令,等到診察產婦時,胎兒雖然是順產的姿勢,但卻偏在一邊,導致難產,因此畏懼御史的威嚴,不敢施加援手,結果母子都無法挽救。以此類推,凡是尋求醫治疾病的,絕對不可依仗權勢、地位來區別對待。

凡病不能自治,必求治於醫者,而其要則有四焉。一曰擇人必嚴,醫者之品學不同,必取心地誠謹,朮業精能者,庶可奏功。一曰說症必詳,脈理淵微,知之者鮮,惟問可究病情,乃醫之自以為是者,往往厭人瑣語,而病家亦不能詳述,此大誤也,故凡求醫診治,必細述病源,勿憚其煩。

白話文:

凡是生病不能自己治好的,一定會求助於醫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選擇醫生一定要嚴格,醫生的品德和學問各不相同,一定要選擇心地誠實謹慎,醫術精湛的人,這樣纔有可能治好病。第二個原則是講述病情一定要詳細,脈理深奧微妙,知道的人很少,只有細問才能探究出病情,但是有些自以為是的醫生,往往厭煩別人的囉嗦,而病人也不能詳細地敘述病情,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所以凡是求醫診治,一定要詳細地敘述病源,不要怕麻煩。

一曰察藥必慎,藥之偽者不必論,即尋常品味,肆中人粗心,往往以他物攙溷,必親自檢視,方免舛誤,至炮煎諸法,亦宜精審,服之斯可獲效。一曰錄方必勤心,俗於醫者所定之方,服藥既訖,隨手棄擲,余謂宜匯錄一冊,以備檢閱,此不過舉手之勞耳,有心人見之,則上工之治驗,固可採以示法,中工之方案,亦可因以徵學識之淺深,品詣之高下,而定其取捨矣。

白話文:

第一種是仔細考察藥物,假的藥物不必說,就是日常用品,藥店的人粗心大意,常常用其他東西混雜,一定要親自檢查,才能避免差錯。至於炮製煎熬等方法,也應該精益求精,服用纔能有效。第二種是勤於記錄方劑,一般醫生開的方劑,服藥後就隨手丟掉,我認為應該彙集到一本冊子裡,以便於檢閱。這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有心人看到這,高明醫生的治療經驗,自然可以採納為法。醫術稍遜的醫生的方案,也可以藉此考察他們學識的深淺,品德的高下,然後決定取捨。

《錢塘縣誌·方技傳》:沈好問精小兒醫,尤善治痘,江魯陶子一歲,痘止三顆,見額上、耳後、唇傍,好問曰:兒痘部位心腎脾三經逆傳,土剋水,水剋火,宜攻不宜補,攻則毒散,補則臟腑相戕。治至十四日,痘明潤將成矣,好問曰:以石膏治之,恐胃土傷腎水。俗醫憐兒小,謬投以參,好問見之,驚曰:服參耶?不能過二十一日矣。

兒卒死。夫治痘已有成效,竟為庸醫所誤,由於恆情皆畏攻而喜補也,此亦可為任醫不專之戒。

白話文:

《錢塘縣誌·方技傳》:沈好問是一位精通小兒醫學的醫師,特別擅長治療痘瘡。江魯陶的兒子一歲時得了痘瘡,只有額頭、耳朵後面和嘴脣旁邊三個痘瘡。沈好問說:嬰兒痘瘡部位位於心經、腎經和脾經的逆傳部位,土剋水,水剋火,應該攻而不宜補,攻則毒散,補則臟腑互相傷害。治療到第十四天,痘瘡已經開始成熟。沈好問說:用石膏來治療,恐怕胃土會損傷腎水。一般的醫生憐惜小嬰兒,誤用人參來治療。沈好問看到後,驚訝地說:給他服用人參了嗎?恐怕活不過二十一天了。

贈醫詩鮮有佳者;近閱臨川李小湖回卿(聯琇)《好云樓初集》中,有贈醫士費晉卿明經詩,語殊警惕。咸豐中,回卿督學江蘇,知江蘇有二名醫,一為陽湖吳仲山《斐融》,居印墅,一為武進費晉卿伯雄,居孟河城,遂並訪之。吳以回卿未有子,投補劑為嗣育計。費謂回卿肝陽過旺,心腎兩虧,投以養心平肝之劑。

白話文:

很少有好的贈醫詩;但最近看到臨川李小湖回卿(聯琇)《好雲樓初集》中,有贈給醫生費晉卿明經的詩,語句非常警醒。鹹豐年間,回卿在江蘇督學,知道江蘇有兩位名醫,一位是陽湖吳仲山《斐融》,住在印墅,一位是武進費晉卿伯雄,住在孟河城,於是都拜訪了他們。吳仲山認為回卿沒有兒子,給他開了補藥,幫助他生育。費晉卿認為回卿肝陽過旺,心腎兩虧,給他開了養心平肝的藥。

回卿主費說,因贈以詩云:儒林與文苑,千秋照簡編,豈無藝術傳,別表冠世賢。華佗許穎宗,婦孺驚若仙,本草三千味,《難經》八十篇。格致即聖學,名與精神傳,況用拯危殆,能奪造化權。活人較良相,未知誰後先,莘渭不巷遇,隻手難迴天。孟城一匹夫,所值蒙生全,日濟什百人,功德幾萬千。

大哉農軒業,托始堯舜前。

白話文:

回卿為你的盛情款待而感謝並贈詩云:儒學與文苑,千秋流芳永遠都不會被人遺忘,豈能沒有藝術流傳下來,特別表彰世間賢能。華佗與許穎宗,婦孺皆知驚為仙,本草藥物有三千多味,《難經》有八十篇。格物致知就是聖人的學問,美名與精神永遠流傳,何況用醫術來拯救危急的病人,能夠掌握造化大權。救活一人比當上賢相還要偉大,不知道誰會成為後世楷模,莘渭兩河相距遙遠無緣相逢,隻手難以挽救危局。孟城的某位大夫,他所救的人數以萬計,他每天都要救助上百人,功德累積無數。

2. 診法

寇宗奭云: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張子和云:凡看婦病,當先問娠。又云:凡治婦病,不可輕用破氣行血之藥,恐有娠在疑似間也。彭用先云:凡看產後病,須問惡露多少有無。此婦科要訣也。沈芊綠雲:嬰兒臟氣未全,不勝藥力,周歲內非重症,勿輕易投藥,須酌法治之,即兩三歲內,形氣畢竟嫩弱,用藥不可太猛,峻攻峻補,反受藥累。此幼科之要訣也。

白話文:

寇宗奭說:凡是看婦女病,入門先詢問經期的日期。張子和說:凡是看婦女病,應該先詢問是否懷孕。又說:凡是治療婦女病,不可輕易使用會破壞氣血的藥物,因為擔心婦女可能懷孕,只是懷孕的徵兆不顯著而讓人產生懷疑。彭用先說:凡是看產後疾病,須詢問惡露的多少有無。這都是婦科的要訣。沈芊綠說:嬰兒的臟腑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能承受藥物的刺激,一歲以內的嬰兒如果不是重症,不要輕易用藥,應該按照具體情況來治療,即使是兩三歲以內的嬰兒,身體還是比較弱的,用藥不應該太猛烈,快速攻補,反而會受到藥物的傷害。這都是兒科的要訣。

王洪緒云:癰與疽截然兩途,紅腫為癰,治宜涼解;白陷為疽,治宜溫消。又云:惟疔用刺,其餘概不輕用刀針,並禁升降痛爛二藥。此外科要訣也。

白話文:

王洪緒說:癰與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病,紅腫的是癰,應該用涼藥來治療;白陷的是疽,應該用溫藥來消散。另外,他說:只有疔瘡可以用刺療法,其他概不輕易使用刀針,並且禁止使用升降、痛爛這兩類藥物。這些都是外科的要訣。

《傷寒論》六經提綱,大半是憑乎問者。至如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及小柴胡湯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則皆因問而知,此孫真人所以未診先問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對於六經的辨證,大部分都是依據患者的描述。比如少陽病,患者往往會有口苦、咽乾、頭暈的眼症,以及小柴胡湯症候羣,出現反覆寒熱、胸脅疼痛、食慾不振、煩躁嘔吐等症狀。這些都是通過患者的描述而得知的,這就是孫思邈先問診後診病的原因。

3.

大腸脈候左寸,小腸脈候右寸,此《脈訣》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腸於兩尺,李士材稱為「千古隻眼」,後人遂皆信之。余考汪石山《脈訣刊誤》,辨正叔和之說甚多,而獨於「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未嘗以為非,謂以腑配臟,二經脈相接,故同一部也。又昌邑黃坤載元御,謂脈氣上行者,病見於上,脈氣下行者,病見於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大小腸位居至下,而脈則行於至上,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其說亦精,可正滑說之誤。

白話文:

大腸的脈相候在左手寸口脈,小腸的脈相候在右手寸口脈,這是《脈訣》所說的。從滑伯仁開始,把大小腸的脈相候在兩尺脈,李士材稱之為「千古隻眼」,後人便都信以為真了。我查閱汪石山的《脈訣刊誤》,其中辨正叔和的說法很多,但唯獨對於「左手寸口脈候心、小腸,右手寸口脈候肺、大腸」這一條沒有提出異議,認為以腑配臟,兩經的脈絡相連接,所以是同一部。又有昌邑的黃坤載御元說,脈氣向上運行,病症就出現在上半身;脈氣向下運行,病症就出現在下半身。

楊仁齋謂脈沉細、沉遲、沉小、沉澀、沉微之類,皆為陰;沉滑、沉數、沉實、沉大之類,皆為陽。一或誤施,死生反掌。余謂亦有不盡然者,按《名醫類案·火熱門》,壺仙翁治風熱不解,兩手脈俱伏,時瘟疫大行,他醫謂陽證見陰不治,欲用陽毒升麻湯升提之。翁曰:此風熱之極,火盛則伏,非時疫也,升之則死矣。

白話文:

楊仁齋說脈象沉細、沉遲、沉小、沉澀、沉微等,皆屬於陰;沉滑、沉數、沉實、沉大等,皆屬於陽。如果診斷錯誤,則生死就在一念之間。我認為也不盡然,根據《名醫類案·火熱門》記載,壺仙翁治療風熱不解,兩手的脈象都伏下去,當時瘟疫流行,其他醫生認為這是陽證見陰不治,想要用陽毒升麻湯來升提之。壺仙翁說:這是風熱之極,火盛所以脈象伏下去,並不是時疫,用升提的方法就會死。

投連翹涼膈之劑,一服而解。又按《脈訣》歌謂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時證見此脈不少,習醫者宜審之,不可專主楊氏之說而為所誤也。

白話文:

服用連翹等清涼解熱的藥物,一劑而癒。另外根據《脈訣》歌中所說,傷寒時一手脈搏沉伏稱為單伏,雙手脈搏沉伏稱為雙伏,不能以陽證出現陰證脈象來診斷,這是因為火邪內鬱,不能發散,陽盛似陰,所以脈搏沉伏,一定會有大量汗液排出而痊癒。現在的疾病中見到這種脈象不少,學習中醫的人應當仔細辨別,不能只依賴楊氏的說法而被誤導。

仲景《傷寒論》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金匱》論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同一沉緊之脈,一則屬熱,一則屬寒,然則臨證者,豈可專憑脈乎?

白話文:

仲景的《傷寒論》中記載,患有胸中熱氣鬱結、脈搏沉而緊,心口疼痛,按壓時硬如石頭的患者,應該服用大陷胸湯治療。而在《金匱要略》中記載,患有寒疝繞著肚臍疼痛,發作時口中流出白色唾液,手足冰冷,脈搏沉而緊的患者,應該服用大烏頭煎來治療。有一樣的沉而緊的脈象,但是一個屬於熱證,一個屬於寒證,因此在看診時,怎麼可以只憑脈象來判斷呢?

《上海縣誌·藝術門》載姚蒙善醫,尤精太素脈,鄒來學巡撫召之視疾,姚曰:公根器上別有一竅出汗水。鄒大驚曰:此余秘疾,汝何由知?姚曰:以脈得之,左關滑而緩,肝第四葉有漏通下故也。鄒求藥。曰:不須藥,到南京便愈。以手策之曰:今是初七,約十二日可到。

白話文:

《上海縣誌·藝術門》記載姚蒙擅長醫術,尤其精通太素脈。鄒來學巡撫召見他診治疾病,姚診斷說:「您的身體內部有另一個出口,會排出汗水。」鄒聽了大驚,說:「這是我的隱疾,你是怎麼知道的?」姚回答:「通過脈搏得知,左關脈滑而緩,肝部的第四條脈葉有漏通下行的現象。」鄒巡撫請求姚開藥。姚說:「不用藥,您到南京就會痊癒。」姚用手指著日曆說:「今天是初七,估計十二日您就能到達南京。」

鄒即行,果十二日晨抵南京而卒。夫預決死期,脈理精者能之,至因關脈之滑而緩,知其有漏通下,恐無是事也。志書好為誇張之辭,往往若是。

白話文:

鄒即行果然在十二天後清晨到達南京並去世。能夠預先斷定死亡時期,是脈象精通的人才能做到,不過根據記載的脈象滑緩,知道他患有漏通下症(一種虛證),恐怕不是事實。史書喜歡用誇張的言辭,往往都是這樣。

李東璧《奇經考》云: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按此則奇字當讀作奇偶之奇。(無表裡配合。)有讀作奇正之奇者,非也。

白話文:

李東璧在《奇經考》中說:凡八脈不受制於十二正經,沒有表裡配合,所以叫做奇經。蓋正經猶如溝渠,奇經猶如湖澤,正經的脈氣旺盛,則會溢於奇經,因此秦越人將其比喻為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洪水漫流,流入湖泊。根據這段內容,則奇字應該讀作奇偶的奇(沒有表裡配合)。有人讀作奇正的奇,這是錯誤的。

脈象虛實疑似之間,最難審察。葉思蘭治一產婦醫案有云:凡診脈遇極大極微者,最宜斟酌。如極大而無力,須防陽氣浮散於外。如極微之脈,久久尋而得之,於指稍稍加力,按之至骨愈堅牢者,不可認作虛寒。今此症六部皆無脈,尺後則實數有力,所謂伏匿脈也。陽匿於下,亢之極矣,豈可泥於產後禁用寒涼哉?其辨別脈象、至為精細,為醫者當熟復其言。

白話文:

在脈象虛實疑似之間,最難以辨別。葉思蘭在治療一位產婦的病歷中說:凡是診脈時遇到極大或極微的脈象,都應該仔細斟酌。如果脈象極大但沒有力氣,就要注意陽氣浮散於外。如果脈象極微,久久尋求才能找到,手指稍稍用力按壓,直到按到骨頭還很堅硬的,不能認為是虛寒。現在這個病例的六部脈都摸不到脈,只有尺後脈實數有力,這就是所謂的伏匿脈。陽氣隱匿於下,已經到了極點,難道可以拘泥於產後禁用寒涼的原則嗎?他辨別脈象的方法非常精細,作為醫生應該熟悉他的話。

鬼祟之脈,忽大忽小,忽數忽遲。蟲症之脈,乍大乍小。蓋皆無一定之形也。至若氣鬱痰壅之症,每因脈道不利,遲數不調,最宜審察。虛者之脈,亦有至數不齊者。《汪石山醫案》一人患泄精,脈或浮濡而駛,或沉弱而緩,汪曰:脈之不常,虛之故也。用人參為君,加至五錢而病愈。

白話文:

無法理解

脈有六陰,亦有反關,診病者,均宜詳審。吳郡某醫有聲於時,一達官新納姬人,忽患心病,痰湧手厥,某診其兩手無脈,辭不治,易醫診脈,知是反關,一劑而愈,某之名望頓減。

白話文:

人體脈搏分為六陰脈和反關脈,診脈的時候,都應該詳細審視。吳郡有一位醫生成名於當世,一位達官新納妾室,忽然患了心臟類疾病,不斷吐痰,手腳發冷,這位醫生診斷她兩隻手都沒有脈搏,拒絕治療,改換另一位醫生診脈,才知道是反關脈,服了一劑藥就治好了,那位醫生的聲譽頓時降低。

明王文恪公震澤長語云:徐文定公為詹事時,至蘇城,聞王時勉明醫也,令診之,時勉既診,以公脈有歇至,不敢言,公曰:吾脈素有異。時勉曰:如是無妨。然則脈又有歇至而非為病,臨症者,可不詳察乎?(錢塘梁氏《玉繩瞥記》謂近有人只一手有脈,一手無脈,此理殊不可曉,此又臨症者所當知也。)

白話文:

明朝王文恪公(震澤)說:徐文定公(徐階)擔任詹事的時候,到了蘇州城,聽說王時勉是位名醫,於是請他看診。王時勉診脈後,發現公的脈象有「歇至」的現象。他不敢直言,公說:「我的脈象一向就有異。」王時勉說:「如果是這樣,就沒有問題。」由此可知,脈象有「歇至」的現象的不一定是病,診病的人應仔細觀察。

(錢塘梁氏在《玉繩瞥記》中說:最近有人只有一隻手有脈,另一隻手沒有脈,這種情況很奇怪,難以解釋。這也是醫生在診病時需要了解的。)

《汪石山醫案》載:王宜人產後因沐浴,發熱嘔惡,渴欲飲冷水瓜果,譫語若狂,飲食不進。體豐厚不受補,醫用清涼,熱增劇,石山診之,六脈浮大洪數,曰:產後暴損氣血,孤陽外浮,內真寒而外假熱,宜大補氣血。與八珍湯加炮姜八分,熱減大半,病人自知素不宜參耆,不肯再服,過一日復大熱如火,復與前劑,潛加參、耆、炮姜,連進二三服,熱退身涼而愈。

白話文:

《汪石山醫案》記載:有位姓王的婦人,在產後因沐浴,導致發熱、嘔吐、噁心,並渴求飲用冷水和吃瓜果,還胡言亂語、不吃不喝。她的體格豐滿,但不能接受補藥,醫生使用清涼藥物治療,但熱度反而加劇。汪石山為她診脈,發現她的六脈浮大洪數,並說道:「產後突然損傷氣血,孤陽浮在體表,體內真寒而外表假熱,應當大補氣血。」於是給她開了八珍湯,並加入八分的炮姜。服藥後,熱度減退了一大半,病人自知體質不適合食用人蔘和黃耆,因此不願再服。過了一天,她的熱度又像火一樣升高,汪石山再次給她開了前一劑藥方,並偷偷加入人蔘、黃耆和炮姜,連續服用二三服後,熱度退去,身體涼爽,病情痊癒。

此段病情脈象,無一可以用溫補者,醫安得不用清涼?迨服清涼而熱增劇,始知其當用溫補。然非如汪之有膽識,亦不能毅然用之。再其脈雖浮大洪數,而按之必無力,與葉思蘭所云(見前)相合,此可於言外得之。

白話文:

這種病情脈象,沒有哪一種可以用溫補的藥物治療,醫生怎麼能不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呢?等到服用了清涼的藥物而熱症反而增多加劇,才知道應該用溫補的藥物治療。然而,如果不是像汪之那麼有膽識,也不能果斷地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再說,這個病人的脈象雖然浮大洪數,但是按壓脈搏卻一定無力,這與葉思蘭所說的(見前)相符合,這是可以從言外之意中領悟到的。

元和江艮庭(聲)《論語俟質》,謂孔子聖無不通,焉有不知醫者,自牖執手,切其脈也,既切脈而知其疾不治,故曰:亡之命矣。夫其說未徑人道,然《禮記》疏有夫子脈訣之說,則江說亦自有因。

白話文:

元和年間,江艮庭撰寫了《論語俟質》,說的是,孔子的確是聖人,無所不通,怎麼可能不懂得醫術?曾從窗戶邊握住對方的 手,切了其脈象,在切脈後便知道此病無法治癒,所以感嘆生命難保。這種說法雖然不算是正統醫道,但《禮記》的註疏裡記載了夫子的脈訣之說,可見江艮庭的說法也不是無稽之談。

況疾為子之所慎,豈慢以任之醫人,而不究其理乎?或謂孔子既知醫,何以康子饋藥而曰未達,余曰:藥當是丸散之類,不知其為何物,即知之而莫辨其種之善否,故曰:未達,不敢嘗。

白話文:

疾病是醫生需要謹慎對待的,怎麼可以草率地讓醫生醫治,而不探究病理呢?有人說孔子既然懂醫術,為什麼康子送藥給他時,他卻說沒有見識過呢?我說:藥物應該是丸藥散劑之類的,孔子不知道藥物的成分,即使知道也不知曉藥物的優劣,所以說沒有見識過,不敢服用。

《魏書·術藝列傳》:顯祖欲驗徐謇之所能,置諸病人於幕中,使謇隔而脈之,深得病情,兼知色候。後高祖疾大漸,謇診治有驗,酬賚甚渥,下詔有「誠術兩輸,忠妙俱至「之語,其藝可謂精矣。乃文詔皇太后之懷世宗也,夢為日所逐,化為龍而繞後,後寤而驚悸,遂成心疾,王顯診脈云:非有心疾,將是懷孕生男之象。而謇則謂是微風入臟,宜進湯加針。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醫道真不易言也。

白話文:

《魏書·術藝列傳》記載:魏孝文帝想要驗證徐謇的醫術,於是將病人放在屏風後面,讓徐謇隔著屏風把脈,徐謇深入掌握了病情,同時還瞭解了病人的面色。後來,高祖魏孝文帝得重病,徐謇診斷治療後有驗證,魏孝文帝對他十分嘉獎,並下詔說「誠術兩輸,忠妙俱至」,他的醫術可謂非常精湛。魏文帝的皇太后懷著世宗魏孝文帝時,夢到太陽追逐她,她變成龍盤繞在後,醒來之後驚悸不已,得了心悸之症,王顯診斷脈象說:這不是心悸,應該是懷孕生男的徵兆。而徐謇卻認為是微風入侵臟腑,應該用湯藥加針灸治療。

脈數時一止為促,促主熱,然亦有因於寒者,如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注家謂真陽之氣本動,為寒所迫,則數而促也。脈緩時一止為結,結主寒,然亦有因於熱者,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注家謂濕熱相搏,脈緩為濕,所以里濕之脈當見沉結也。觀此益知臨症者不可專憑脈矣。

白話文:

脈搏數次之後,有一次停頓就叫做促脈,促脈主熱,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寒氣造成的,比如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以用灸法治療。醫家認為,真陽之氣本應是動的,但被寒氣所迫,就變得數而促。脈搏緩慢,有時候也會有一次停頓就叫做結脈,結脈主寒,但也有可能是因為熱造成的,比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病人如狂者,這是血證的徵兆,可以用抵當湯治療。醫家認為,濕熱相搏,脈搏緩慢是濕的表現,所以裡濕的脈搏應當表現為沉結。由此可知,臨牀上不能只憑脈象診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