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三陰瘧

治三陰瘧,震澤沈詒亭慶修傳一方,用山楂、檳榔、枳殼、甜茶各三錢,於瘧發之日前二時,水煎,服一劑立愈,云試多人皆驗。余謂此方藥峻,藜藿之體及瘧初起者宜之。吳曉鉦言其六世祖山年公手稿錄存治久患三陰瘧方,云傳自外舅朱竹垞先生者,用生何首烏八錢,生黃耆、佩蘭各四錢,水煎,臨發前服三次立愈。此方尤宜於膏粱之體。

二方皆試驗,而方書中不恆見,並錄之。

白話文:

治療三陰瘧,震澤的沈詒亭慶修傳下來一個藥方,用山楂、檳榔、枳殼、甜茶各三錢,在瘧疾發作的前兩個小時,用水煎煮,服用一劑就能立即痊癒,據說很多人試過都有效。我認為這個藥方藥性比較強烈,適合身體強壯的人,以及瘧疾剛開始發作的人使用。

吳曉鉦說,他的第六代祖先山年公的手稿記錄了一個治療久病不癒的三陰瘧的藥方,據說是從他外公朱竹垞先生那裡傳下來的,用生何首烏八錢,生黃耆、佩蘭各四錢,用水煎煮,在瘧疾發作前分三次服用,就能立即痊癒。這個藥方尤其適合體質比較虛弱的人。

這兩個藥方我都試驗過,而且在一般的醫書中很少見到,所以一併記錄下來。

2.

孔以立《痢疾論》謂五色痢法當溫補脾腎,余治一五色痢,用溫而愈。然《馮氏錦囊》中有「五色痢實證一條,想或有此證,余特未之見也」云云。余曾治一小孩患五色痢,口渴發熱,用萬密齋《保命歌括》鳳尾草方,一服即愈。此方主治赤白痢,而五色痢亦可治,可知其功效之神。

(大抵五色痢有溫寒之別,宜溫者難治,宜寒者易治。)錄方於此:鳳尾草連根一大握,(竹林中與井邊者極佳,如無,即產別地俱可用,一名雞腳草。)老倉米一勺,老薑帶皮三片,蔥白連須三根,用水三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入燒酒小半盞,真蜜三茶匙,調極勻,乘熱服一小盞,移時再服,以一日服盡為度,忌酸味及生冷煎炒米麵點心難化等物。余按:《本草》鳳尾草性至冷,治熱毒下痢,治痢者確審非虛寒證,乃可用之。

痢以口渴腹痛為實熱。丹溪曰: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李士材曰:口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腹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蓋恐人概以口渴腹痛為實熱也,然則不口渴腹痛者,果皆屬虛寒乎?又昔人謂先痢後瀉者,腎傳脾,為微邪,易治;先瀉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醫。

余嘗持此說以臨症,遇有先瀉後痢,口不渴,腹不痛者,幾難辨其為實熱、為虛寒,後見秦皇士《症因脈治》有云:濕熱痢之症初起,先水瀉,後兩三日便下膿血,濕氣勝,腹不痛,熱氣勝,腹大痛,肛門重滯,裡急後重。又云:下痢紅積而腹不痛,濕傷血分也,宜服河間黃連湯。

(黃連、當歸、甘草。)始悟腹不痛者。亦有實熱,而口不渴可類推矣。自後凡遇夏秋痢疾,口不渴,腹不痛,而裡急後重,(痢無不裡急後重),小便少,脈數者,一以河間法治之皆效。

白槿花治赤痢甚效,余於杭郡學署植數株,秋間花開繁茂,凡患赤痢者,以花五六朵,置瓦上炙研,調白糖湯,服之皆愈。荷花池頭陳某秋間下痢月餘,諸藥不效,已就危篤,亦以此方獲愈。採花曬乾,藏之次年,治痢亦效。

治噤口痢方:用人參(倍用),黃連(薑汁製)、石蓮肉(炒,二味等分),水煎緩服。此方胃氣虛者宜之,若熱毒盛者,尚宜酌用。華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用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個,石密、苦酒(即醋也)、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黃四味令勻,乃納連、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神效無比。李瀕湖謂此方用之,屢經效驗,乃諸家方書罕見採錄,知良方之見遺者多矣。

陳氏藏器治小兒痢,用雞子和蠟煎,蓋本此方之意,然不若此方用藥靈妙也。咸豐八年八月,羅鏡泉患赤痢月餘,諸醫用溫補藥日就沉重,延余治之,詢知體倦頭眩,不思飲食,腹不甚痛,診其脈右關沉數有力,餘脈皆虛,余謂尚有積滯在內,因用補太早,鬱而不泄,然遷延逾月,體倦頭眩,神已憊矣,未可峻攻也。

白話文:

孔立以《痢疾論》認為,五色痢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脾腎,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五色痢的病人,用溫補的方法治好了。然而《馮氏錦囊》中有一條記載「五色痢實證」,我猜想或許有這種證型,但我沒有遇見過。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孩子患上五色痢,他口渴發熱,我用了萬密齋《保命歌括》中的鳳尾草方,吃一帖藥就好了。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赤白痢,但也能治療五色痢,可見它的功效神奇。

(大致來說,五色痢有寒熱之分,屬於溫性的比較難治,屬於寒性的比較容易治。)我把這個方子記錄在這裡:鳳尾草連根一大把,(竹林中和井邊的最好,如果沒有,其他地方產的也可以,又名雞腳草。)陳年倉米一勺,帶皮老薑三片,連須蔥白三根,用水三大碗,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加入小半盞燒酒,三茶匙真蜂蜜,攪拌均勻,趁熱喝一小杯,過一會兒再喝,一天喝完。忌吃酸味、生冷、油煎油炸和難以消化的米麵點心等食物。我認為,《本草》記載鳳尾草藥性極寒,治療熱毒引起的下痢,治療痢疾的確診是熱性病,而不是虛寒證才能用它。

痢疾以口渴和腹痛為實熱的表現。朱丹溪說:不口渴,身體不發熱,喜歡用熱的東西溫敷,這種情況屬於寒邪侵入。李士材說:口渴更應該根據喜熱喜冷來區分虛實,腹痛更應該根據疼痛的緩急、按壓是否能減輕、肚子是否脹氣、脈搏是否有力來區分虛實。這是為了避免人們都把口渴腹痛當成實熱來治療,那麼不口渴腹痛的,就都是虛寒嗎?還有古人說先痢後瀉,是腎傳到脾,屬於輕微的病邪,容易治療;先瀉後痢,是脾傳到腎,屬於嚴重的病邪,很難醫治。

我曾經用這個說法來臨床看病,遇到先瀉後痢,不口渴,腹不痛的,就很難分辨是實熱還是虛寒,後來看到秦皇士的《症因脈治》說:濕熱痢的症狀初期,先是拉肚子,過兩三天後開始拉膿血,如果濕氣重,就不會腹痛,如果熱氣重,就會腹痛劇烈,肛門有重墜感,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還說:拉紅色膿血但腹不痛,是濕氣傷了血分,應該服用河間黃連湯。

(黃連、當歸、甘草。)我這才明白,腹不痛也可能是實熱,而口不渴也可以以此類推。從那以後,凡是遇到夏秋痢疾,口不渴,腹不痛,但是有裡急後重(痢疾都有裡急後重),小便量少,脈搏跳動快的病人,我用河間的方法治療,都有效。

白槿花治療赤痢很有效,我在杭州學署種植了幾棵,秋天開花茂盛,凡是患赤痢的人,用五六朵花,放在瓦片上烤乾,磨成粉,用白糖水調服,都能治好。荷花池邊的陳某,秋天下痢一個多月,吃了很多藥都沒效,病情已經很危急,也用這個方子治好了。採摘花曬乾,留到第二年,治療痢疾也有效果。

治療噤口痢的方子:用人參(加倍用量),黃連(用薑汁炮製),石蓮肉(炒過,這兩味藥等量),用水煎後慢慢服用。這個方子適合胃氣虛弱的人,如果是熱毒盛的人,還要酌情使用。華佗治療老人小孩下痢,吃下去就吐,用白蠟一寸,雞蛋黃一個,石蜜、苦酒(就是醋)、頭髮灰、黃連末各半個雞蛋殼的量,先煎蜜、蠟、苦酒、雞蛋黃四味藥,攪拌均勻,再加入黃連和頭髮灰,熬到可以搓成丸子為止,分兩天服完,效果非常好。李時珍說這個方子用了很多次都有效,但是很多醫書都沒有記載,可見好方子被遺漏的有很多。

陳藏器治療小兒痢疾,用雞蛋和蠟煎,大概就是這個方子的意思,但是不如這個方子用藥精妙。咸豐八年八月,羅鏡泉患赤痢一個多月,很多醫生用溫補的藥,病情越來越嚴重,請我來治療,我問了情況,知道他身體疲倦、頭暈、不想吃飯,肚子不太痛,診斷他的脈搏,右關脈沉而數有力,其他脈都很虛弱,我認為他體內還有積滯沒有排出去,因為太早用補藥,導致邪氣鬱積而不能排出,但是拖延了一個多月,身體疲倦頭暈,精神已經很差了,不能用太猛烈的攻邪藥。

於是用了生地炭二錢,白芍二錢,當歸炭七分,地榆炭一錢半,荊芥穗五分,炒槐米一錢,丹皮炭一錢,酒炒黃芩一錢,製厚朴六分,麩炒枳殼一錢,山楂一錢半,神曲二錢,蛀黑棗兩枚。服用了三劑,痢疾停止,能吃飯了,然後改用其他方子調理,就痊癒了。按:這個病初期,腹不痛,口不渴,所以醫生都用溫補的方法,是因為沒有讀過秦皇士的書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