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今書

嘉善名醫俞東扶先生震,《古今醫案按》十卷,乾隆四十三年自序刊行,其書選擇簡嚴,論說精透,可為醫林圭臬,惜坊間流傳甚少,道光時,重修《嘉興府志·方技門》,不為先生立傳,撰述志亦不載此書,缺點也。

其書甚推尊葉氏,所錄治案,多《臨證指南》所未載,卷三痢門有曰:嘉善一嫗,常便血,時發時止,至五旬外,夏月便鮮血,裡急後重,時或不禁,脈軟不數,用五苓、建中轉甚。因向宜涼血藥,仍以四物加槐、榆、楂、曲,亦無效。葉天士先生以生蒼朮、生厚朴、炒陳皮、炙甘草、雞內金、砂仁殼、丁香柄丸服全愈。

又有一童子久痢,葉亦用此方全愈。人不解其故,震讀徐春圃《醫統》,因見此方,名醉鄉玉屑,治小兒食瓜果致痢,久不愈,乃服先生之典博也云云。余嘗以此方加車前子、澤瀉治食傷水瀉,亦多獲效。

吳恕《傷寒指掌》十卷,見殷方叔《醫藏目錄》。皇甫中《傷寒指掌》十四卷,見《四庫全書》醫家類存目。二書皆少傳本,嘉慶初,苕南吳坤安(貞),又著《傷寒指掌》四卷,以南方近日之傷寒,大半屬於溫熱,治法與傷寒不侔,傷寒入足經,而溫邪兼入手經,傷寒宜表,而溫邪忌汗,傷寒藥宜辛溫,而溫邪藥宜辛涼,苟不辨明,必有誤治,故其書既述六經本病,而特參以溫熱立論,兼及類傷寒之症,先古法,後新法,條分縷晰,既精且詳,余從烏程邵藹人茂才楠借錄一部,為藹人之尊人仙根先生所評擇,闡發曲暢,令閱者心開目明。仙根先生治病二十餘年,屢拯危篤,蓋得力於此書為多。

本朝醫學極盛,醫書亦大備,傷寒之書,喻嘉言(《尚論篇》)、柯韻伯(《來蘇集》)、王晉三(《古方選注》)俱獨出手眼,直抉心源,傷寒六經兼諸症,柯氏發其端,溫熱等病究三焦,葉氏宣其旨,苕南吳坤安薈萃群言,勒為成書(《傷寒指掌》),而傷寒之學無餘蘊矣。

雜病之書,首稱葉天士(《臨證指南》),而張石頑(《醫通》)、秦皇士(《證因脈治》)次之,他若吳鞠通之溫,(《溫熱條辨》),戴麟郊(《廣溫疫論》)、劉松峰(《松峰說疫》)、余師愚(《疫症一得》)之疫,吳師朗(《不居集》)之虛勞,蕭慎齋(《女科經綸》)、沈堯峰(《女科輯要》)之女科,程鳳雛之幼科(《慈幼筏》),葉大椿之痘科(《痘學真傳》),顧澄江之外科(《瘍醫大全》),皆突過前賢。

本草之書,劉若金(《本草述》)、盧子繇(《本草乘雅半偈》)、倪純宇(《本草匯言》)、張隱菴(《本草崇原》)、張潞玉(《本經逢原》)、鄒潤庵(《本經疏證》)、趙恕軒(《本草綱目拾遺》),罔不領異標新,足資玩索。醫案之書,魏玉璜之博大(《續名醫類案》),俞東扶之精深(《古今醫案按》),顧曉園之靈巧,(《吳門治驗錄》),並堪垂範來世。

白話文:

今書

俞東扶先生所著《古今醫案按》十卷,乾隆四十三年自序出版,內容精簡嚴謹,論述透徹,堪稱醫學界的典範,可惜流傳甚少。道光年間修訂的《嘉興府志·方技門》卻沒有記載俞先生的事蹟,也沒有收錄此書,實在可惜。

此書高度推崇葉天士,所收錄的醫案多數是《臨證指南》中沒有的。卷三痢疾部分記載:嘉善一位老太太,經常便血,時發時止,到五十多歲時,夏季便血加重,裡急後重,有時甚至控制不住,脈象軟弱,脈搏不快。曾用五苓散、理中丸治療,病情反而加重。於是改用涼血藥,又用四物湯加槐花、榆皮、山楂、炒麥芽,仍無效。葉天士先生用生蒼朮、生厚朴、炒陳皮、炙甘草、雞內金、砂仁殼、丁香作成丸藥服用,老太太痊癒。

還有一位小童子久患痢疾,葉天士也用此方治癒。有人不解其方藥的原理,俞先生讀到徐春圃的《醫統》後,發現此方在書中被稱為「醉鄉玉屑」,是治療小兒因食用瓜果導致久痢不愈的良方,這也印證了葉天士醫術的高明。我自己也曾用此方加車前子、澤瀉治療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療效也很好。

吳恕的《傷寒指掌》十卷,見於殷方叔的《醫藏目錄》。皇甫中的《傷寒指掌》十四卷,見於《四庫全書》醫家類存目。這兩本書都很少見。嘉慶年間,苕南吳坤安撰寫了《傷寒指掌》四卷,因為南方近期的傷寒大多屬於溫熱病,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傷寒入足陽明經,而溫邪兼入手陽明經;傷寒宜解表,而溫邪忌汗;傷寒藥宜辛溫,而溫邪藥宜辛涼。如果不加以區分,很容易誤治。所以他的書既闡述了六經的本病,又特別加入溫熱病的論述,兼及類似傷寒的症狀,先講述古代方法,再講述新方法,條理清晰,既精當又詳盡。我從烏程邵藹人邵楠那裡借來一部,此書曾由邵楠的父親邵仙根先生評點,闡釋得通俗易懂,使讀者茅塞頓開。邵仙根先生行醫二十多年,多次挽救危重病人,大多得益於此書。

清朝醫學極為繁盛,醫書也相當齊全。關於傷寒的著作,喻嘉言(《尚論篇》)、柯韻伯(《來蘇集》)、王晉三(《古方選注》)都獨具慧眼,直指病理核心。傷寒六經及各種雜症,柯氏闡明其根本,溫熱等病探討三焦,葉氏闡述其要義,苕南吳坤安彙集眾家之言,編撰成書(《傷寒指掌》),至此,傷寒學說已臻完善。

關於雜病的著作,首先要推崇葉天士(《臨證指南》),其次是張石頑(《醫通》)、秦皇士(《證因脈治》)。其他如吳鞠通的溫病學著作(《溫熱條辨》)、戴麟郊(《廣溫疫論》)、劉松峰(《松峰說疫》)、余師愚(《疫症一得》)的瘟疫學著作,吳師朗(《不居集》)的虛勞學著作,蕭慎齋(《女科經綸》)、沈堯峰(《女科輯要》)的女科著作,程鳳雛的兒科著作(《慈幼筏》),葉大椿的痘科著作(《痘學真傳》),顧澄江的外科著作(《瘍醫大全》),都超越了前輩。

關於本草的著作,劉若金(《本草述》)、盧子繇(《本草乘雅半偈》)、倪純宇(《本草匯言》)、張隱菴(《本草崇原》)、張潞玉(《本經逢原》)、鄒潤庵(《本經疏證》)、趙恕軒(《本草綱目拾遺》),都各有特色,值得深入研究。醫案的著作,魏玉璜的(《續名醫類案》)博大精深,俞東扶的(《古今醫案按》)精深透徹,顧曉園的(《吳門治驗錄》)靈活巧妙,都值得後人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