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補編 (2)

回本書目錄

補編 (2)

1. 《醫學源流論》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云:有病固當服藥,乃不能知醫之高下,藥之當否,不敢以身嘗試,莫若擇至易輕淺,有益無損之方,以備酌用。如偶感風寒,則用蔥白蘇葉湯取微汗;偶傷飲食,則用山楂麥芽湯消食;偶感暑氣,則用六一散,廣藿湯清暑;偶傷風熱,則用燈心竹葉湯清火;偶患腹瀉,則用陳茶佛手湯和腸胃。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即使少誤,必無大害。

白話文: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裡曾提到,治病固然需要服用藥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判斷醫生的高低和藥物的適不適合,更不敢以身試藥,倒不如選擇那些最簡易、淺顯,有益無害的方法,以備不時之需。例如,偶爾感冒風寒,可以喝些蔥白蘇葉湯,微微發汗;偶爾因飲食不當而消化不良,可以喝些山楂、麥芽湯來消食;偶爾感到暑熱,可以喝六一散或廣藿湯來清暑瀉火;偶爾患了風熱感冒,可以喝燈心湯或竹葉湯來清火祛熱;偶爾腹瀉,可以喝陳茶或佛手湯來調和腸胃。像這樣的方法有很多,即使少有誤差,也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又有藥似平常,而竟有大誤者。如腹痛嘔逆之症,寒亦有之,熱亦有之,暑氣觸穢亦有之,或見此症,而飲生薑湯,如果屬熱,不散寒而用生薑熱性之藥,與寒氣相鬥,已非正治,然猶有得效之理,其餘三症飲之必危。曾見有人中暑,而服濃薑湯一碗,覆杯即死,若服紫蘇湯,寒即立散,暑熱亦無害,蓋紫蘇性發散,不拘何症,皆能散也。按:此論懲藥誤而發,微病用之,最為穩善,養生家不可不知。

白話文:

也有藥物看似平常,但卻可能造成很大的錯誤。例如腹痛嘔吐的症狀,可能是寒引起的,也可能是熱引起的,也可能是暑氣引起的。如果遇到這種症狀,就喝生薑湯,如果是熱症,不用散寒藥物,反而用生薑這種熱性的藥物,跟寒氣相鬥,這已經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但還是有可能會見效。至於其他的三種症狀,喝了生薑湯一定會很危險。我曾經見過有人中暑,喝了一碗濃薑湯,蓋上杯子立刻就死了。如果喝紫蘇湯,寒氣就會立即散去,暑熱也不會造成傷害,因為紫蘇具有發散的特性,不拘泥於任何症狀,都能夠散去。註解:這段話是懲罰誤用藥物的行為,對於輕微的疾病,用這個方法最為穩妥,養生家不可不知道。

(炳章)按:《源流論》二卷,乃乾隆十九年時作,針砭陋俗,辨證謬誤,可為醫俗醫之良藥,作庸醫之棒喝。

2. 《續名醫類案》

錢塘魏玉璜之琇,《續名醫類案》六十卷,世無刊本,余從文瀾閣借四庫本錄一部,凡六十六萬八千餘言,採取繁富,間有辨論,亦皆精當。玉璜自述醫案數十,其治病尤長於脅痛,(肝燥)、胃脘痛(肝木上乘)、疝瘕等證,謂醫家治此,每用香燥藥,耗竭肝陰,往往初服小效,久則致死,乃自創一方,名一貫煎,統治脅痛、吞酸吐酸、疝瘕,及一切肝病,惟因痰飲者不宜,方用沙參、麥冬、地黃、歸身、枸杞子川楝子,六味出入加減,投之應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連尤捷。

白話文:

錢塘魏玉璜撰寫的《續名醫類案》一書,有六十卷之多,世上沒有刊印的版本。我從文瀾閣借閱了四庫全書中的版本,抄錄了一部,總共約有六十六萬八千多字。書中內容廣泛,內容豐富,偶爾也有精闢的辯論。魏玉璜自己記載了數十個醫案,他治療疾病尤其擅長脅痛(肝燥)、胃脘痛(肝木上乘)、疝瘕等症狀。他認為醫家治療這些疾病,往往使用辛燥藥物,耗竭肝陰,通常剛開始服用時會有一點效果,但服用久了就會導致死亡。因此,他創立了一個名為「一貫煎」的方劑,用於治療脅痛、吞酸吐酸、疝瘕及一切肝病,但痰飲者不適合使用。方劑中使用沙參、麥冬、地黃、歸身、枸杞子、川楝子六味藥材,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投藥後效果立竿見影,就像敲鼓一樣。如果患者口苦乾燥,可以加點酒,效果更好。

余仿其法治此數證,獲效甚神,特表其功用,以告世之誤用香燥藥者。

(炳章)按:凡痰瘀襲絡脅痛,肝鬱血瘀,痰凝疝瘕,宜用葉氏辛潤通絡法,合金鈴子散,為最效,以通化為要,此方黏補,恐非所宜。

白話文:

(炳章)說:凡是痰濕血瘀侵襲經絡引起的脅肋疼痛、肝鬱血瘀、痰濕凝結引起的疝氣或腫塊,都應使用葉氏的辛潤通絡法,並配合合金鈴子散,這是最有效的,以通化為主要治療方法,此方黏補,恐怕不適宜。

3. 學醫宜慎

《程杏軒醫案》,歷敘生平治驗,頗有心得。惟治張汝功之女暑風,用葛根防風等藥,遂致邪陷心包,神昏肢厥,旋用清絡熱開里竅之劑,而勢益劇,變成痙證而歿。因謂暑入心包,至危至急,不可救藥,而不知暑風大忌辛溫升散,其初方用葛根、防風,劫耗陰津,遂致熱邪入里,觀此可見學醫之難。

白話文:

《程杏軒醫案》一書,記錄了程杏軒醫生一生治療驗證的案例,頗有可資借鑑的經驗。但是,程杏軒醫生在治療張汝功的女兒暑風時,使用了葛根、防風等藥物,卻導致邪氣深入心包,病人神志昏迷、四肢冰涼。隨後,程杏軒醫生改用清絡熱、開裏竅的藥物,但病情反而加重,最後演變為痙證而死亡。因此,程杏軒醫生認為,暑邪進入心包,極為危急,無法挽救。但是,他卻沒有認識到暑風非常忌諱辛溫升散的藥物,他在最初的方子中使用葛根、防風,劫耗陰津,導致熱邪進入裡部,由此可見學醫之難。

憶道光癸巳仲秋,三弟以灝,年十五,患伏暑症,初見發熱惡寒頭痛,延同里某醫治之,某醫宿負盛名,診視匆遽,誤為感寒,用桂枝、葛根、防風等藥二劑,而神昏肢冷,余時方自郡城歸,更延茅平齋治之,以為熱邪入里,用生地、元參、銀花、連翹竹葉等味,竟不能痊,人皆歸咎於茅,而不知實誤於某也。並記於此,以明學醫之宜慎焉。

白話文:

記得在道光癸巳年的仲秋,我的三弟以灝,十五歲,患了伏暑症,剛開始出現發熱、畏寒、頭痛的症狀,就請了同鄉某位醫生來診治。這位醫生素來名聲很大,但診視時卻很匆忙,誤以為是受寒,連續用了兩劑桂枝、葛根、防風等藥,結果三弟神志昏迷,四肢冰冷。當時我恰好從郡城回來,便又請了茅平齋前來診治,他認為是熱邪入裏,用了生地、元參、銀花、連翹、竹葉等藥,但還是不能痊癒。大家都責怪茅平齋,卻不知道實際上是那位名醫誤診了。特此記錄下來,以說明學習醫術一定要慎重。

(炳章)按:暑溫暑風,伏熱在內,皆忌辛溫升散,劫耗陰津,苟誤用之,邪必內陷入里,非寒在表內無熱之傷寒可比。

白話文:

(炳章)評論說:暑熱、暑風是伏熱在體內造成的,都忌用辛溫的藥物發散升陽,劫耗陰津。如果誤用,邪氣必定會深入體內,這不是寒邪在體表、體內沒有熱的傷寒可比擬的。

4. 乾霍亂治法

乾霍亂心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俗名絞腸痧,不急救即死,治法宜飲鹽湯探吐,外治刺委中穴亦妙。此證王宇泰《證治準繩》謂由脾土鬱極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而吳鞠通《溫病條辨》謂由伏陰與濕相搏,證有陰而無陽,方用蜀椒、附子乾薑等藥。

白話文:

  1. 乾霍亂:指暴發的霍亂,無明顯的先兆,起病急促,症狀嚴重,常危及生命。

  2. 心腹絞痛:感到心腹劇烈絞痛,疼痛難忍,有時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3. 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儘管腸胃絞痛難忍,但卻想吐吐不出來,想排便也排不出來。

  4. 俗名絞腸痧:表示絞腸痧是民間對乾霍亂症的一種俗稱,強調了其疼痛難忍的症狀。

  5. 不急救即死:強調乾霍亂症的嚴重性,如果不及時救治,很容易危及生命,因此及時救治非常關鍵。

  6. 治法宜飲鹽湯探吐:說明治療乾霍亂症的一個有效方法是飲用鹽湯,以催吐的方式排出胃中的毒素和有害物質。

  7. 外治刺委中穴亦妙:表明除了飲用鹽湯探吐外,還可通過刺激和刺入委中穴來緩解症狀,委中穴位於膝蓋後面,委中穴有緩解疼痛、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

  8. 此證王宇泰《證治準繩》謂由脾土鬱極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王宇泰在《證治準繩》中認為,乾霍亂症的病因是脾胃受阻,鬱結不通,導致火熱內生,陰陽失衡,從而引發各種症狀。

  9. 而吳鞠通《溫病條辨》謂由伏陰與濕相搏,證有陰而無陽,方用蜀椒、附子、乾薑等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則認為,乾霍亂症的病因是伏陰與濕氣相互作用,導致陰盛陽衰,症狀以陰證為主,陽證不足,因此需要使用蜀椒、附子、乾薑等溫熱性藥物來治療。

竊謂乾霍亂,亦如濕霍亂,有寒有熱,當審證施治,不得專主熱劑,吳氏書闡發治溫病之法,辨論詳晰,卓然成一家言,惟此論尚局於偏,恐誤來學,特正之。

白話文:

我認為乾霍亂和濕霍亂一樣,有寒有熱,應該根據證據進行治療,不能專門使用熱藥。吳氏的書闡述了治療溫病的方法,辯論詳細清晰,卓然而成一家之言,但此論仍然偏頗,恐怕誤導後學,特此更正。

(炳章)按:乾霍亂每多挾食挾痰,兼中溫穢,探吐以通其上膈,針刺以通其經絡,宣達二便以通下焦之塞,上下內外皆通暢,則病自愈矣。凡陰寒多是綿綿腹痛,暴痛甚少,臨證宜審辨之。

白話文:

(張炳章)評論說:霍亂症常常同時發作進食和痰飲,兼夾溫熱之邪毒,催吐以疏通胸膈,針刺以疏通經絡,利尿以疏通下焦的阻塞,上下、內外經絡都疏通暢達了,那麼病就會自然痊癒。凡陰寒證更多是綿綿腹痛,急驟疼痛很少,面臨此證,宜審慎鑑別。

5. 苦參子治休息痢

鴉膽子治休息痢,歙《程杏軒文囿醫案》甚稱其功效,用三十粒去殼取仁,外包龍眼肉捻丸,每晨米湯送下一二服,或三四服即愈。此藥味大苦而寒,力能至大腸曲折之處,搜逐濕熱,《本草》不載,見於《幼幼集成》,稱為至聖丹,即苦參子也,藥肆多有之。吾里名醫張云寰先生李瀛,亦嘗以此方傳人,吾母周太孺人,喜施方藥,以治休息痢,無不應驗,兼治腸風便血,凡熱痢色赤,久不愈者,亦可治,惟虛寒下痢忌之。

白話文:

鴉膽子可以治療痢疾,歙州《程杏軒文囿醫案》對其功效深信不疑。使用三十顆鴉膽子,去掉外殼取出裡面果仁,用龍眼肉包起來捏成丸狀,每天早上用米湯送服一到兩次,或者三四次就能痊癒。這種藥非常苦且寒涼,藥性可以到達大腸彎曲的地方,搜尋並驅逐濕熱。《本草》沒有記載,但見於《幼幼集成》,稱為至聖丹,就是苦參子,藥店裡有很多。我們這裡有名的醫生張雲寰先生和李瀛,也曾經把這個方子傳授給別人。我母親周太孺人,喜歡施捨藥方,用這個方子治療痢疾,沒有不應驗的,還可以治療腸風便血。凡是熱性痢疾,大便顏色發紅,久治不癒的,也可以治療,但是虛寒下痢的人禁忌服用。

(炳章)按:苦參子仁治腸熱便血,及熱痢久不愈,余亦治驗多人,惟余用每次十四粒,龍眼肉七枚,分包吞服,兩服即愈。

白話文:

(炳章)評論道:苦參子仁可以治療腸熱引起的便血,以及熱痢久治不癒的情況。我也曾用它治好了很多病人。我每次用 14 粒苦參子仁和 7 枚龍眼肉,分包吞服,服用兩次後就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