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二 (14)
卷二 (14)
1. 今書
若太陽之麻桂、青龍等症無有也,初起只須蔥豉合涼膈散散表邪,兼清裡熱,令其微汗而解。又云:看溫病先驗舌之燥潤,以渴不渴為要訣。又云:暑瘧多燥,其治在肺,重者,人參白虎,或竹葉石膏加厚朴,輕者,杏仁、滑石、蔻仁、絲瓜葉、蘆根、米仁之屬。濕瘧多寒,其治在脾,宜苓桂術姜或消暑丸之屬。
又云:吾吳前輩吳正功,只教人看《醫方集解》,徐炳南晚年,案頭只兩本《廣筆記》,青浦吳元常以《臨證指南》為枕中秘,角里牛孚亭於《己任編》亦然。可見心得處不在多也。然無心得者,不得以此藉口,欲求心得,正非多讀古書不可,蓋不博亦斷不能約也。此皆可為醫學津梁,而其治病乃如此,俗所謂行醫須運氣者,殆非誣歟。
《醫贅》所列單方有絕勝者,錄之以廣其傳。取鮮合歡皮兩許,煎服,治雞盲頗效。
吐蛔:瓦松炙存性等分,研細和入制過爐甘石內,敷爛弦風眼,極有神功。
鳳尾草根,(背有金星,又名金星草),洗去泥,打爛,同雞子清研和如膏,入麝香少許後敷臍上,一日一換,小便即長,退水腫甚速,不動臟腑,信良方也。
疥瘡每日煎鮮首烏一兩,川萆薢五錢,服一二十劑,重者二三十劑,無不效。
小兒小水不通,脹急欲死,囫圇蓮房一隻,煎服即通,鮮者尤妙。
金蟾化管丸,水銀三錢,雄黃一兩,大蟾一隻,銀硝一兩,明礬一兩,先以水銀、雄黃用火酒二斤,漸煮漸添,酒盡為度,其末用紙包好,取大蟾去腸留肝肺,以藥納入縫好,另銀硝、明礬研末,入陽城罐,加水半茶盅,加火上熬干於底,放地中入蟾於內。
升文火二枝,中火一枝,武火一枝,候開看刮下靈藥,用蟾酥汁為衣,如芥子大,凡管用一丸,放管口外,蓋膏藥自入至底,雖彎曲處能到,嫩管自化,老管自退,七日見效,如不全退,再用一丸,無不除根。
老馬蘭頭飽吃,可治內癰。
鼓證濕邪入絡居多,消滯利水,徒傷氣分,焉能奏績?方用新絳錢半,蜣螂蟲二錢,延胡索錢半,絲瓜絡一枚,淡木瓜錢半,川通草一錢,路路通十枚,生米仁八錢,陳香椽皮半隻,干佛手三片,川鬱金一錢,遠志八分,即此數味出入加減,自能奏捷。至消滯莫如紅曲、雞內金,達下莫如車前子,降氣莫如蘇子、川貝。
又瘦吟自載醫案云:嘗治一徽商積虛痰喘,用金水六君加熟附、細辛、五味,煮米仁漿丸,外用水澄生半夏、生薑二粉為衣,終劑而十餘年之病如失。後治數人,並效如神。
程氏鍾齡《醫學心悟》,篇幅雖隘,其方頗有佳者。余戚李氏婦患噎症絕粒,諸藥不效,醫告技窮,奄奄待斃。余檢此書啟膈散令煎湯服之,(北沙參三錢,丹參三錢,川貝二錢,茯苓錢半,砂仁殼五分,廣鬱金五分,柯蒂二個,杵頭糠五分),四劑而能納食,去鬱金,加蔞皮一錢,服四劑,復加味調理全愈。
白話文:
今書
如果沒有太陽病的麻黃、桂枝、青龍等症狀,初期只要用蔥豉合涼膈散來疏散表邪,同時清裡熱,使其微微出汗而痊癒。又說:觀察溫病,先要檢查舌苔的乾濕,以是否口渴為關鍵。又說:暑邪引起的瘧疾大多燥熱,治療應著重於肺部,病情嚴重者,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加厚朴;病情輕者,用杏仁、滑石、蔻仁、絲瓜葉、蘆根、米仁等藥。濕邪引起的瘧疾大多寒濕,治療應著重於脾部,宜用苓桂術甘湯或消暑丸等藥。
又說:我們吳地的前輩吳正功,只教人看《醫方集解》;徐炳南晚年,案頭只有兩本《廣筆記》;青浦的吳元常以《臨證指南》為枕中秘籍;角里的牛孚亭以《己任編》亦然。可見醫術的精髓不在於讀得多,而在於心得。然而,沒有心得的人,不能以此為藉口;想要獲得心得,就必須多讀古書,因為不廣泛涉獵,就無法深入掌握。這些醫書都可作為醫學的橋樑,然而他們的治病方法卻如此,俗話說行醫需要運氣,大概不是冤枉話吧。
《醫贅》中記載的單方有些非常有效,記錄下來廣為流傳。取新鮮合歡皮適量,煎服,治療雞盲頗有效。
治療蛔蟲吐出:瓦松、炙甘草等量,研磨成細粉,和入炮製過的爐甘石中,敷在患處,效果極佳。
鳳尾草根(背面有金色斑點,又名金星草),洗淨泥土,搗爛,與雞蛋清混合研磨成膏狀,加入少量麝香後敷於肚臍,一日一換,小便就能通暢,消退水腫速度很快,不傷及臟腑,確實是良方。
疥瘡每日煎服鮮首烏一兩,川萆薢五錢,服用一二十劑,病情嚴重者服用二三十劑,無不有效。
小兒小便不通,脹得快要死了,用完整的蓮蓬一個煎服就能通暢,鮮蓮蓬效果更好。
金蟾化管丸:水銀三錢,雄黃一兩,大蟾蜍一隻,硝石一兩,明礬一兩。先用水銀、雄黃用二斤火酒,慢慢煮,慢慢添加,酒煮盡為度,其末用紙包好;取大蟾蜍去除腸子留下肝肺,將藥放入縫好;另將硝石、明礬研磨成粉,放入陽城罐中,加半茶盅水,加火熬乾於罐底,放地上,將蟾蜍放入其中。
用文火二枝,中火一枝,武火一枝,候開後刮下靈藥,用蟾酥汁做藥衣,如芥子大小,每次用一丸,放在管口外,膏藥會自行進入管內,即使彎曲的地方也能到達,嫩管自然化解,老管自然脫落,七天見效,如果沒有完全脫落,再用一丸,無不根除。
大量食用老馬蘭頭,可以治療內癰。
鼓脹病多由濕邪入侵經絡引起,單純消滯利水,反而損傷元氣,怎能奏效?方劑用新絳錢半兩,蜣螂蟲二錢,延胡索半兩,絲瓜絡一個,淡木瓜半兩,川通草一錢,路路通十枚,生米仁八錢,陳香椽皮半個,乾佛手三片,川鬱金一錢,遠志八分,這些藥材可根據病情增減,就能很快見效。至於消滯,沒有比紅曲、雞內金更好的了;通便,沒有比車前子更好的了;降氣,沒有比蘇子、川貝更好的了。
又瘦吟在其醫案中記載:曾治癒一位徽商積聚虛痰咳嗽的病人,用金水六君湯加熟附子、細辛、五味子,做成米仁漿丸,外面用水澄清的生半夏、生薑研磨成的粉末做藥衣,服完藥後,十幾年的病就好了。後來治療幾個人,都效果奇佳。
程氏鍾齡的《醫學心悟》,篇幅雖然簡短,但方劑卻有不少佳作。我的親戚李氏婦女患有噎膈症,不吃不喝,很多藥都不見效,醫生都束手無策,奄奄一息。我查閱此書,用啟膈散煎湯讓她服用(北沙參三錢,丹參三錢,川貝母二錢,茯苓半錢,砂仁殼五分,廣鬱金五分,柯蒂兩個,杵頭糠五分),四劑藥後就能進食了,去掉鬱金,加蔞仁一錢,服用四劑,再加味調理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