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二 (12)
卷二 (12)
1. 古書
雷公、扁鵲,皆上古時人,戰國時秦越人慕扁鵲學,因稱扁鵲,迨後宋《雷斆炮炙論》亦稱雷公,《竇材心書》亦稱扁鵲。《炮炙論》之稱雷公,乃後世所傳訛,《心書》之稱扁鵲,則材直以之自稱,從來著書家,未有如此誇大者。
秀水殷方叔仲春《醫藏目錄》一卷,就其生平所見醫書,自上古以及近世咸載焉,分為二十函,函各數十種,首曰「無上函」,自《內經》、《神農本草》、《難經》諸書,外兼及《易經》、《洪範》、《繁露》,蓋本孫思邈大醫須兼識陰陽卜相之意。同時平湖陳懿典為作序有云:方叔研討方藥,治病稱神,戶履常滿,然蕭然環闠中,不走五都,不遊大人,而《醫藏》一編,網羅悉人間未睹之書,議論闡古人未發之旨。
考《嘉興府志》方叔有傳,在「隱逸門」,是殆精於醫而不以醫名者,方叔又能詩,有《安老堂集》,惜未得見。
董氏璉《衛濟寶書》,吳曉鉦得袁永之影宋定本二十二篇,完善無缺,視文勞同之本多三之一,後有「續添方」,乃元人所輯,不知名氏,方多佳者,摘錄於此。治毒蛇咬,先以麻繩扎傷處兩頭,次用香白芷細末摻於瘡口,以多為妙,仍以新汲水調下半兩許,毒氣自消。(一方用熱酒調下,諸方皆用麥冬水,蓋欲先護心氣也。
)系瘤法兼去鼠奶痔,(出《集驗方》,真奇捷也。)芫花根洗淨帶濕,不得犯鐵器,於木石器中搗取汁,用線一條,浸半日或一宿,以線系瘤,經宿即落,如未落再換線,不過兩次自落,後用龍骨並訶子末敷瘡口即合,依上法系鼠奶痔,屢用得效。《蘇沈良方》亦有用蜘蛛者,然費力,不如此徑捷。
如無根,只用花泡濃水浸線亦得。趙氏嘗用以繫腰間一瘤,不半日即落,亦不痛。二聖散治咽喉風熱纏喉一切腫毒,鴨嘴膽礬二錢半,白殭蠶半兩去絲嘴,共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竹管吹入喉中立效。
來蘇膏治驚邪風癇,心恙狂亂,積熱痰涎上衝,破傷風搐牙關不開,無問遠年近日,並皆治之,用干圓肥好無蛀皂角去皮弦子捶碎,用清淨酸漿水一碗,春秋浸五日,夏浸二日,冬浸七日,搓揉去滓澄淨,用瓷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藥相似,攤以新夾紙上陰乾,遇病人用時,取手掌大一片,用溫漿水化於瓷器內,將病人扶坐,用竹葦筒裝藥水,扶起病人頭,吹入左右鼻孔內,扶定良久,涎出為驗,此藥治愈病人不計其數,大德六年,有行御史臺徹里大夫舍人一十四歲,因風熱痰涎潮搐,牙關緊閉,不省人事,二臺醫治療無門,有臺掾李受卿收此妙藥,依法吹入左右鼻孔內,須臾痰涎出及一碗余,立蘇。
白話文:
[古書]
雷公、扁鵲都是古代的著名醫者,戰國時期的秦越人學習扁鵲的醫術,因此也稱為扁鵲。後來宋代的《雷斆炮炙論》也稱雷公,《竇材心書》也稱扁鵲。不過,《炮炙論》稱雷公,是後人誤傳;《心書》稱扁鵲,則是竇材自己誇大的稱呼,從來沒有哪位著書的醫者如此自吹自擂。
秀水殷方叔仲春所著的《醫藏目錄》一卷,記載了他生平所見到的醫書,從上古到近世都有收錄,分為二十函,每函都有數十種書籍。第一函稱為「無上函」,收錄了《內經》、《神農本草》、《難經》等經典醫書,還包括了《易經》、《洪範》、《春秋繁露》等書籍,這是因為孫思邈認為大醫生必須通曉陰陽卜筮之術。同時,平湖陳懿典在序文中寫道:方叔研究藥方,醫術高明,求醫者絡繹不絕,但他卻淡泊名利,不追求榮華富貴,也不結交權貴。《醫藏》一書,收錄了許多世人未見過的醫書,闡述了前人未曾發掘的醫理。
根據《嘉興府志》記載,方叔有傳記,列於「隱逸門」中,可見他精於醫術,卻不以此為名。方叔還精通詩詞,著有《安老堂集》,可惜現在已經失傳了。
董氏所著《衛濟寶書》,吳曉鉦得到袁永之影宋定本,共二十二篇,完整無缺,比文勞同的版本多了三分之一。書後有「續添方」,是元人所輯,作者不詳,其中有很多很好的藥方,在此摘錄一些。治療毒蛇咬傷,先用麻繩紮住傷口兩端,然後用細白芷粉末敷於傷口,越多越好,再用新汲水調服半兩左右,毒氣自然會消散。(也可用熱酒調服,許多方子都用麥冬水,目的是先保護心氣。)
治療系瘤(一種腫瘤)和鼠奶痔的方法:(出自《集驗方》,方法非常神奇有效。)將芫花根洗淨,保持濕潤,注意不能接觸鐵器,在木或石器中搗碎取汁,用一根線浸泡半日或一夜,然後用線系住腫瘤,一夜之後腫瘤就會脫落,如果沒有脫落,再換一條線,一般兩次就能脫落,然後用龍骨和訶子粉末敷於傷口即可癒合。治療鼠奶痔也用同樣的方法,屢試不爽。《蘇沈良方》中也記載了用蜘蛛的方法,但是比較費力,不如這個方法快捷。
如果沒有芫花根,只用芫花泡濃水浸線也可以。趙氏曾經用此法治療腰間的一個腫瘤,不到半天就脫落了,而且不痛。
二聖散治療咽喉風熱、喉嚨腫痛等一切腫毒,用鴨嘴膽礬二錢半,白殭蠶半兩(去絲和嘴),研成細末,每次取少許,用竹管吹入喉嚨,立刻見效。
來蘇膏治療驚風、癇症、心神不安、狂躁、痰涎壅盛、破傷風、牙關緊閉等病症,無論是久病還是新病,都能治療。方法是:取乾燥、肥厚、沒有蛀蟲的皂角,去掉皮和弦子,搗碎,用乾淨的酸漿水一碗,春秋季節浸泡五天,夏天浸泡兩天,冬天浸泡七天,然後搓揉去渣,澄清液體,用瓷器在文武火上熬成膏狀,攤在新的夾紙上陰乾。治療時,取手掌大小的一片,用溫熱的酸漿水化開,扶病人坐好,用竹葦筒裝藥水,抬起病人的頭,吹入左右鼻孔,扶穩片刻,痰涎流出就見效。此藥治癒的病人無數。大德六年,有一個御史臺徹里大夫舍人,十四歲,因風熱痰涎壅盛,抽搐,牙關緊閉,不省人事,御史臺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有一個臺掾李受卿得到這個妙藥,按照方法吹入左右鼻孔,很快痰涎流出大半碗,病人立刻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