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臨症視舌。最為可憑,然亦未可執一。《正義》云:凡見黑舌,問其曾食酸甜咸物,則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梁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又惟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何能染及耶?凡臨症欲視病人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重慶堂隨筆》云:淡舌白苔,亦有熱症,黃厚滿苔,亦有寒症,舌絳無津,亦有痰症,當以脈症便溺參勘。又白苔食橄欖即黑,(凡酸物皆然。

白話文:

在看診時,觀察舌頭是最可靠的,但也不能只憑藉舌頭來診斷病情。《正義》中說:凡是看到黑舌頭,詢問患者是否吃過酸、甜、鹹的食物,那麼舌頭就會被染成黑色,這並不是因為疾病而引起的。但是梁成的黑舌頭,一定是潤而不燥的,刮一下就會恢復原狀,這與其他情況不同。而且只有虛寒的舌頭潤澤才能被染黑,如果實熱的舌苔乾燥,怎麼可能被染黑呢?在看診時,如果想觀察病人的舌苔是乾燥還是潤澤,就要禁止他們喝湯水,喝過湯水後就難以辨別了。《重慶堂隨筆》中說:淡舌白苔,也可能有熱症;黃厚滿苔,也可能有寒症;舌絳無津,也可能有痰症,應當根據脈象、症狀、大小便等綜合考慮。另外,白苔吃橄欖就會變黑,(凡是酸性食物都會這樣。

)食枇杷即黃,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矣。

白話文:

吃下枇杷後舌頭就會變黃,就像在燈下看黃色的苔蘚,往往會變成白色,因此,雖然可以依靠舌頭來診斷病情,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如果不仔細觀察,也很容易誤診。

黑舌苔有寒熱之分,辨別不精,死生立判。汪苓友謂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誠扼要之言也。(舒馳遠《傷寒集註》)謂黑苔干刺為二證,一為陽明熱結,陰津立亡,法主大黃芒硝,急奪其陽,以救其陰,陰回則津回。一為少陰中寒,真陽霾沒,不能熏蒸津液,以致乾燥起刺,法主附子、炮姜,急驅其陰,以回其陽,陽回則津回。據此則黑苔冷滑者,必無陽證,而黑苔干刺者,有陽證復有陰證矣。

白話文:

黑苔有寒熱之分,辨別錯誤,可能會導致生或死的完全不同結局。汪苓友說,舌苔即使很黑,但如果摸起來很滑、沒有刺狀突起,那麼就是陰證無疑,這句話很精闢。(舒馳遠在《傷寒集註》中)認為黑苔乾刺代表兩種證候:一種是陽明熱結,陰津立亡,應該用大黃、芒硝來急救其陽,以救其陰,陰回則津液恢復。另一種是少陰中寒,真陽霾沒,不能溫煦津液,因此乾燥起刺,應該用附子、炮姜來急驅其陰,以回其陽,陽回則津液恢復。依據這個分析,黑苔而冷滑的病人,一定沒有陽證,而黑苔而乾刺的病人,既可能有陽證,也有可能同時有陰證。

臨症者可不慎歟?

舌現人字紋,多因誤投寒藥所致,楊乘六治沈姓感症危甚,舌黑而枯,滿舌遍裂人字紋,曰:脈不必診也。此腎氣湊心,八味證也,誤用芩連,無救矣。逾日果歿。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人」字紋,多半是因誤服寒藥所造成的。楊乘六治療沈姓患者罹患感症,病情十分危急,沈姓患者的舌頭呈現黑色且乾枯,滿舌布滿裂痕形成「人」字紋。楊乘六說:「不用診脈了,這是腎氣鬱積於心臟,符合八味證的症狀,如果誤用了黃芩和黃連,就無藥可救了。」隔天,沈姓患者果然過世了。

程杏軒治農人患傷寒數日,寒熱交作,自汗如雨,脈虛神倦,舌苔白滑,分開兩歧,宛如刀劃,詢知誤服涼藥,與六味回陽飲,服之有效,斷進左右二歸飲數劑,舌苔漸退而安。又《傷寒金鏡錄》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因君火燔灼,熱毒炎上而發裂,宜用涼膈散,此則舌見紅色,又當細辨脈症,分別治之。

白話文:

程杏軒醫生治療一位患有傷寒數日的農民,患者寒熱交加,自汗如雨,脈象虛弱,精神倦怠,舌苔白滑,分開兩歧,宛如刀劃。經詢問得知,患者誤服了涼藥。程醫生給予六味回陽飲,患者服後有效。之後,程醫生又斷續給予左右歸飲數劑,患者的舌苔逐漸消退,病情好轉。另外,《傷寒金鏡錄》中記載,舌苔出現裂紋如人字形,可能是由於君火燔灼,熱毒炎上而發裂,宜用涼膈散治療。但如果舌苔見紅色,則需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再分別治療。

繆氏子年十六,舌上重生小舌,腫不能食,醫以刀割之,敷以藥,閱時又生,屢治不痊,精力日憊,向余求藥,檢方書用蛇蛻燒灰研末敷之,(不用刀割。)立愈,後不復發。

白話文:

繆氏的兒子十六歲時,舌頭上又長出新的舌頭,腫得不能吃飯,醫生用刀割掉它,並敷上藥,過了一段時間又長出來,多次治療都沒能痊癒,精力一天比一天衰弱,於是向我求醫。我查閱方書,用蛇蛻燒成灰,研成末敷在舌頭上,(不用刀割。)立竿見影,後來再也沒有復發。

2.

秀水新塍鎮屠氏,人多耆壽,牙齒至老堅固不壞,有家傳秘訣,自幼大小便時,咬定牙齒,不令泄氣,(法本張景岳。)即有人詢問,亦不答應,歷久勿間,故牙齒從無墜落之患。余友鄭拙言學博鳳鏘說。

白話文:

秀水新塍鎮的屠氏家族,大多數人都很長壽,牙齒即使到了老了的時候也依然堅固不壞。他們有一個世代傳承的祕訣,那就是:從小開始,不管是大便還是小便,都要咬緊牙關,不讓氣體洩露出來。(這個方法最初是由張景嶽記載的。)即使有人詢問,他們也不答應。因此這方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從來沒有人有牙齒掉落的問題。我的朋友鄭拙言,在學識淵博的鳳鏘那裡聽聞到這個方法。

江湖上女醫有捉牙蟲者,以箸尖向患處旋繞,投水碗中,似有蟲者無數,云曰去齒痛當愈,顧往往不甚驗。比閱程學博瑤田《通藝錄》所載亡室徐孺人行略,始知其術皆偽,行略云:濠濠間婦人能為齲齒醫,行而賣其藝,治一人齒,能出蟲多者以百數。孺人曰:吾生長和州,知之久矣,齒即生蟲,他醫莫能出,若乃能應手出乎:蓋蓼花蟲也。

白話文:

在市井中有些女醫生會以捉牙蟲的形式進行治病,她用筷子尖在患者患處旋轉,然後將筷子放入水中,就會看見水中似乎有很多蟲子。她說,這樣就能治癒牙痛,但是往往不見效果。後來,我讀到了程學博瑤田所著的《通藝錄》中記載的亡妻徐孺人的身世略歷,才知道這種方法都是假的。略歷中說:在濠州地區,有些婦女能給人治療蛀牙,她們行醫賣藝,給一個人治療蛀牙,能取出數百隻蟲子。徐孺人說:我在和州長大,也曾見過這種治療方法,牙齒裡確實會長蟲子,其他的醫生都無法取出,如果有人能隨手取出,那是因為蟲子是蓼花蟲。

余久患齒痛,每勤勞火動,及食甜物即發,丙午年周介梅表弟士稔傳一方云:每日晨起,以冷水漱口三次,不可間斷,永無齒痛。介梅向患齒痛甚劇,行此得痊。余如法行之,齒痛遂不發。治齒痛神方。用青魚膽風乾,生明礬研末擦之,立止,又可治喉風,以上二味,加入指甲末、燈心灰吹之最妙。

白話文:

我長久以來患有牙痛,每當勞動過度、火氣大,或者吃甜食的時候就會發作。丙午年,我的表弟周介梅告訴我一個偏方:每天早上起牀後,用冷水漱口三次,不可間斷,這樣牙痛就會永遠消失。介梅之前牙痛非常嚴重,用這個方法之後就痊癒了。我按照他的方法去做,牙痛果然不發作了。

治療牙痛的靈驗方子:

  1. 使用青魚膽風乾,生明礬研磨成粉末塗擦牙痛處,立馬止痛,此外還可以治療喉嚨疼痛。

  2. 以上兩種藥材,加入指甲粉末和燈芯灰一起吹,效果最佳。

3.

表兄周乙藜學博士照,於道光壬寅年患腿熱,而按之不熱,行步無力,不痛不腫,延醫診治,謂是濕熱,重用防己,服之忽心悸不寐,別招醫治,謂是陰虛,用熟地等藥,心悸仍然,腿患益甚,腿肉日削,食少神憊,勢就危殆,時乙藜家質庫中友朱光甫能醫,乃令治之,曰:此痿病也。誠然是濕熱,誠然是陰虛,然專治一端則誤矣。

白話文:

表兄周乙藜是學者,道光壬寅年患了腿熱的病,按壓大腿感覺不熱,走路也無力,沒有疼痛,沒有腫脹。找醫生診治,醫生說這是濕熱導致的,於是大量使用防己來治療。服藥後,周乙藜心悸,失眠。他又找其他醫生治療,醫生說這是因為陰血虛弱導致的,於是使用熟地等藥物來治療。雖然使用了熟地,心悸的症狀依然存在,腿部疼痛的症狀更加嚴重了,腿部肌肉日漸消瘦,食慾不振,精神疲憊,情況非常危急。當時,周乙藜家質庫裏的朱光甫先生會醫術,周乙藜於是請他來治療。朱光甫說:這是一種萎縮的疾病。誠然是濕熱,誠然是陰虛,但專門治療其中一種證狀是錯誤的。

投以清燥湯,病日減,繼用虎潛丸法,出入增損,至三百劑始復原。乙藜因是潛玩醫書,深究脈學,為人治病屢奏效。

白話文:

用了清燥湯讓病情日漸減輕,接著又使用虎潛丸,其藥方也多次增減,直至服用三百劑才恢復了健康。乙藜由此開始潛心鑽研醫書,深入探討脈學,也治好了許多人的病。

方書言風勝則引,濕勝則腫,寒勝則痛,此亦未可泥也。道光己丑年,先君子薌畇公,(時年四十有九。)患兩腿熱痛,不能行步,醫家用蠲痹湯巴戟天湯不效,反加劇,且腫,色青紫,又以為陰虧,用虎潛丸,痛益甚,飲食少進,乃至震澤,就吳雪香先生診之,(先生震澤縣庠生,中歲懸壺,審症精細,求治者盈門。

白話文:

醫書上說,風勝則引,濕勝則腫,寒勝則痛,但也不能拘泥於此。道光己丑年,我的父親(當時四十九歲),得了雙腿熱痛的病,不能走路,找醫生用了蠲痹湯、巴戟天湯等藥都不見效,反而症狀加重,而且腫脹,顏色青紫,又以為是陰虛虧損,用了虎潛丸,疼痛更加嚴重,飲食也減少了,於是到震澤,請吳雪香先生診治。(吳先生是震澤縣庠生,中年時開始行醫,診斷病情細緻精確,求醫的人絡繹不絕。)

)切脈濡數,患處腫痛,詢知酒戶素大,謂是濕熱致患,用苡仁、海桐皮、防己、蠶砂、川萆薢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藥,日有起色,不一月全愈。余按:痛而熱,則不當用溫藥。蠲痹湯等所以不效也。此猶理之顯著者,而知之者鮮焉。甚矣!醫道之難明也。

白話文:

)切他的脈搏濡數(脈搏又弱又快),患處腫脹疼痛,詢問後得知這名男子是酒鬼,說這是濕熱引起的疾病,使用薏苡仁、海桐皮、防己、蠶砂、川萆薢、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藥物治療,每天都有好轉,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我考證:腫痛而且發熱,就不應該使用溫熱藥物,蠲痹湯等藥方所以沒有效果的原因也在於此。這還只是道理比較明顯的,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太難了!醫道的學問真是難以明瞭。

熱病愈後,往往歸之於足,發熱腫痛,不治則痛甚而死,或至殘廢,如截足風之類。咸豐戊午春,余母周太孺人,偶發寒熱,忽患此症,時余在杭州,內人周婉霞在家侍奉,檢醫書得一方,用廣膠一兩,入糟、醋、薑、蔥汁,四味烊化成膏,攤紙或布上,貼患處,痛立止。

白話文:

在熱病好後,往往會轉移到足部,發燒、腫脹、疼痛,如果不治療,疼痛會加劇甚至死亡,或者會導致殘疾,例如截足風之類的疾病。鹹豐戊午年的春天,我的母親周太孺人,偶爾發冷發熱,突然患上了這種疾病,當時我在杭州,內人周婉霞在家侍奉,在醫書上找到一個方子,用一兩廣膠,放入糟、醋、薑、蔥汁,四種材料混合化成膏狀,塗在紙或布上,貼在患處,疼痛立即停止。

(糟入醋中,將糟鑿碎調勻,濾出汁,去糟渣,勿用薑汁,不必多,只少許,蔥汁較薑汁多一半,糟醋汁須三四倍於蔥汁。)

白話文:

將糟放入醋中,把糟搗碎攪拌均勻,過濾出汁液,去除糟渣,不要使用薑汁,不需要太多,只要少量,蔥汁的量要比薑汁多一半,糟醋汁的量要比蔥汁多三到四倍。

庚申冬初,姬人李氏患伏暑,愈後兩足腫而不紅,其痛尤劇,服去濕清熱藥不效,用此方治之,痛亦立止,真神方也。因憶道光年間,鄰人陳氏婦曾患此症,諸醫莫能療治,後以足浸冷水中,號呼痛絕而殞。惜當時未得此方拯之,特詳志於此,願有志者廣傳焉。

白話文:

光緒二十年冬季開始,姬人李姓的女子患了伏暑病,病好之後,雙腳腫脹但不發紅,而且疼痛非常劇烈,服用去濕清熱藥物無效,用此方治療後,疼痛立即停止,真是神效方。因此想起道光年間,鄰居陳姓婦女曾經患有此症,諸多醫師都無法治療,後來將雙腳浸泡在冷水中,大聲喊叫疼痛不已而死亡。可惜當時沒有此方可以挽救她,特地詳細記載在此,希望有志於此者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