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古人

京師先醫廟,始於明嘉靖間。(按:元貞元間建三皇廟,內祀三皇並歷代名醫十餘人,至是始定為先醫廟。)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農,右黃帝,均南面,句芝、風后,東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東向,東廡僦貸季、天師、岐伯、伯高、少師、太乙、雷公、伊尹、倉公淳于意、華佗、皇浦謐、巢元方、藥王韋慈藏、錢乙、劉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廡鬼臾區、俞跗、少俞,、桐君、馬師皇、神應王扁鵲、張機、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孫思邈、啟元子王冰、朱肱、張元素、朱彥修,皆東向,以北為上,歲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按:韋慈藏名訊道,唐人,施藥濟世,因有藥王之稱。

今世俗之祀藥王者,塑像為卉服,而以王為皇,未知出何典故。渤海秦越人受桑君之秘術,遂洞明醫道,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又家於盧國,乃命之曰盧醫,世或以盧扁為二人,謬矣。語見楊元操《集註難經序》。凡為名醫,必有傳授之師,如孫文垣(一奎)之師黃古潭,張景岳(介賓)之師金夢石,此皆青出於藍,而師之各轉賴徒以傳。

漢·張仲景稱醫中之聖,其師為張伯祖,自非仲景,,誰復知有張伯祖哉?傳道貴得其人,非獨聖門為然矣。

張仲景,醫中之聖也。華元化,醫中之仙也。二人同時,範氏只為元化作傳,烏得稱良史乎?

明代以醫名而為顯官,名列史傳者有二人,曰許紳,曰王綸。許官尚書,因醫而始顯者也。王官巡撫,既顯而猶醫者也。然許能拯世宗於已絕,(事見《明史》而《野獲編》、《今言》所載較詳,《野獲編》云:嘉靖壬寅年上寢於端妃所,宮婢楊金英等相結行殺,用繩繫上,翻布塞上口,以數人踞上腹絞之,已垂絕矣,幸諸婢不諳綰結之法,繩股緩不收,戶外聞咯咯聲,孝烈皇后率眾人解之。

《今言》云:西苑宮人之變,聖躬甚危,紳用桃仁、紅花、大黃諸下血藥,辰時進之,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申時遂能言,又三四劑平氣活血藥,聖躬遂安,次年,紳以用藥驚憂病死。)而不能自療其驚悸。(《明史》:紳得疾曰:曩者宮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

)王所在治疾無不立效,而不能自知服藥之誤。(《續名醫類案》:節齋得心腹疾,訪峨眉道者治之,道者問公於服餌有生用氣血之物焙制未徹者乎,曰:有之,常服補陰丸,數十年矣,中用龜甲酒炙而入之。曰:是矣,宜亟歸。節齋遽投檄,歸至吳閶,下赤色小龜無數而卒。

)醫豈易為哉?

《元史·方技傳》醫家僅列李東垣,言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為尤長,而不及脾胃,載治驗有六,皆不詳其所用之藥。史例大率如此,然而略矣。

白話文:

古人

明朝嘉靖年間設立了先醫廟,(據說元朝貞元年間就已建有供奉三皇及歷代名醫的廟宇,後來才正式定名為先醫廟。)本朝沿襲此制,廟中供奉伏羲居中,神農在左,黃帝在右,三人皆面向南方;句注、風后位於東邊朝西;祝融、力牧位於西邊朝東;東邊廂房供奉僦貸季、天師、岐伯、伯高、少師、太乙、雷公、伊尹、倉公淳于意、華佗、皇甫謐、巢元方、藥王孫思邈、錢乙、劉宗素、李杲,皆面向西方;西邊廂房供奉鬼臾區、俞跗、少俞、桐君、馬師皇、神應王扁鵲、張機、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孫思邈、啟元子王冰、朱肱、張元素、朱彥修,皆面向東方。北面為尊位,每年春秋兩季的正月上旬,朝廷會派官員祭祀。 (註:藥王孫思邈,名訊道,唐代人,行醫濟世,因此被尊稱為藥王。)

現在民間祭祀藥王時,都塑成穿花衣的形象,並稱其為“皇”,不知這典故出自何處。渤海人秦越人得到桑君的醫術秘傳,精通醫道,因為他的醫術與軒轅黃帝時期的扁鵲相似,所以被稱為扁鵲,他又住在盧國,所以又被稱為盧醫。世人常把盧醫和扁鵲當作兩個人,這是錯誤的。這段記載見於楊元操《集註難經序》。凡是名醫,都必有傳授他們的師長,例如孫文垣(字一奎)的師傅是黃古潭,張景岳(字介賓)的師傅是金夢石,這些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例子,師承關係一代代傳承下來。

漢朝的張仲景被稱為醫學聖人,他的老師是張伯祖,如果不是因為張仲景,誰還能知道張伯祖呢?傳道授業需要找到合適的人才,不只是聖賢的門徒才如此。

張仲景是醫學聖人,華元化是醫學神仙。兩人同時代,範氏只為華元化作傳,怎能稱得上是好的史官呢?

明朝以醫術聞名而當上高官並記載於史書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許紳,一個是王綸。許紳官至尚書,是因醫術而顯貴;王綸官至巡撫,即使顯貴了,依然行醫。然而許紳雖然能救活瀕死的世宗皇帝,(此事記載於《明史》,《野獲編》、《今言》記載得更詳細,《野獲編》記載:嘉靖壬寅年,皇帝在端妃寢宮休息,宮女楊金英等密謀行刺,用繩子綁住皇帝,用布塞住嘴巴,幾個人壓在皇帝腹部絞殺,皇帝已經瀕臨死亡,幸虧宮女們不懂得打繩子的技巧,繩子鬆散沒有收緊,屋外聽到咯咯的聲音,孝烈皇后帶領眾人解救了皇帝。

《今言》記載:西苑宮人作亂,皇帝情況危急,許紳用桃仁、紅花、大黃等活血化瘀的藥物,辰時服用,未時皇帝突然發出聲音,排出數升紫血,申時就能說話,又服用幾劑調理氣血的藥物後,皇帝病情好轉。次年,許紳因為當時驚嚇過度而憂慮成疾去世。)卻不能治好自己驚悸的病症。(《明史》記載:許紳生病時說:以前宮變時,我認為自己治療無效,必死無疑,因此受到驚嚇,患上驚悸之症,藥物無法治療。)王綸治病總是藥到病除,卻不能察覺自己服藥的錯誤。(《續名醫類案》記載:節齋患有心腹疾病,去峨眉山求道士治療,道士問他是否服用過未經充分炮製的生冷補氣血的藥物,節齋回答說:是的,我常年服用補陰丸,幾十年了,裡面用龜甲酒炙後入藥。道士說:就是這個原因,你應該趕快回家。節齋立即辭別道士,回到吳縣閶門,拉下數不清的紅色小便後就死了。)行醫豈是容易的事啊!

《元史·方技傳》中只記載了李東垣,說他學習《傷寒雜病論》,尤其擅長治療癰疽、眼科疾病,但不太擅長治療脾胃疾病,書中記載了他的六個治驗,卻沒有詳細說明他所用的藥物。史書記載大多如此,簡略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