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一 (18)
卷一 (18)
1. 用藥
吳人畏服重藥,馬元儀預用麻黃浸豆發糵,凡遇應用麻黃者,方書大黃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當時治病皆於醫家取藥。)徐靈胎治張某病當用大黃,恐其不服,詭言以雪蛤蟆配藥制丸,與服得瘥。可想見良工心苦,非拘方之士所能及也。
病有因偏嗜食物而成者,非詳問得之,奚由奏效?前人治驗,略志數則,以資玩索。朱丹溪治叔祖泄瀉,脈澀而帶弦,詢知喜食鯉魚,以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探吐膠痰而瀉止。林學士面色頓青,形體瘦削,夜多驚悸,杜某詢知喜食海蛤味鹹,故心血衰,令多服生津液藥而病愈。
富商患腹脹,百藥無效,反加胃嘔食減尪羸,一草澤醫詢知夏多食冰浸瓜果,取涼太過,脾氣受寒,醫復用寒涼,重傷胃氣,以丁香、木香、官桂健脾和胃,肺氣下行,由是病除。趙尹好食生米而生蟲,憔悴萎黃,不思飲食,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夜,銼焙末,蒸餅丸米湯下而愈。
吳孚先治長夏無故四肢厥冷,神昏不語,問之曾食豬肺,乃令以款冬花二兩煎湯灌之而痊,蓋所食乃瘟豬肺也。沈繹治肅王嗜乳酪獲疾,飲濃茶數碗,盪滌膈中而愈。薛立齋治一老人,似痢非痢,胸膈不寬,用痰痢等藥不效,詢知素以酒乳同飲,為得酸則凝結,得苦則行散,逐以茶茗為丸,時用清茶送三五十丸,不數服而瘥。吳廷紹治馮延已胸中痛,詢知平日多食山雞、鷓鴣,投以甘草湯而愈。
楊吉老治楊立之喉痛潰爛,飲食不進,詢知平日多食鷓鴣肉,令食生薑一片,覺香味異常,漸加至半斤余,喉痛頓消,飲食如故。梁新治富商暴亡,謂是食毒,詢知好食竹雞,令搗姜捩汁折齒灌之而蘇。某醫治一婦面生黑斑數點,日久滿面俱黑,詢知日食斑鳩,用生薑一斤切碎研汁,將滓焙乾,卻用生薑煮汁糊丸食之,一月平復。蓋山雞、鷓鴣、竹雞、斑鳩皆食半夏,故以解其毒也。
沈宗常治廬陵人脹而喘,三日食不下咽,視脈無他,問知近食羊脂,曰:脂冷則凝,溫熨之所及也。溫之得利而愈。
治痼病宿病有不能求速愈者,如朱丹溪治虛損瘦甚,右脅下痛,四肢軟弱,用二陳湯加白芥子、枳實、姜炒黃連、竹瀝,八十貼而安。祝仲寧治腳膝痹痛,服清燥湯百劑而愈。此類甚多,當初服數劑時,必不見效,非信任之深,誰能耐久乎?籲!世之延醫治病,往往求其速效,更易醫者,雜投方藥而病轉增劇,蓋比比然矣。
袁隨園作《徐靈胎先生傳》有云:張雨村兒生無皮,先生命以糯米作粉糝其體,裹以絹,埋之土中,出其頭,飲以乳,兩晝夜而皮生。此蓋有所本也。元·危亦林《得效方》:生子無皮,速用白早米粉干撲,候生皮方止。明·葛可久治舟人生子身無全膚,令就岸畔作一坎置其中,以細土隔衾覆之,且戒勿動,久之生膚,蓋其母懷妊舟中,久不登岸,失受土氣故也。徐參用二法而得效,洵乎醫之貴博覽也。
白話文:
[用藥]
吳地的人害怕服用烈性藥物。馬元儀預先用麻黃浸泡豆子,發芽後再使用,凡是遇到需要使用麻黃的病人,藥方上都會註明用大黃豆來煎煮,讓病人消除疑慮。(當時看病都到醫生那裡取藥。)徐靈胎治療張某的病,需要用到大黃,擔心他不服藥,就謊稱用雪蛤蟆配藥製成藥丸給他服用,結果病就好了。由此可見,好醫生用心良苦,不是那些拘泥於方劑的人所能比擬的。
有些疾病是因為偏嗜某些食物引起的,如果不詳細詢問病情,怎麼能奏效呢?前人的治病經驗,簡單記載幾則,供大家參考。朱丹溪治療他叔祖的腹瀉,脈象澀滯而帶弦,詢問得知他喜歡吃鯉魚,於是用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物,引吐膠痰,腹瀉也就停止了。林學士面色突然變青,身體消瘦,晚上經常驚悸,杜某詢問得知他喜歡吃味道鹹的海蛤,所以心血衰弱,於是讓他多服用滋陰生津的藥物,病就好了。
一個富商患有腹脹,各種藥物都無效,反而加重了嘔吐、食慾減退、身體消瘦的症狀,一位鄉間醫生詢問得知他夏天經常吃冰鎮瓜果,受涼太過,脾胃受寒,醫生又用了寒涼的藥物,更加損傷了胃氣,於是用丁香、木香、官桂健脾和胃,使肺氣下降,病就好了。趙尹喜歡吃生米,結果生蟲,身體憔悴萎黃,不想吃東西,醫生用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切碎焙乾成粉末,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病就好了。
吳孚先治療一個人在長夏時節,無緣無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不說話,詢問得知他曾經吃過豬肺,於是讓他用款冬花二兩煎湯灌服,病就好了,原來他吃的是病死的豬肺。沈繹治療肅王因嗜食乳酪而生病,讓他喝幾碗濃茶,沖洗腸胃,病就好了。薛立齋治療一位老人,像是痢疾又不是痢疾,胸膈不舒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無效,詢問得知他平時喜歡用酒和乳酪一起飲用,因為酸性物質凝結,苦味物質則能使其分散,於是用茶葉製成藥丸,每次用清茶送服三五十丸,沒服用幾次就好了。吳廷紹治療馮延已胸痛,詢問得知他平時多吃山雞、鷓鴣,就給他服用甘草湯,病就好了。
楊吉老治療楊立之喉嚨疼痛潰爛,不能吃東西,詢問得知他平時多吃鷓鴣肉,於是讓他吃一片生薑,覺得味道特別好,逐漸增加到半斤多,喉嚨疼痛就消除了,也能吃東西了。梁新治療一位富商暴亡,認為是食物中毒,詢問得知他喜歡吃竹雞,就讓他搗碎生薑取汁,用薑汁漱口,灌服,就救活了他。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婦女,臉上長了幾個黑斑,時間久了,整張臉都變黑了,詢問得知她每天都吃斑鳩,於是用一斤生薑切碎研磨取汁,將渣焙乾,再用生薑汁煮成糊狀做成藥丸讓她服用,一個月就好了。原來山雞、鷓鴣、竹雞、斑鳩都吃半夏,所以用生薑來解毒。
沈宗常治療廬陵地區的一個人腹脹喘息,三天吃不下東西,看脈象沒有其他異常,詢問得知他最近吃了羊脂,說:“羊脂性冷會凝結,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溫熱治療後,病就好了。
治療慢性病和久病,有些不能很快痊癒,例如朱丹溪治療一位虛損消瘦得很厲害,右脅下疼痛,四肢無力的人,用二陳湯加白芥子、枳實、姜炒黃連、竹瀝,八十付藥才好轉。祝仲寧治療腳膝關節疼痛,服用清燥湯一百付才痊癒。這種情況很多,一開始服用幾付藥時,肯定不會見效,如果不是非常信任醫生,誰能堅持服用呢?唉!世人看病求醫,往往希望藥效快,動不動就換醫生,胡亂服用各種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袁枚在《徐靈胎先生傳》中記載:張雨村的兒子出生時沒有皮膚,徐靈胎先生讓用糯米磨成粉,塗抹在孩子的身上,用絹布包裹起來,埋在土裡,只露出頭部,用乳汁餵養,兩天一夜後,皮膚就長出來了。這應該是有根據的。元代危亦林《得效方》記載:嬰兒出生時沒有皮膚,要迅速用白糯米粉乾燥後塗抹,等到皮膚長出來就停止。明代葛可久治療一個在船上出生的嬰兒,全身沒有完整的皮膚,讓嬰兒到岸邊挖一個坑放在裡面,用細土隔著被子覆蓋,並且告誡不要動,過了一段時間皮膚就長出來了,這是因為他母親懷孕期間一直在船上,長時間沒有上岸,失去地氣的滋養造成的。徐靈胎用了兩種方法都取得了療效,確實醫生的知識淵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