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一 (17)
卷一 (17)
1. 用藥
徐之才十劑: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王好古補二種曰:寒可去熱,大黃、芒硝之屬是也;熱可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藥之用已無遺。《心印紺珠經》標十八劑之目曰:輕、解、清、緩、寒、調、甘、火、暑、淡、濕、奪、補、平、榮、澀、溫、和。則繁而寡要矣。
鄭康成《周官疾醫》注:五穀:麻、黍、稷、麥、豆。《素問》以麥、黍、稷、稻、豆為五穀,分屬心、肝、脾、肺、腎,治病當從之。《程杏軒醫案輯錄》治胸脘脹痛,泛泛欲嘔,食麵尚安,稍飲米湯,脘中即覺不爽,謂肝之谷為麥,胃弱故米不安,肝強故麥可受,當用安胃制肝法,此得《內經》之旨者也。
名家治病,往往於眾人所用方中加一味藥,即可獲效。如宋徽宗食冰太過患脾疾,楊吉老進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楊曰:疾因食冰,請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杜清碧病腦疽,自服防風通聖散,數回不愈,朱丹溪視之曰:何不以酒製之?清碧乃悟,服不盡劑而愈。張養正治聞教諭羸疾,吳醫皆用三白湯無效,張投熟附二三片,煎服即瘥。
繆仲淳治王官壽遺精,聞婦人聲即泄,瘠甚欲死,醫者告術窮,繆之門人以遠志為君,連須、石蓮子為臣,龍齒、茯神、沙苑蒺藜、牡蠣為佐使,丸服稍止,然終不斷,繆加鰾膠一味,不終劑即愈。葉天士治難產,眾醫用催生藥不驗,是日適立秋,葉加梧桐葉一片,藥下咽即產。
嘉定何弁伯患嘔吐,醫用二妙丸不效,徐靈胎為加茶子四兩,煎湯服之遂愈。因其病茶積,故用此為引經藥。略識數條,以見治病者,必察理精而運機敏,始能奏捷功也。
鄒潤庵治一人暑月煩滿,以藥搐鼻不得嚏,悶極,遂取藥四五錢匕,服之,煩滿益甚,昏不知人,不能言語,蓋以藥中有生半夏、生南星等物也。鄒謂南星、半夏之毒,須薑汁乃解,盛暑煩懣,烏可更服薑汁?勢必以甘草解之,但其味極甘,少用則毒氣不解,服至一二錢,即不能更多,因以甘草一斤蒸露飲之,飲盡而病退。凡病者畏藥氣之烈,惡藥味之重,皆可仿用此法。
陳載庵嘗治一人,熱甚喉痛,用甘草、桔梗、連翹、馬勃、牛蒡、射干、元參等味,其人生平飲藥即嘔,堅不肯服而病劇,又不能不進藥,乃令以藥煎露,飲二十餘碗而全愈。
許允宗治王太后病風不能言,以防風、黃耆煎湯數斛,置床下熏蒸,使口鼻俱受,此夕便得語。陸嚴治徐氏婦產後血悶暴死,胸膈微熱,用紅花數十斤,大鍋煮湯,盛木桶,令病者寢其上熏之,湯氣微,復進之,遂得蘇,此善師古法者也。李玉治痿,謂病在表而深,非小劑能愈,乃熬藥二鍋,傾缸內稍冷,令病者坐其中,以藥澆之,逾時汗大出立愈,則又即其法而變化之。醫而若此,與道大適矣。
白話文:
用藥
徐之才將藥性歸納為十種: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王好古則將補法分為寒熱兩種:寒者可用大黃、芒硝等瀉熱;熱者可用附子、肉桂等溫寒。藥物運用,已無遺漏之處。《心印紺珠經》列舉十八種藥性:輕、解、清、緩、寒、調、甘、火、暑、淡、濕、奪、補、平、榮、澀、溫、和,雖然種類繁多,但缺乏精要。
鄭康成在《周官疾醫》中注釋:五穀為麻、黍、稷、麥、豆。《素問》則將麥、黍、稷、稻、豆列為五穀,分別歸屬心、肝、脾、肺、腎,治病應依此特性。程杏軒的醫案記載:治療胸脘脹痛,伴有噁心嘔吐,能吃麵食但喝米湯則胃部不適,診斷為肝氣過盛,胃氣虛弱(因為麥屬肝,米屬胃,患者能吃麥而不能吃米),應當採用安胃制肝的方法,此乃符合《內經》旨意的。
名家治病,常在常用方劑中加一味藥便能奏效。例如宋徽宗因食冰太多傷了脾胃,楊吉老用大理中丸治療,宋徽宗說已經服用了多次,楊吉老說:「您的病是因食冰而起,請用冰煎煮此藥,這樣才能治本。」果然痊癒。杜清碧患腦疽,服用防風通聖散多次未愈,朱丹溪建議用酒煎煮,杜清碧恍然大悟,服藥未盡即痊癒。張養正治療一位教諭的羸弱疾病,吳地醫生都用三白湯無效,張養正加了二三片熟附子煎服,病人立刻痊癒。
繆仲淳治療王官壽遺精,只要聽到婦女聲音就遺精,身體極度虛弱,醫生都束手無策。繆仲淳的學生用遠志為主藥,連須、石蓮子為輔藥,龍齒、茯神、沙苑蒺藜、牡蠣為佐使藥,製成丸藥服用,病情稍有好轉,但仍未痊癒。繆仲淳又加了鰾膠一味藥,尚未服完一劑就痊癒了。葉天士治療難產,眾醫生用催生藥無效,恰逢立秋,葉天士加了一片梧桐葉,藥物入口,產婦即刻分娩。
嘉定何弁伯嘔吐,服用二妙丸無效,徐靈胎加了四兩茶子煎湯服用,於是痊癒,因為他的病是茶積,所以用茶子引經。以上幾則案例,足以說明治療疾病,必須觀察病情精準,運用藥物靈活,才能迅速奏效。
鄒潤庵治療一位暑天煩悶的病人,用藥搐鼻無法打噴嚏,病人悶得厲害,於是服用四五錢的藥,結果煩悶更甚,昏迷不醒,無法言語,原因是藥中含有生半夏、生南星等有毒藥物。鄒潤庵認為南星、半夏的毒性要用薑汁解,但盛暑煩悶,不能再服用薑汁,只能用甘草來解毒,但甘草味甘,用量少則解毒不力,服用到一兩錢就無法再服用了,於是用一斤甘草蒸出藥露給病人服用,服完後病症痊癒。凡是病人害怕藥物氣味強烈,或厭惡藥物味道濃厚的,都可以仿效此法。
陳載庵曾經治療一位熱症喉痛的病人,用甘草、桔梗、連翹、馬勃、牛蒡、射干、元參等藥,但此人生性一喝藥就嘔吐,堅決不肯服用,病情加重,但又不得不服藥,於是將藥煎出藥露,病人喝了二十多碗就痊癒了。
許允宗治療王太后風痺不能言語的疾病,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斛,放在床下熏蒸,讓病人口鼻都能吸收到藥氣,當晚就能說話了。陸嚴治療徐氏婦女產後血悶暴死的疾病,發現胸膈微熱,便用紅花數十斤,用大鍋煮湯,盛在木桶裡,讓病人躺在上面熏蒸,藥氣微弱時就再添藥,病人終於甦醒,這是一位善於學習古法的人。李玉治療痿症,認為病在表層但較深,不是少量藥物能治癒的,於是熬了兩大鍋藥,倒進缸裡稍微放涼,讓病人坐在缸裡,用藥湯澆灌,過了一會兒,病人大量出汗,病就好了,這是一位能變通運用方法的人。醫生能做到這樣,就與道合符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