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補編 (1)

回本書目錄

補編 (1)

1. 藥忌

吳江徐靈胎徵君大椿,謂醫藥為人命所關,較他事尤宜敬慎,今乃眩奇立異,欲駭愚人耳目,將古人精思妙法,反全然不考,其弊何所底止,略舉數端,以示警戒。人中黃,(腸胃熱毒偶有用入丸散者,今入煎藥則是以糞汁灌入而倒其胃矣。)人中白,(飛淨,入末藥,若煎服,是以溺汁灌入矣。

)鹿茸、麋茸,(俱入丸藥,外症、痘症偶入煎藥、又古方以治血寒久痢,今人以治熱毒時痢,腐腸而死。)河車、臍帶,(補骨丸藥偶用,今入煎劑,腥穢不堪,又臍帶必用數條,肆中以羊腸、龜腸代之。)蚌水,(大寒傷胃,前人有用一二匙治陽明熱毒,今人用一碗半碗以治小兒,死者八九。

)蚯蚓,(痘症用一二條酒沖,已屬不典,今用三四十條,大毒大寒,服者多死。)蜈蚣、蠐螬(即桑蟲)、蠍子、胡蜂,(皆極毒之物,用者多死,間有不死者,幸耳。)石決明,(眼科磨光鹽水煮入末藥,今亦以此法入一切煎劑,何義?)白螺殼,(此收濕糝藥,亦入煎劑,其味何在?)雞子黃,(此少陰不寐引經之藥,今無病不用。

)燕窩、海參、淡菜、鹿筋、醜筋、魚肚、鹿尾,(此皆食品,不入藥劑,必須洗浸極淨,加以薑、椒、蔥、酒,方可入口,今與熟地、麥冬、附、桂同煎,則腥臭欲嘔。)醋炒半夏、醋煅赭石、麻油炒半夏,(皆能傷肺,令人聲啞而死。)橘白、橘內筋、荷葉邊、枇杷露、楂核、扁豆殼,(此皆方書所棄,今偏取之以示異。

)余按:徐氏所指,誠切中要害,惟海參淡食,最能益人,嘗有食之終身而康強登上壽者,惟不宜與熟地等藥同煎耳。又枇杷露,治肺熱咳嗽,獲效頗速,似不當在屏棄之列。

(炳章)按:如人中白必先漂出臭氣,火煅用入煎劑,治口疳牙疳,頗有效。石決明鎮肝陽亦頗效。惟毒性蟲類,應當禁入湯劑為妥。

白話文:

徐靈胎先生說,醫藥關乎人命,比其他事情更要謹慎。現在有些人卻喜歡標新立異,想用奇特的方法來迷惑愚昧的人,把古人精心研究的精妙方法完全不加考慮,這樣下去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我簡單列舉幾項,用來提醒大家。

人中黃(也就是糞便中的成分),腸胃有熱毒時,偶爾會用在藥丸或藥散中,但現在卻把它加入煎藥裡,這就像把糞汁灌到胃裡,反而會傷害胃。

人中白(也就是尿液中的沉澱物),要去除雜質,磨成粉後加入藥末中使用。如果拿來煎服,就像把尿液灌入體內。

鹿茸、麋茸,通常都加入丸藥中使用,外症或痘症時,偶爾會加入煎藥裡。古代是用來治療血寒導致的慢性腹瀉,但現在卻有人用來治療熱毒引起的急性腹瀉,這樣會腐蝕腸道,導致死亡。

河車(也就是胎盤)、臍帶,通常在補骨的丸藥中使用。現在卻加入煎劑,腥臭難聞。而且臍帶必須用好幾條,但藥店卻用羊腸、龜腸來替代。

蚌殼水,屬於大寒之物,會傷害腸胃。以前有人用一兩匙來治療陽明熱毒,但現在有人用一碗甚至半碗來治療小孩的病,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

蚯蚓,在痘症時用一兩條酒沖服,已經不合規範了。現在卻用三四十條,這種東西毒性很強又寒冷,服用的人大多會死。

蜈蚣、蠐螬(也就是桑蟲)、蠍子、胡蜂,都是劇毒之物,用這些東西大多會導致死亡,少數不死的人只是僥倖而已。

石決明,在眼科是用鹽水煮過後磨成粉使用。但現在卻有人也這樣用在所有的煎劑裡,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

白螺殼,這種東西是收濕的藥粉,也拿來加入煎劑,真不知道它的藥效是什麼?

雞子黃(也就是蛋黃),是治療少陰病、失眠的引經藥,現在沒有病也亂用。

燕窩、海參、淡菜、鹿筋、醜筋、魚肚、鹿尾,這些都是食物,不應該拿來入藥。一定要洗得很乾淨,並用薑、胡椒、蔥、酒烹調過才能食用。現在卻把這些和熟地、麥冬、附子、桂枝一起煎煮,腥臭到讓人想吐。

用醋炒過的半夏、用醋煅燒過的赭石、用麻油炒過的半夏,這些都會傷害肺,讓人聲音沙啞而死。

橘子皮內的白色部分、橘子皮內的筋絡、荷葉邊、枇杷露、山楂核、扁豆殼,這些都是古醫書棄用的東西,現在卻有人偏偏拿來用,只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我認為:徐先生所說的,確實切中要害。只有海參可以清淡食用,最能有益於人,有人吃了海參一輩子,身體健康長壽。只是不宜和熟地等藥一起煎煮。另外,枇杷露治療肺熱咳嗽,效果很快,不應該被列入棄用之列。

(炳章)認為:人中白一定要先去除臭氣,用火煅燒後加入煎劑,治療口瘡牙齦炎效果還不錯。石決明鎮定肝陽效果也很好。只是有毒性的蟲類,還是應該禁止加入湯劑中。

2.

臨海洪僉事若皋《南沙文集》,謂方書金銀玉石銅鐵,俱可入湯藥,惟錫不入,間用鉛粉,亦與錫異,錫白而鉛黑,且須鍛作舟粉用之。明名醫戴元禮,嘗至京,聞一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求溢戶,酬應不暇,偶一求藥者,即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加錫一塊。元禮心異之,叩其故,曰:此古方爾。

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今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皆不辨錫、餳類耳!余謂今之庸醫,不特未識古方也,即尋常藥品,亦不能辨其名,有書新會皮作會皮,蓋不知新會是地名也,有書撫芎作撫川芎,蓋不知川與撫為二地也,此皆余所目見者。

(炳章)按:古方之餳,即今飴糖,用大麥芽或糯米蒸煮成之,調補胃氣,如小建中湯所用,即是物也。

白話文:

臨海的洪僉事若皋在他的《南沙文集》中提到,古代醫書記載金、銀、玉石、銅、鐵等都可以入藥,唯獨錫不行。偶爾會用到鉛粉,但鉛粉和錫不同,錫是白色的,鉛是黑色的,而且鉛粉必須鍛燒成粉末才能使用。明朝名醫戴元禮曾到京城,聽說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治病很有效果,便親自去觀察。他看到前來求診的人絡繹不絕,應付都來不及。有一次,有人來求藥,醫生追上去告訴他:「煎藥時,加一塊錫。」戴元禮感到很奇怪,便詢問原因,醫生回答:「這是古方。」

殊不知,古方上寫的並非「錫」字,而是「餳」字。「餳」就是現在用糯米熬煮出來的糖。唉!現在的庸醫,妄自稱為了解古方,其實大多連錫和餳都分不清楚!我認為現在的庸醫,不僅不認識古方,就連一般的藥材,也無法辨識它們的名字。有人寫「新會皮」作「會皮」,顯然不知道新會是地名。有人寫「撫芎」作「撫川芎」,顯然不知道「川」和「撫」是兩個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

(炳章)按:古方中的「餳」,就是現在的麥芽糖或飴糖,是用大麥芽或糯米蒸煮製成的。可以調和補養胃氣,例如小建中湯所使用的就是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