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膏肓腧穴法》~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1.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令患人正坐,曲脊伸臂。以指揣項後脊骨,自第一 至第五 (更有大 ,在第一 上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處即是第一 ,二字《千金方》古方並作“椎”。王唯一校定《明堂經》改木旁為佳。)逐 以墨點記之,令上下端直分明(墨點訖,便以蛤粉 乾,即免有擦動。
)自第四 至第五 ,更以蠟紙或篾,比量兩 上下相去遠近,折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 間,取第四 下二分微多,第五 上一分微少,用濃墨圈定,此是灸穴。相去六寸之中,以為兩穴高下遠近之準(《千金方》謂穴近第五 ,用準望取之,故謂 上三分之一也。)更量兩 ,相去則同身寸一寸三分七釐微縮。
有無大段,長短不同,以參合《甲乙經》自大 至脊 並二十一 ,共長三尺之法,若 骨分明,縱有不同,穴以 數為定。
若以大 至尾 骨三尺法校之,則令其人平身正立,用勁直杖子,以地比度至臍中心截斷,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子盡處,即是第十四 下,第十五 上,當中命門穴也。又自命門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 下九分七釐,第五 上四分,其兩旁各三寸,乃膏肓 穴也。若自第一 比向下,則當同身寸五寸一分有餘是也。
然人身上下停長短各自不同,大概當以 骨為定也。王冰註《素問》雲∶脊節為椎,脊穹為 。
揣椎骨定穴高下法(圖缺)
量臍心法(圖缺)
量命門穴上尺寸法(圖缺)
白話文:
讓病人正坐,背部稍微彎曲,手臂伸直。用手指按摸病人後頸的脊椎骨,從第一節開始數到第五節(實際上還有一個凹陷處,在第一節上方,摸起來凹陷,但不是骨頭。有骨頭的地方才是第一節脊椎,這裡的「椎」字,《千金方》古方都寫作「椎」,王唯一校定的《明堂經》改為木字旁的「椎」)。接著用墨點記號標示每一節脊椎,讓上下標記點清晰分明(墨點標好後,就用蛤粉塗乾,防止墨跡被擦掉)。
從第四節到第五節之間,再用蠟紙或竹片測量兩點上下之間的距離,將距離分成三等份,也用墨線在脊椎上標示出來。取第四節下方的三分之二多一點點,以及第五節上方三分之一少一點點的位置,用濃墨圈起來標記,這裡就是灸療的穴位。這兩個穴位相距約六寸,作為判斷穴位高低遠近的依據(《千金方》說穴位靠近第五節,用標準量測的方法取得,所以說是三分之一的地方)。再量測兩個穴位橫向的距離,大約等於病人自己的一寸三分七釐米,稍微縮小一點。
因為每個人的體型有高矮胖瘦的差異,所以要參考《甲乙經》裡從第一節到脊椎末端總共二十一節,長度為三尺的標準方法。如果能清楚摸到脊椎骨,即使有差異,也應該以脊椎的節數來確定穴位。
如果用第一節到尾椎骨長三尺的方法來校正,就讓病人身體平躺,站立時使用有勁的直棍子,從地面比量到肚臍中心並截斷,將棍子翻到背上,棍子的末端對應的脊椎骨位置,就是第十四節下方和第十五節上方之間,也就是命門穴的位置。再從命門穴向上,用病人自己的尺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就到了第四節下方九分七釐米,以及第五節上方四釐米的位置,這兩個穴位向兩側各三寸,就是膏肓穴的位置。如果從第一節開始向下量,大約是五寸一分多一點的位置。
然而,每個人的上下身比例長短都不一樣,大概還是要以脊椎骨來確定穴位。王冰註解《素問》時說:「脊椎的節叫做椎,脊椎隆起的地方叫做。」
按摸脊椎骨確定穴位高低的方法(沒有圖)
量測肚臍中心的方法(沒有圖)
量測命門穴以上尺寸的方法(沒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