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8)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8)

1. 任脈(二十四穴)

2. 任脈論

任者,總也,乃腎之配,與督本一源而分為二歧也,督乃由會陽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任、督猶天地南北也,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見陰陽之不雜,合之見渾淪之無間。

其見證也,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其脈起於中極,下會陰之分,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之中央,會承泣而終;其支者,起於包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絡唇口。氣血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而生毫毛。

婦人月事數下,不足於血,衝任二脈俱傷,不能榮其口唇,是以髭鬚不生。

白話文:

任脈,意即總管,是腎氣的配合,它和督脈本來是同一個源頭分出的兩條分支。督脈從會陽穴沿著背部行走,任脈則從會陰穴沿著腹部行走。人體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地之間的南北方向一樣,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分開時,可以看見陰陽的區別,合在一起時,則能看到整體渾然一體,沒有間隔。

它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體內鬱結不通,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出現腹中腫塊。

任脈的脈氣起於中極穴,向下在會陰穴分開,從這裡沿著曲骨穴,向上到毛際,再到中極穴,進入腹部,沿著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等穴位,向上沿著下巴的承漿穴,到牙齦處分開,聯繫著兩眼的中央,匯合於承泣穴而結束。它的一個分支,起於子宮,沿著脊柱內部成為經絡之海;它浮出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走,匯合於咽喉,並分出支脈聯繫嘴唇。氣血旺盛則肌肉發熱,如果只有血旺盛,則會滲透灌溉皮膚,而長出毫毛。

婦女月經頻繁而下,導致血不足,衝脈和任脈都受到損傷,不能滋養嘴唇,因此不會長出鬍鬚。

3. 任脈諸穴歌

任脈二十四穴行腹與胸,會陰始兮曲骨從,中極關元石門可通,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闕鳩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上天突之尊,飲彼廉泉,承漿味融。

白話文:

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它們循行於腹部和胸部。起點是會陰穴,接著是曲骨穴,然後是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可以通達氣海穴、陰交穴、神闕穴和水分穴。再往上是下脘穴、建里穴,接著是中脘穴和上脘穴;然後是巨闕穴、鳩尾穴,再往上是中庭穴、膻中穴。接著是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之上則是天突穴這個重要的穴位,接著是飲彼穴和廉泉穴,最後是承漿穴。

4. 又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六寸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

膻上璇璣五寸入,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央行腹裡。

白話文:

任脈從會陰穴開始,在兩陰之間的位置,曲骨穴在毛際的凹陷處,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的地方,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肚臍下二寸是石門穴,肚臍下一寸半是氣海穴,肚臍下一寸是陰交穴,肚臍的正中央就是神闕穴。肚臍上一寸是水分穴,肚臍上二寸是下脘穴,肚臍上三寸是建里穴,肚臍上四寸是中脘穴,肚臍上五寸是上脘穴,巨闕穴在肚臍上六寸五分。鳩尾穴在蔽骨下方五分,中庭穴在膻中穴下方六寸,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玉堂穴在膻中穴上方一寸六分,紫宮穴在膻中穴上方三寸二分,華蓋穴在膻中穴上方四寸八分。璇璣穴在膻中穴上方五寸,天突穴在璇璣穴上方一寸,天突穴在喉嚨下方約四寸的地方,廉泉穴在下巴骨尖處,承漿穴在下巴前方,嘴唇稜線的下方,任脈就沿著腹部的中央運行。

5. 督脈(共二十八穴)

6. 督脈論

督者,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乃奇經八脈之一也。

其見證也,脊強而腰厥。

其脈起於下極之所,循長強並脊裡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束、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過足太陽之風門,循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歷素髎、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其支者,起於小腹之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其細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路,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足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脖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

白話文:

督脈,是「總領」的意思,它在背部正中間行走,是陽經的總綱,也是奇經八脈的其中之一。

它的病症表現是,脊椎僵硬而且腰部活動困難。

它的脈絡起始於身體最下端的地方,沿著長強穴,再順著脊椎內部向上行走,經過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等穴位,通過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再沿著陶道、大椎、啞門,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接著順著腦戶、強間、後頂上巔,到達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等穴位,然後沿著額頭到鼻柱,經過素髎、水溝、兌端,最後在牙齦交接處結束。它的一個分支,從下腹部骨頭的中央起始,女性進入子宮頸的末端,它的細小分支沿著陰部,會合陰戶間,環繞陰戶後方,再繞過臀部,到達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中間路徑,會合大腿內側後邊,貫穿脊椎並屬於腎臟。

它和足太陽膀胱經一樣,都起始於眼睛內側的眼角,向上到達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聯絡腦部,再出來從後頸分開,沿著肩部和脖子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間,進入沿著脊椎兩側肌肉聯絡腎臟。男性的脈絡沿著陰莖下方到達陰戶,和女性的路線相同,它從小腹直接向上行走的分支,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聯絡兩眼的中間。

7. 督脈諸穴歌

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舞腰俞兮歌陽關,入命門兮懸樞間。脊中中樞筋束,乃造至陽靈臺,上神道身柱陶道,以大椎而駐,症門風府兮,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兮,前頂在前。囟會近上星之照,神庭見素髎之妙。水溝至兌端而無差,齦交居唇內而病療。

白話文:

督脈在背部正中行走,共有二十八個穴位,起點是長強穴。接著是腰俞穴,像跳舞般來到陽關穴,再進入命門穴,然後是懸樞穴。脊中穴、中樞穴,像用筋束縛一般;接著到達至陽穴、靈臺穴;再往上是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最後停駐在大椎穴。然後是啞門穴、風府穴,再上去是腦戶穴、強間穴;後頂穴、百會穴,前頂穴則位於前方。囟會穴靠近上星穴,能感受到其光輝,神庭穴則展現素髎穴的奧妙。水溝穴到兌端穴之間沒有差異,齦交穴位於唇內,可以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