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四、奇經八脈

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慄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任脈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榮於唇口,故髭鬚不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衝脈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又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會於咽喉,至胸而散。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何於太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衝脈蹺脈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跟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男子以之為經,女子以之為絡,陰蹺之郄在交信。

陽維脈,維於陽,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又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腑及瘂門。

陰維脈,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

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以其圍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陽會於維道。

白話文:

[四、奇經八脈]

督脈:從下腹部的小骨中心開始,女性會進入連接尿道末端的廷孔。其脈絡沿着生殖器官,匯合於會陰間,繞過臀部,到腳底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中絡穴會合,再向上沿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連結腎臟。它與足太陽膀胱經一起從眼內角起始,向上經過額頭,交匯於頭頂,然後進入腦部絡脈,返回並從頸部另一側出來,沿肩膀內側,緊貼脊椎到腰部中間,再進入脊肉絡腎。男性則沿着陰莖下至會陰,與女性相似。從下腹直上的一條,穿過肚臍中心,再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上至下巴環繞嘴脣,最後連接兩眼下方的中央位置。督脈從尾椎的穴位開始,與脊椎內部並行,上至風府穴,進入腦部,再上至頭頂,沿額頭至鼻樑,是陽脈之海。

任脈與衝脈:兩者都起始於子宮或精室,沿脊椎內部運行,是經絡系統中的海洋。它們的分支在外表沿腹部右側上行,在咽喉會合,再分開並絡脣口。當氣血旺盛時,肌肉會感到熱,只有血旺盛時,則會滲灌皮膚,生長汗毛。女性氣血的特點是氣有餘而血不足,這是因爲月經週期性的流失,導致任脈和衝脈同時受損。當任脈和衝脈在脣口的交匯處氣血不足,因此鬍鬚不會生長。任脈從膀胱下方開始,向上至恥骨毛際,沿腹內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喉嚨,是陰脈之海。

衝脈與任脈同樣起始於子宮或精室,沿脊椎內部上行,爲經絡之海。它們的外部分支沿腹部上行,在咽喉會合,再分開並絡脣口。此外,衝脈還從氣衝穴起始,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挾着臍部上行,會在咽喉會合,到胸部散開。陽蹺脈從腳跟開始,沿外踝上行至風池穴,兩隻腳的陽蹺脈是太陽經的分支。對男性來說,主要計算陽脈,對女性來說,主要計算陰脈,應計數的爲主脈,不應計數的爲絡脈。

陰蹺脈從腳跟開始,沿內踝上行至喉嚨,與衝脈交匯。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然骨後方起始,向上沿內踝上方,直達大腿內側,進入生殖器官,再沿胸內上行,進入缺盆穴,向上穿出人迎穴前方,進入顴骨,屬於眼內角,與太陽經相合。對男性來說,陰蹺脈爲主脈,對女性來說,則爲絡脈,陰蹺脈的郄穴在交信穴。

陽維脈,維繫陽脈,從所有陽脈的交匯點開始,與陰維脈一起維繫全身的脈絡,其脈氣的發源地在金門穴,以陽交穴爲郄穴,與手足太陽經及蹺脈在臑俞穴會合,與手足少陽經在天髎穴會合,又在肩井穴會合。在頭部,又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會合,上至本神穴和臨泣穴,上至正營穴,沿腦空穴下行,至風池穴。與督脈會合的地方,是在風府穴和啞門穴。

陰維脈,維繫陰脈,其脈從所有陰脈的交匯點開始,陰維脈的郄穴名爲築賓穴。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穴和大橫穴會合,又與足太陰脾經和厥陰肝經在府舍穴和期門穴會合,又與任脈在天突穴和廉泉穴會合。

帶脈:從季脅(側腰部)開始,環繞身體一週,其脈氣的發源地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處,正式命名爲帶脈,因爲它環繞身體一週,像一條腰帶一樣,又與足陽明胃經在維道穴會合。

2. 五、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劫,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陽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心上系,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

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少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蹶,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咽。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寮則腹皮痛,虛則癢瘙,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大絡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白話文:

[五、十五絡脈]

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名爲列缺,從手腕上方的間隙開始,伴隨肺經直達手掌,分散至魚際部位。如果這條絡脈實證,則會出現手指尖銳疼痛與掌心發熱;虛證則會有打哈欠、小便頻數的症狀。治療時,在距離手腕半寸的地方取穴,此穴亦能影響到陽明經。

手少陰心經的分支名爲通裏,位於腕橫紋上一寸半處,向上循行,進入心臟,聯繫舌頭根部,屬於眼系。實證會導致胸膈不適,虛證則可能使人無法言語。治療時,在手掌後方一寸的位置取穴,此穴亦能影響太陽經。

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名爲內關,位於腕橫紋上兩寸,出於兩條筋之間,沿心包經上行,聯繫心包。心包實證會導致心痛,虛證則可能出現頭部僵硬。治療時,在兩條筋之間的位置取穴。

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名爲支正,位於腕關節上方五寸,內部注入腎經;另一分支則向上行至肘部,連結肩髃穴。實證會導致關節鬆弛,肘部功能喪失;虛證則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疣狀物,或如指甲大小的疥瘡。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名爲偏歷,位於腕橫紋上三寸,別入肺經。其另一分支則沿手臂上行,到達肩髃穴,再上行至面頰,影響牙齒;還有一分支則進入耳朵,與宗脈會合。實證會導致齲齒和耳聾,虛證則可能引起牙齒寒冷和麪部麻痹。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名爲外關,位於腕橫紋上兩寸,向外繞過手臂,注入胸中,與心包經相合。實證會導致肘部拘攣,虛證則可能使手臂無力。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名爲飛揚,位於踝關節上七寸,別走腎經。實證會導致鼻塞、頭痛和背部疼痛,虛證則可能引起鼻出血。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名爲光明,位於踝關節上五寸,別走肝經,向下聯絡足跗。實證會導致腳冷,虛證則可能導致腳無力和不能站立。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名爲豐隆,位於踝關節上八寸,別走脾經。其另一分支則沿脛骨外側上行,聯絡頭頸部,與其他經脈之氣相合,下行聯絡喉嚨和咽喉。實證會導致氣逆,引發喉嚨痹痛和聲音嘶啞;虛證則可能引起精神失常。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名爲公孫,位於距足趾根部後一寸,別走胃經;另一分支則進入腸胃,若氣血逆亂則可能引發霍亂。實證會導致腸道劇痛,虛證則可能引起腹部脹滿。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名爲大鐘,位於踝關節後方,環繞腳跟,別走膀胱經;另一分支則沿經脈上行至心包下方,向外貫穿腰脊。實證會導致煩悶,虛證則可能引起腰痛。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名爲蠡溝,位於內踝上方五寸,別走膽經;另一分支則直接沿脛骨上行至睾丸,結於生殖器莖部。實證會導致睾丸腫脹和突然疝氣,虛證則可能引起劇烈瘙癢。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任脈的分支名爲尾翳,位於鳩尾穴下方,向腹部擴散。實證會導致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可能引起瘙癢。治療時,在分支的起點取穴。

督脈的分支名爲長強,夾脊柱上行至頸項,散佈於頭部,向下延伸至肩胛兩側;另一分支則別走膀胱經,進入並貫穿脊柱。實證會導致脊柱僵硬,虛證則可能引起頭部沉重和搖晃。在脊柱兩側尋找異常點進行治療。

脾臟的大絡名爲大包,位於淵液穴下三寸,分佈於胸脅部。實證會導致全身疼痛,虛證則可能使全身關節鬆弛。這些症狀與羅絡之血有關,治療時可針對脾臟的大絡進行。

以上十五條絡脈,實證時通常可見明顯表現,虛證時則需仔細觀察。由於人體經脈不同,絡脈的分支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