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下 (6)
卷二下 (6)
1. 十三、心痛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偃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俞。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太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擊陰陽左右如此。
白話文:
[十三、心臟疼痛]
心臟疼痛且連帶背部一同感到疼痛,就像有人從背後撞擊心臟一樣,讓人不自主地彎腰蜷縮,這類型的疼痛是因為腎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時應先在「京骨」、「崑崙」兩穴施針,如果疼痛仍未減緩,則可再取「然谷」穴施針。
心臟疼痛伴隨腹部脹滿、胸口悶堵,尤其心臟部位疼痛劇烈,這是由胃部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大都」、「太白」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如被針刺,劇烈無比,這是脾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時應在「然谷」、「太谿」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使面色蒼白,看起來像是瀕臨死亡的樣子,整日無法長籲一口氣,這是由肝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行間」、「太衝」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在躺下或站立時會加重,動作時疼痛更加劇烈,面色未有顯著變化,這是肺部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魚際」、「太淵」兩穴施針。
真正的嚴重心臟疼痛,手腳冰冷到指節,心臟疼痛劇烈,早晨發病可能夜晚就會死亡,夜晚發病可能早晨就會死亡。
心臟疼痛不能進行針刺治療的情況是因為心臟內有大量凝結物,這種情況不能在經絡穴位上進行針灸。
心臟疼痛牽扯到腰背,並伴有噁心欲吐的症狀,治療應取「足太陰」經的穴位;心臟疼痛伴隨腹部脹滿,有排便困難的感覺,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的穴位;心臟疼痛牽扯到背部,呼吸困難,治療應在「足少陰」經施針,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取「手少陽」經的穴位;心臟疼痛牽扯到小腹,痛楚位置上下移動不定,排尿困難,治療應在「足厥陰」經施針;心臟疼痛伴隨呼吸短促,氣喘吁吁,治療應在「手太陰」經施針。
對於心臟疼痛,應在九個特定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針刺後立即按摩,通常能立刻緩解疼痛。在上、下身的穴位上尋找疼痛源頭,找到後立即進行治療,往往能迅速緩解疼痛。
背部和心臟互相影響產生疼痛,治療應在「天突」穴上方十個椎節的位置以及「上紀」、「下紀」兩穴進行。其中「上紀」指的是胃脘,「下紀」指的是關元。背部和胸部受到邪氣侵襲,影響陰陽平衡,導致左邊右邊都出現類似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