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4)

1. 九、周痹

帝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在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將在發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曰:顧聞眾痹。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曰:刺之奈何?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曰:善!願聞周痹何如?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曰:刺之奈何?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曰: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中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周痹這種病症在人體上會隨著脈絡上下移動,左右相應,病痛間不容髮,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出現在血脈之中,還是位於肌膚與肌肉之間呢?這種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其痛感的移動速度之快,甚至都來不及下針治療,而當我們正準備進行治療的時候,疼痛又已經消失了!這是什麼道理導致的?我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說:這不是周痹,而是眾痹。皇帝說:我聽說過眾痹。岐伯解釋說:眾痹各有其發作的位置,發作和停止交替進行,發作和痊癒也是交替進行,右側的疼痛會對應到左側,反之亦然,但並不是全身性的,而是交替發作和休息。

皇帝接著問:那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即使疼痛已經消失,也必須在原先疼痛的地方進行針刺,防止再次發作。皇帝說:很好,那我想了解一下週痹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周痹這種病症是在血脈之中,會隨著脈絡向上或向下移動,但不會左右移動,只會停留在其應該停留的位置。

皇帝問: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如果疼痛是由上而下,首先應在下方進行針刺以阻止其繼續下行,然後再在上方進行針刺以助其排出;如果疼痛是由下而上,則先在上方進行針刺以阻止其繼續上行,然後再在下方進行針刺以助其排出。

皇帝問: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名稱?岐伯回答:風寒濕氣進入肌膚與肌肉之間,迫使組織液聚集形成泡沫,這些泡沫在寒冷條件下會凝固,凝固後會推開肌膚與肌肉,造成組織分裂,組織分裂就會引起疼痛,疼痛會引起神經反應,神經反應會產生熱量,熱量會緩解疼痛,疼痛緩解後會出現肢體無力,肢體無力會引發其他類型的痹症,這些痹症的發作模式就是這樣。

皇帝讚賞地說:非常好,我已經理解了這個道理,這種疾病既不屬於內部的臟器問題,也不屬於外部的皮膚問題,而是位於肌膚與肌肉之間,真氣無法流通,所以我將其命名為周痹。

因此,在治療痹症時,必須先用手觸摸並檢查患者下部的六條經絡,觀察其虛實情況,以及大絡中的血液是否結塊且不通暢,或者虛弱且脈搏微弱,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使用熱敷使其通暢,對於僵硬的部分要進行按摩,使其順利流動。

皇帝說:非常好,我已經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也掌握了具體的治療方法!這九種疾病都遵循著經絡的運行規律,涉及到十二條經脈的陰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