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一卷 (43)
獸部第五十一卷 (43)
1. 兔
【附方】新一。
風熱目暗:肝腎氣虛,風熱上攻,目腫暗。用兔肝一具,米三合,和豉汁,如常煮粥食。(《普濟》)
皮毛(臘月收之)
【主治】燒灰,酒服方寸匕,治產難後胞衣不出,及余血搶心,脹刺欲死者,極驗(蘇恭)。煎湯,洗豌豆瘡(《藥性》)。頭皮灰:主鼠瘻,及鬼疰毒氣在皮中如針刺者。毛灰:主灸瘡不瘥(藏器)。皮灰:治婦人帶下。毛灰:治小便不利。余見敗筆下(時珍)。
【附方】舊二
婦人帶下:兔皮燒煙盡,為末。酒服方寸匕,以瘥為度。(《外臺》)
火燒成瘡:兔腹下白毛貼之。候毛落即瘥。(《百一方》)
屎(臘月收之)
【釋名】明月砂(《聖惠》)、玩月砂(《集驗》)、兔蕈(《炮炙論》)。
【主治】目中浮翳,勞瘵五疳,疳瘡痔瘻,殺蟲解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兔屎能解毒殺蟲,故治目疾、疳勞、瘡痔方中往往用之。諸家本草並不言及,亦缺漏也。按沈存中《良方》云:江陰萬融病勞,四體如焚,寒熱煩躁。一夜夢一人腹擁一月,光明使人心骨皆寒。及寤而孫元規使人遺藥,服之遂平。扣之,則明月丹也,乃悟所夢。
【附方】舊二,新五。明月丹:治勞瘵,追蟲。用兔屎四十九粒,硇砂(如兔屎大)四十九粒,為末,生蜜丸梧桐子大。月望前,以水浸甘草一夜,五更初取汁送下七丸。有蟲下,急鉗入油鍋內煎殺。三日不下,再服。(《蘇沈良方》
五疳下痢:兔屎(炒)半兩,干蛤蟆一枚,燒灰為末,綿裹如蓮子大,納下部,日三易之。(《聖惠方》)
大小便秘:明月砂一匙安臍中,冷水滴之令透,自通也。(《聖惠》)
痔瘡下血疼痛不止者:用玩月砂,慢火炒黃為末。每服二錢,入乳香五分,空心溫酒下,日三服。即兔糞也。(《集驗方》)
月蝕耳瘡:望夜,取兔屎納蛤蟆腹中,同燒末,敷之。(《肘後》)
痘瘡入目生翳:用兔屎日乾,為末。每服一錢,茶下即安。(《普濟方》)
痘後目翳:直往山中東西地上,不許回顧,尋兔屎二七粒,以雌、雄檳榔各一個同磨,不落地,井水調服。百無一失,其效如神。(《藺氏經驗方》)
白話文:
[兔]
【附方】新一。
風熱導致眼睛昏暗:因為肝腎虛弱,風熱向上侵襲,導致眼睛腫脹昏暗。用一個兔肝,三合米,加上豆豉汁,像平常一樣煮粥食用。(《普濟方》)
皮毛(臘月收集)
【主要功效】燒成灰,用酒送服一小勺,可以治療產婦難產後胎盤無法排出,以及產後惡露衝心,導致腹脹刺痛、瀕臨死亡的情況,非常有效。(蘇恭說法)煎湯,可以用來清洗豌豆瘡(《藥性論》)。頭皮燒成的灰:主要治療老鼠瘻,以及皮膚中有像針刺一樣的鬼疰毒氣。兔毛燒成的灰:主要治療久治不癒的灸瘡(藏器說法)。兔皮燒成的灰:治療婦女白帶。兔毛燒成的灰:治療小便不順暢。其他功效見於“敗筆”部分(李時珍說法)。
【附方】舊二。
婦女白帶:把兔皮燒到完全成灰,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小勺,以病癒為標準。(《外台秘要》)
火燒傷形成的瘡:將兔子肚子下的白毛貼在傷口上。等到毛髮脫落,傷口就會痊癒。(《百一選方》)
屎(臘月收集)
**【別名】**明月砂(《聖惠方》)、玩月砂(《集驗方》)、兔蕈(《炮炙論》)。
**【主要功效】**治療眼睛裡的翳障,虛勞引起的五種疳病,疳瘡、痔瘡、瘻管,殺蟲解毒(李時珍說法)。
**【功效闡述】**李時珍說:兔屎能夠解毒殺蟲,所以治療眼疾、疳勞、瘡痔的藥方中經常使用它。之前的本草醫書都沒有提到這一點,是一個遺漏。根據沈括的《良方》記載:江陰的萬融得了虛勞病,全身像火燒一樣,又冷又熱,煩躁不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人肚子裡擁抱著一個月亮,光芒讓人感到心寒。醒來後,孫元規派人送來藥,吃了就痊癒了。問了才知道,那是明月丹,於是就明白了夢境的含義。
【附方】舊二,新五。
明月丹:治療虛勞病,驅除體內寄生蟲。用四十九粒兔屎,四十九粒硇砂(像兔屎一樣大),研磨成粉末,用生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月圓之前,用水浸泡甘草一晚,五更時分取汁送服七丸。如果排出蟲子,要立刻用鉗子夾起來放入油鍋煎殺。如果三天沒有排出蟲子,就再次服用。(《蘇沈良方》)
五疳導致的下痢:半兩炒過的兔屎,一隻曬乾的蛤蟆,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棉布包起來,做成蓮子大小,放入肛門,每天更換三次。(《聖惠方》)
大小便不通暢:將一勺明月砂放在肚臍裡,滴入冷水使其滲透,大小便自然就會通暢。(《聖惠方》)
痔瘡出血疼痛不止:用玩月砂,用小火炒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五分乳香,空腹用溫酒送服,每天三次。這裡說的玩月砂就是兔糞。(《集驗方》)
月蝕引起的耳朵瘡:在月圓的夜晚,取兔屎放入蛤蟆腹中,一起燒成灰,敷在患處。(《肘後備急方》)
痘瘡導致眼睛出現翳障:用曬乾的兔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茶水送服即可痊癒。(《普濟方》)
出痘後眼睛有翳障:直接前往山中,在東西方向的地上尋找兔屎,不要回頭看,尋找二十八粒兔屎,和雌檳榔、雄檳榔各一個一起磨成粉,不要讓粉末掉到地上,用井水調服。絕對不會出錯,效果非常神奇。(《藺氏經驗方》)